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女科学家,隐姓埋名30年,王承书到底有多牛?

1964年10月16日,东方的天空惊现蘑菇云,无数中华儿女眼含热泪奔走相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而在民族崛起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毕生心血与默默付出。

研究原子弹的工作危险又复杂,很少出现女性的身影,但中国这份举世瞩目的荣光和一位女性是分不开的。

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王承书,一个值得深深钦佩怀念的女英雄。

01、千万里回国路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父亲进士出身,并有国外留学经历,民国时期官位显赫。母亲是名门淑女,祖产何园被称为“晚清第一园”。

家中四个女儿,闺名按五经书名各择一字:诗、书、礼、易,她排行第二,名为王承书。

打小,王承书就表现出极高的理科天赋,算帐又快又准。

1930年,王承书以优异成绩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班里一共13名新生,她是唯一的女同学。

由于燕京大学的高标准严要求,四年之后,这13名学生只有4名顺利毕业,王承书是第一名,荣获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金钥匙奖。

之后,王承书继续在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并留校任教,并于1939年,与燕京大学著名教授张文裕步入婚姻殿堂。

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丈夫陪她迁往美国,攻读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的女弟子。她的才华迅速惊动了导师与美国学术界。

学有所成后,她被留在密歇根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曾两度调至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而这期间,她也生下可爱的儿子。

高薪体面的工作,美满幸福的家庭,一切堪称完美。但王承书的心,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故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王承书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她对张文裕说:“我要辞职回国,我们一起走!”

回国,意味着失去眼前优越的生活条件,花园洋房、小汽车通通不复存在,但王承书夫妇义无反顾。

然而,当时中美关系紧张,像王承书这种杰出的物理学家,美国是舍不得放回国的。前后历经7年时间,王承书夫妇才终于踏上漫漫回国路。为了避开美国政府的检查,王承书想方设法,将收藏的珍贵资料小心翼翼的整理成几百个包裹,一一寄回国内。

1956年,在阳光明媚的一天,王承书站在魂牵梦萦的土地上,欢喜无限,她迫不及待地要把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02、巾帼不让须眉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再之后,中苏关系也渐趋破裂。

这样的环境下,必须拥有核武器,才能打破列强核威胁,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是当务之急。

陈毅元帅曾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

1960年,钱三强被任命为发展原子弹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科研人才,而王承书,正是钱三强青眼有加并委以重任的人才。

彼时的王承书,已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工作,曾经的优渥条件没了,三餐清茶淡饭、住所逼仄简陋,但她无怨无悔,一心扑在工作上。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建立,王承书调往任研究室副主任,成为这个高精尖领域的中坚力量。

1961年3月,钱三强将王承书喊到自己的办公室,询问她:“高浓铀研制工作是发展原子弹技术的重中之重,你能把它负责起来吗?”

王承书目光坚定地表示:“可以”。

钱三强接着问:“你要想清楚了,如果接受了这个任务,要离开家人,今后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甚至要隐姓埋名一辈子。”

王承书依然没有片刻犹豫。青春与热血,就是要奉献给最伟大的事业!她心意已决,无怨无悔。

1962年,王承书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504厂,她是这里唯一的女性,却是这里的中坚力量。

有人说: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那么高浓铀就是其体内流动的血液。

在这里,数千台机器昼夜不息,王承书每天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争分夺秒,不敢片刻松懈。1964年1月14日,捷报传来,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成功面世!

团队的研究人员击掌欢呼,王承书更是喜极而泣,有了这个,原子弹的燃料不愁了,这流动的血液,是最强悍最蓬勃的力量。

1964年10月16日,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原子弹爆炸,发出震耳欲聋的时代最强音。这是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一刻,更是被记录进史册的一刻。

1966年,王承书被邀请至天安门城楼观礼,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使她的青丝早已染上斑白,皱纹也爬上眼角,但看着这锦绣河山,她欣慰地笑了。

03、国士无双,民族脊梁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高远参与保密度极高的原子弹研发工作,与恋人方敏不告而别,直到在公交车上意外相遇。尽管他戴着口罩,方敏还是一眼认出。

她愤而质问他、并倾诉相思之情,可高远不能暴露身份,千言万语在眼波流转,却无法回答深爱的女友一句话。这个场景,成为全片最动人之处。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传来,在载歌载舞的人群中,高远深情地看了一眼爱人,转身离去,为了祖国的崛起,他甘愿隐姓埋名继续奉献,继续牺牲个人生活。而现实中的王承书,同样选择了这一条路。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为了祖国这个大家,她不得不舍弃陪伴自己的小家,将后半生全部投入科研工作。因为事关国家机密,她的名字在中国物理界悄然消失了,更不能出席任何国际会议,常常连她的丈夫和孩子都不知她去了哪里。

学生们谈及王承书,无不眼含热泪,她德才兼备又有如此巨大的贡献,原可享有盛名,却心甘情愿藏起自己的光芒,只为祖国的崛起与复兴。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人们方知她一生俭朴,家中没一样像样的家具,旧书柜、硬板床、破沙发,就是夫妇俩的全部财产。

晚年,王承书患上白内障,医生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当王承书一听说每支药600元人民币,便婉言拒绝了:“太贵了,我这对眼睛哪值6000元呢?”可她却将毕生积蓄10多万元,毫无保留地捐给了希望工程。

这世上确实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是智者、是勇士,是民族脊梁!高山仰止,国士无双。

致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王承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她,那就是“伟大”。

作者:玲珑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燕京大学   密歇根   中国   国士无双   中华儿女   隐姓埋名   核武器   原子弹   美国   科学家   祖国   力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