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元代服饰设计所体现的设计观念

文案|水生烟客

编辑|水生烟客


前言

服装作为元代一种重要的工艺和艺术组合,它的历史材料和价值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服装观念更能集中体现出元朝最核心的设计精神。

对古代服装的研究,探索元朝各个阶级的审美观念、创造思想、等级制度,甚至是各种文字的相互融合,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史料是一种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历史遗迹,它是古代人类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种反映。

我们可以从元代服饰设计的历史资料中,窥见到宫廷贵族、商贾富豪、文人雅士,甚至是平民百姓对于服饰设计的美学理念。

一、关于“国俗旧礼”的论断

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元代的戎装是博古通今,因势利导,以备礼仪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元代服饰是在保留蒙古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延续了汉族服饰的传统

蒙古风与汉风并存,而蒙古人的“国俗”,又是蒙古人的核心。

所谓“国俗”,就是蒙古人在蒙古时代所制定的服饰制度,也就是蒙古人自己的风俗习惯。

根据历史资料,元代的服饰不但有蒙古国和汉族文化上的差异,更有北方和南方的风格上的差异。

比如在山西右江的宝藏宁庙的壁画中,就有元代的工匠,他们穿着长袍、斗篷等服饰,头上还戴着唐代的头巾,帽子等等。

《元史·舆服志》卷78中记载:

"大元开国之时,草创庶事,车舆冠服,皆依古时之风俗。”

到了英宗时期,据《元史·舆服志》记载:

“自英宗祭祀太庙,仍有盐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皇帝的冠衣和质孙还有百官的质孙,还有于士庶人的衣着,都是井然有序的,大不了就是参考古今,因势利导,以备礼仪之用。

在蒙古族还没有进入中原之前,尤其是成吉思汗时代,他们有着相对稳定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

他说得很清楚,蒙古人进入中原后,五常都是按照蒙古人原来的风俗习惯,只是在重要的祭祀仪式上,加了一些朝上的仪式。

所以,在祭祀上,他们保留了很多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与其他汉人不同,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对特殊徽章的需求。

又比如《元史·礼乐》中记载:

“宪宗二年三月五,令东边平都督颜仲济设殿堂,准备冠冕、法、钟、竹等器物,并于登基二年秋八月八日,举行祭典,祭祀日月。”

这句话虽然是在元朝建国以前,宪宗蒙哥亲自要求为皇帝量身定做冠服,但在历史记载中,却有一句话:

“谨守先人之法,不得沿袭他国之风”,却是印证了元人在量体裁衣上,遵循着“国俗”。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元代的舆装不仅形成于晚期,而且表现出了与其它朝代不同的特点。

这种特殊的色彩与元朝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元朝服饰中保留“国俗”的规律性,要比合其人的规律性更强,也更符合“风格”的规律性。

而后者,则关系到蒙古国统治者对政治思想的管理。

从这些史料来看,蒙古人更倾向于保留自己的传统习俗,而不愿意接受汉人的传统习俗。

虽然蒙古和元朝的戎装中保了不少“国俗”,但他们还是借鉴了汉人的作法,将服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值得一说的是,元朝服饰的形成,除了以上所说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经济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影响。

二、中西合璧

从他手中掌握的元代服饰的历史资料来看,元代服饰的设计和制作都显示出一种包容万物的气度。

服装风俗不仅包含了汉民族服装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其与汉地、东西两方的服饰文化融合在一起。

元朝的统一,更是加快了疆域内外的文化融合,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一步加大。

根据相关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元朝时期,有许多商人、旅行者、工匠、传教士,从海地来到中国,其中不乏欧洲、中亚各国的人。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还有一些人,已经成为了官员。

中国与域外诸国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的史料主要有《岛夷志略》,《西游录》,《西使记》,《异域志》等。

与此同时,元时代也呈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绚烂色彩。

在这种情况下,元代的服饰,因其艺术和工艺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于前朝的特色,可以说是文化与艺术交相辉映。

