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的今天,他为国家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


今天,我们必须怀念他。

9年前的今天,他为国家战斗到了最后一分钟。

而此前的每一分钟,他的工作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是爆炸性的消息。

对,他就是用生命记录了我国45次核爆炸数据,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空爆到地爆,每一次核爆炸现场都有他的身影,每一次他都用自己精准的数据,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最强音”,每一次都是最强的核威慑力!

也是他一次次的“爆炸性消息”,为我们赢得守住和平的底气,为我们争得了岁月静好。

他的名字叫林俊德。

2012年5月31日,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是感动中国的一天。

那一天,罹患胆管癌晚期的林俊德,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果断拒绝抢救,要求回到普通病房,回到工作岗位,继续战斗!

身边的人都劝他休息一下,但他坚持要继续工作,他说:

“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在这里我无法工作,请把我转回普通病房。”

“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让我专心干工作。”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坐在电脑前伏案工作了74分钟,争分夺秒整理自己电脑中的资料,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遗言清单:

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

2.****技术(国家机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

遗言中,关于核试验的档案材料、技术方案以及学生论文等事项,交代得明明白白,但家人留言还没来得及说,第四项的空白还来不及填补,他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那一年,林俊德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故事值得每一年重读一遍!


二、


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一个大山深处极贫困的家庭,他一度读不起书,每天在家帮母亲干农活……

多年以后,林俊德说这辈子自己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极其重视,发放了助学金,林俊德得以重返学校继续学习,他的⼩学同学郑某琰说,“俊德从⼩就挺内向的, 话不多, 但书读得很好,门门功课都好。”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顺利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成为村里极少数考上大学的人。

可他家里实在太穷了,父亲早逝,家里根本交不起大学的学费,连去浙江大学的路费都没有。

母亲只好去信用社借贷为他筹集学费,乡亲们你一块我一块,纷纷掏腰包凑了20元,让林俊德去上学。

因为穷,他穿不起鞋子,就光着脚丫,坐闷罐车就去了浙大。后来有人说,林俊德当时进入教室,也是光着脚的。

穷人的孩子懂事早。

整个大学期间,林俊德读书更加刻苦,大一期间,他三门功课全是5分(满分),是响当当的全优生。

然而,就在林俊德埋头苦学之际,一个声音始终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三、


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丢下的两颗原子弹以极大的杀伤力,打掉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让人对核爆炸充满了恐惧。

新中国成立不久,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经常对我们进行核讹诈。

尤其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曾一次次放话考虑使用原子弹……我国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不被人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

而就在林俊德步入浙大这一年,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筹建自己的核工业,可1960年,苏联人撕毁合同,撤走了核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停止了核工业设备的出口,令我国核工业前途一片愁云惨淡……

越是如此,我们越是坚定了要自力更生的信念,“两弹一星”工程启动,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为了国家的安全,纷纷舍生忘死,投入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研制核武器很重要,测量核爆数据,向世界证明它也很重要。

外国人对此嗤之以鼻,甚至扬言:“你们爆炸了也是假爆炸!因为你们根本测量不出来!”

因为他们知道,凭当时中国的技术条件,想要造出核武器难于登天,想要造出精度极高的测量仪器,那更难!

但20岁的林俊德,很快就干了一件大事,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测量需要液压马达,当时谁也没见过这玩意儿。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硬是凭一张苏联液压马达示意图,在不出3周的时间里,通过反复试验,成功造了出来……

这令人欣慰,能干大事的林俊德也受到了关注。2年后,22岁的林俊德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工作。

由于他表演优异,还被选派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深造。

此后,单位领导又给了他一个大任务。


四、


领导说:你是专门被挑来的,因为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林俊德欣然前往,继续到中国⼈⺠解放军军事⼯程学院进修,成为一名军人,那时他也许没想到将来会成为一名将军。

这期间,林俊德继续发挥超强的学习力,一举掌握了英语、俄语。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图书馆将美国、英国、苏联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学和仪器的期刊全阅读了⼀遍。

学习期间,他整整七年没有回家。

一年后,23岁的林俊德由于表现突出,被授予中尉军衔,一个更加重大的使命向他发出了召唤。

1963年,林俊德正在熬夜学习时,突然接到一个秘密通知,要他担任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要求是,要在一年多时间内,按期完成全部技术准备和考核工作,并参加首次核试验。

