从攻防走向融合的体系- 明代宣府镇长城的文化特征

从攻防走向融合的体系

—— 明代宣府镇长城的文化特征

怀来县样边长城(吕富荣 摄)

怀来县庙港长城 (吕富荣 摄)

崇礼区四台沟村长城(吕富荣 摄)

编者按:明代宣府镇长城是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但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明朝初年到明隆庆五年之前,这一阶段战事频仍,是“守备为上,攻占次之”的军事防御文化,持续时间达220年左右;第二阶段是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蒙之间达成和议开始直至明朝灭亡,短短70多年的时间里,张家口成为长城沿线最大的马市,形成了“近悦远来”的马市文化。两个阶段、两个不同特点的文化,为张家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跟随文化学者韩祥瑞先生一同细数明代宣府镇长城文化的成因、特点和发展历程,看看长城对于张家口的历史文化价值。

韩祥瑞

张家口地域在明代大体属于宣府镇辖地。明代宣府镇是“九边”之一,素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边”是明代对长城的称谓。长城与张家口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长城对张家口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长城文化是张家口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御文化

——“守备为上、攻战次之”

明代张家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十分严密的,历经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到嘉靖、万历年间,宣府镇修筑边墙长达1300余里,城堡70来座,墩台1800余个,额定驻军最多时达15万,军马5.5万余匹,是九边中设置较早、额定驻军最多、军马最多的军镇,形成了一个完善周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代对长城一线的总方针是“守备为上,攻战次之”,即十分重视搞好防御,包括修筑城堡、修建墩台、修筑边墙,强调在蒙古骑兵破墙侵扰时,加强军情传递,搞好坚壁清野,针对战场实际灵活应对,不提倡以硬碰硬,而主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堵击、设伏、围追等战术,还十分重视秋冬季的烧荒,破坏蒙古骑兵进攻的条件。宣府镇作为九边之一,也贯彻执行了这一重要方针。这一方针是长城“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宣府镇长城首先是一个军事防御线,笔者统计,根据有关史书的记载,明代宣府镇长城至少发生过大小战事120多次,其中绝大多数是与侵扰的蒙古骑兵作战。毋庸讳言,明军与蒙古骑兵的战争,曾经有过因为统治者决策失误而惨败的“土木之变”与“虞台岭之战”外,许多明军抗击蒙古骑兵的战事,都打得英勇悲壮,不少将领血染疆场。嘉靖版《宣府镇志》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记载:

正德九年秋,蒙古骑兵由膳房堡入掠宣府镇城,并侵扰蔚州与顺圣东、西城(今阳原县东、西城),游击将军张勋、倪镇率军抵御,以身殉职。顺圣东城守备田琦、顺圣西城守备庞彪同时战死。

正德十一年,蒙古骑兵侵扰怀来、居庸关等地,保安守备、都指挥朱寿在增援过程中被蒙古骑兵包围,力战而死。

嘉靖十六年秋,蒙古骑兵入侵万全右卫城,只以少数骑兵到城下挑衅,明军出城迎战,蒙古骑兵且战且退,引明军进入蒙古军包围圈,致使明军1000多人被歼灭,参将张辅国牺牲。

嘉靖十七年夏,蒙古军由万全右卫侵入宣府镇城,坐营都指挥周冕出战,被蒙古骑兵包围,兵败,周冕被刃而死。

嘉靖二十三年冬,蒙古骑兵从膳房堡入侵蔚州,都指挥李彬战死。

嘉靖三十一年秋,蒙古骑兵由野狐岭入,侵扰万全卫城西南,参将、都指挥史略,守备、指挥任镇俱战死。

嘉靖三十二年秋,蒙古军由张家口入犯怀安、顺圣川,到宣府镇城时,副总兵、都指挥郭都率军迎战,布阵未完,遭蒙古骑兵冲击,郭都身中数箭,被敌人手刃而死。

嘉靖三十四年秋,蒙古骑兵入犯保安、顺圣东城、西城,前来支援的延绥镇游击将军、都指挥张紘率所部三千人,与敌大战,重创蒙古军,最后张紘也战死沙场。

嘉靖三十五年春,蒙古军侵入葛峪堡,参将、都指挥李光启率部迎战,不幸受伤被俘。李光启对蒙古军说,你们把我送到长城下,可以得到金帛等好处,于是蒙古人就依言而行,不料到了长城之下,李光启却对守卫兵士说,你们绝不能送敌人金帛,我是担心你们不了解实情,以为我真的投降了敌人,特地来此自证清白,蒙古兵听了,知道上当受骗,便当场杀害了李光启。

嘉靖三十六年春,蒙古骑兵又一次入侵宣府镇中路,此时接替参将、都指挥李光启的是参将、都指挥祁勉,由于敌众我寡,祁勉也不幸被围困战死。

这些以身殉国将领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他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经过残酷的防御战争,宣府镇最终还是保卫了北京的安全,与此同时在长期的防御战争中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军事将领,杨洪、马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杨洪挂镇朔将军印在宣府镇坚守40年,身经百战,为保卫长城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朝廷封为昌平侯,蒙古人则称其为“杨王”。马芳,蔚州人,曾经任宣府总兵与大同总兵,长期战斗在长城一线,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备受百姓崇敬。

马市文化

——“近悦远来”

经过220多年的长期战争,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之间终于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达成了历史性的隆庆和议,双方议定在长城沿线的11个地方开设官方马市,宣府镇的张家口成为11处官方马市之一。虽然宣府镇只有张家口一处马市,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宣府镇长城的功能,开辟了宣府镇长城文化的新局面。

宣府镇不再是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战场,一变而成为蒙汉民族友好互市的市场。张家口马市发展迅速,到万历十一年,已经发展成为宣大山西三镇最大的马市,当年三镇马市共成交马匹45000匹,张家口就达30000匹,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为了适应张家口马市的发展,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经朝廷批准,宣府巡抚汪道亨又紧依张家口东西太平山长城修筑了来远堡,来远堡专城的建筑,突显了宣府镇长城文化新的特色,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近者悦,远者来”,使宣府镇长城文化由以战争文化为主,演变为以互市贸易文化为主。

宣府镇长城“近悦远来”的互市文化,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与明代长城功能转变的形势息息相关。孔子在《论语》里“近者悦,远者来”的语录,说的是统治者只有把自己治理的地方建设好,当地的老百姓就会高高兴兴拥护,这样远方的老百姓就会闻风而动,自动来归顺。在当时明朝统治者看来,隆庆议和之后,长城沿线马市兴旺发达,正在呈现出“近悦远来”的大好局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城正在由一条战争线,演变成为一条蒙汉民族之间友好合作的贸易线。实现了战争时期对蒙古骑兵的“拒”到和平时期的“迎”。

张家口马市的繁荣,开辟了张家口发展的新阶段,使张家口实现了由单纯军事防御城堡到兼具军事防御与互市贸易功能的转变,也为张家口清代成为察哈尔都统的驻地奠定了基础,更是宣府镇长城文化转变的生动体现。

两个历史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明代宣府镇长城从“武文化”走向“商文化”,这是时代的产物,构成了明代宣府镇独特的长城文化,不但具有“宣府镇特色”,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我们研究长城、研究张家口历史,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镇长   明代   近悦远来   张家口   马市   蒙古   文化   嘉靖   长城   攻防   骑兵   特征   走向   体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