当时我国对于核试验还是一片空白,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但25岁的林俊德丝毫没有犹豫,接下了“军令状”,毅然前往。

当时核试验基地在西北戈壁滩无人区,环境非常恶劣。日夜温差大,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以上,所有试验人员只能住在帐篷里,10到12个人住在一起,一个篷子只有10平方米……

吃的东西要从几百公里以外拉过来,一般拉一车菜最少要2到3天,夏天时大部分都会烂掉,冬天只能吃冻菜,取水也要到20公里以外的孔雀河里去取,水还是苦的。

林俊德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总是忍着不喝水,因为戈壁滩上人身上的水蒸发量很大,喝完水后肚子会很胀,且还会引起腹泻,太耽误时间……

条件如此艰苦,但林俊德无怨无悔,带领小组人员全身心投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记仪研制,心无旁骛,甘之如饴。

更加困难的是,他们做实验时,根本就没有实验设备和技术材料,很多人表示要放弃……


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极限压力面前,林俊德站了出来,用自己的智慧攻克了难题。

他从钟表那里找到灵感,借助⻮轮、发条驱动作动⼒,加上自行车轮胎等,用“土办法”设计钟表式压力自记议。没想到,还真就制成功了!

这个压力自记仪成本极低,样子像一个罐头盒,但无论测量精度,还是数据采集速度,都达到一流水平,甚至优于其他外表洋气的“大家伙”!

这个⾃记仪在我国后来历次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记录了现场的重要参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子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一声巨响后,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起,发出了中国最强音……

当时,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总理十分严谨,问道:“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

现场鸦雀无声,谁也不敢多言。因为一切要用数据说话,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就在这时,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带着林俊德匆匆赶到,说:“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

提供这组数据的压⼒⾃记仪,正是林俊德和工作人员研制而成的。他研制的仪器,第⼀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

张爱萍激动得不能自已,大喊:“你们立了大功。”

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颗原⼦弹爆炸成功”,消息震惊了世界,我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震慑了那些对我们虎视眈眈的力量。

光荣完成使命的林俊德并没有止步,而是在核试验的路上一路狂飙……


六、


1966年,我国氢弹研制也高歌猛进,氢弹核爆原理性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的测量也必须在高空。

28岁的林俊德再次临危受命,带领团队研制高空冲击波测量仪。

这一次,比上次的试验还要难。因为⾼空测量冲击波的测量仪器要在零下 60摄⽒度低温中工作 ,几乎超出人类极限。

但林俊德顾不上这些困难,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与团队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 3000⽶的⼭顶,在零下 20 摄⽒度的环境下开展试验……

这种环境下,他们一呆就是一天,队员们头发、眉毛上都结上了白霜,四肢都被冻僵了,身体止不住颤抖,但为了达到测量极限,他们心里却抱怨道:这温度还能再低点吗?

最终,林俊德的团队研制出了⾼空压⼒⾃记仪,用氢气球放飞到高空,进行低温考核,而每一次试验都要动员几十个人在数十公里范围的戈壁滩上找回仪器,每一次他都冲在一线……

一年后,29岁的林俊德又带领团队顺利完成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自那天起,我国成功进⾏了⾸次⼤当量氢弹核试验。

因为林俊德和团队的付出,我国从原⼦弹到氢弹核试验的成功,仅仅只⽤了 2年8个月。

要知道,美国当时是用了 7 年 4 个⽉,苏联用了整整4年,而法国用了 8 年 6 个⽉之久,可见,林俊德等人的付出有多大。

曾有一次爆炸试验,林俊德让其他人全进了掩体,自己却执拗地选择近距离观看爆炸,谁都劝不下来。

一声巨响,爆炸装置被炸开了,碎片将远处碗口粗的杨树拦腰削断,爆炸声还在耳边回响,林俊德却早已冲出去取样……

即便如此,林俊德还是不曾停歇。

随后几年,他先后创造了很多科学奇迹……


七、


1969年冬天,31岁的林俊德将战场从⼤⽓层转到了地下。

他又与团队一起从⼤⼭深处的平洞试验,到⼽壁滩上的竖井试验,先后建⽴了10余种测量系统。

这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随后,林俊德先后获得全军科技成果⼆等奖,被国防科委授予先进科技⼯作者标兵,且斩获国防科委⾸届学习雷锋、“硬骨头六连”先进代表⼤会和科学⼤会奖。

1987年,他又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到常规兵验,在武器试验中,带领项⽬组发展声电报靶技术、 声电落点定位技术。

这极大解决了国际上⼤⾯积⽴靶⾃动检测的难题。迄今为止,他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中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射击训练场。

50岁那年,林俊德更被授予⼤校军衔,后来晋升为少将军衔。虽然以前不敢想的都得到了,但他仍投身于研究、做实验。

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和初三这三天,其余时间不是在搞研究就是在琢磨怎么做出更好的实验。

之后,他被应邀出席“两弹⼀星”科技专家⼤会,荣⽴⼀等功、⼆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即便已经取得如此大的荣耀,林俊德仍时时刻刻心系于研发,他还主动担纲某重⼤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带领攻关⼩组连续攻克⽅案设计、⼯程应⽤、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关键技术的重⼤突破, 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那期间,有人邀请林俊德出任客座教授,承诺会给他建栋别墅,给予年薪20万元,只需要⼀年去做⼀次报告即可。

但遭到林俊德的拒绝。


八、


他说自己始终遵守“三个不”

即:不是⾃⼰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装点⻔⾯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

但在花钱上,他却经常“一掷千金”。2010年,⻘海⽟树地震,林俊德悄悄捐了3万元。

直到这时人们才得知,他⼀块⼿表竟⽤了15年, ⼀个游泳帽⽤了19年,⼀个公⽂包⽤了20多年,⼀个铝盆补了⼜补舍不得扔……

2012年,74岁的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但为了抓紧传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他硬是放弃了 手术和化疗,还要求立马回到单位工作。

家人不同意,希望以治疗为主。

林俊德却说:“我的病情我清楚, 要我活得有质量,就让我⼯作,我现在需要的是时间。”

家人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同年5月23日,林俊德从北京转⼊⻄安唐都医院,面对死亡,他对医生说:

“我是搞科学的, 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作。”

之后,坚决搬出⽆法⼯作的重症监护室,要求转回普通病房。

这时,他的身体支撑不住,出现肠梗阻,肚⼦充满胀⽓和腹⽔,⼼率每分钟达130次。

医⽣强烈建议做肠梗阻⼿术,林俊德拒绝了,他要求将办公桌搬进病房工作。

对于他这样的身体,家人和医生实在不忍心。

但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和医护⼈员提出要下床⼯作,最后在众⼈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

见之者,无不泪流满面……


九、


此时的他,意识时⽽清醒,时⽽模糊,即便如此,依旧在电脑前工作了2个多小时,最后颤抖地对⼥⼉说:C盘我做完了。

说完,在医护⼈员的搀扶下,回到了病床上,那时候的他已经昏迷,但

嘴里仍不断地念叨:“ABCD”“1234”。这些都是他在电脑⾥给⽂件夹排的次序。

末了,只听见他吐出:“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离开那一刻,在场的医护⼈员都自主跪下了!

据媒体爆料,在生命最后时光,林俊德在病床上完成了这些大事:

他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 ;

完成了 130多⻚、 8万多字博⼠论⽂的修改, 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

与基地领导⼏次探讨基地爆炸⼒学技术的 发展路线 ;

还向学⽣交接了两项某重⼤国防科研尖端项⽬ ……

他留给世人最后的遗愿,只有三个:

1.一切从简,不收礼金。

2.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3.把他埋在马兰。

林俊德逝世后,中央军委追授他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颁发了追授林俊德的⼀级英模勋章和证书。

2019年,他荣获“最美奋⽃者”称号。更是全军挂像英模(全军仅十人,分别为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

“感动中国⼗⼤⼈物”给他的颁奖词写的是:

⼤漠,烽烟,⻢兰。

平沙莽莽⻩⼊天,英雄埋名五⼗年。

剑河⻛急云⽚阔,将军⾦甲夜不脱。

战⼠⾃有战⼠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75年来,林俊德始终舍己为国,用一生兑现了“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承诺,也用自己的研究,发出了“中国最强音”,为铸造国之重器奉献了全部。

这样的英雄,值得纪念,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头条号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苏联   核爆炸   氢弹   核试验   工作   冲击波   美国   病房   中国   测量   团队   生命   我国   时间   国家   数据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