元代服饰深受中亚、西亚及欧洲文化影响,具有浓郁的西方风格。

元代服饰,受到东西结合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步是服装图案与服装面料的结合,在丝绸服饰中,“纳石失”一词最为突出了东西两种文化的交融。又叫“纳金石”。

根据出土的元代服饰材料,从出土的土中可以看出,元代纳金的花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动物和人头为主,左右对称,多为回眸。

一种是羽形动物,多为侧身而有翅膀。

这种鸟类与动物结合的图案,应该是来自于中东部地区的粟特等国家,因为从粟特等丝绸的发现来看,这种图案中有大量的翼马、翼羊和翼牛

比如内蒙古达茂旗的大苏吉的明水墓出土的土中,就有一件由“方生珠”和“团巢花”编织而成的金锦长裙,以及用缠枝花编织而成的长裙,布料上画着一只长着翅膀的狮子。

除了这些之外,元代出现的“纳金”石,还出现了大量的“伊斯”艺术格,表面材料中经常出现波斯花纹、阿拉伯花纹等花纹,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古代汉人装饰材料。

例如,在巴陵国家博物馆,其中有一块鹦鹉纹的石头,形状和图案都很像圣彼得王国艾尔米·塔什藏的第三世纪的一块叙利亚蚕丝

第二种,是将服装的色彩结合在一起。元朝的服装颜色很丰富,有紫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棕色、白色、黑色。

不过主要的颜色还是和蒙古人的血脉有关。

比如在元朝的时候,白色就已经很流行了,因为蒙古人一直都很喜欢白色。

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曾经见过一次元朝庆典上的白衣:“是日依俗”

大汗和他的部下,都穿着白袍,男女老幼,都穿着白衣,因为他们认为吉利,所以都穿着白衣,祈求来年有福。

除了白色之外,元朝还有蓝色和红色,蓝色代表着萨满信仰,红色代表着蒙古人的血脉。

从历史资料来看,元代服饰的颜色中,以青色为主,以西影映照为主。

元朝的时候,“伊斯兰风”就影响到了蒙人和蒙古人的衣着和服饰。

据我们所知,伊斯兰教徒崇尚绿色,尤其是那些来中国的什叶派教徒,都穿着绿色的衣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元代的服装颜色。

元贞在这一年的禁令中,有“明柳绿,红白相间,霜红,鸡冠紫,桅子红,胭脂红,六种色彩,不得使用,不得编织。”

不仅如此,元代还规定,从皇帝到百官服,所有的质子服,颜色都必须是绿色的,百官服则是“八品、九品绿罗,没有花纹”。

《山水人物图》在内蒙古赤峰县翁牛特旗梧花村的一座元朝壁画中,出土了两件壁画,其中一件壁画是中南壁上的壁画,壁画中第二个人物都是一袭青衣。

类似的情况,无论是在赤峰元宝山区区宁家营子的沙漠山2号墓葬中发现的《布宴图》,还是在敦煌壁画中发现的蒙古人祭祀的形象,都是如此。

这充分说明了青色在元朝服饰中的盛行。

第三种是服饰佩带上的东西融合,元朝的装饰,比以前更加的繁复,更加的华丽,更加的鲜艳,更加的美丽。

衣裳也是如此,闪闪发光的黄金、银、珠、玉石、珊瑚,都是那个时代人们最喜欢的装饰品。珍珠石和珊瑚礁主要产于中亚地区。

大德年间,本地有一家大商行,有一枚赤玉(赤玉,意为赤玉石),重量一两三文,估价十四元,镶在帽子上。

从此以后,每到正午和庆功的时候,皇帝都会给你服用。

所谓的“回回石”,其实就是指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各种宝石。

这些宝石都是从中亚地区进口的,在元代很受欢迎,常被用来装饰帽子,或者用来庆祝节日,可见中西亚地区的宝石在元代是很受欢迎的。

三、关于“仿生”的设想

而元朝服饰的设计,更是有着“仿生”的意味。最常见的是各种饰品和服饰。 在方形头饰中,主要表现为“故姑”二字的冠冕。

“故姑”的冠形,在造型上就像是一只脖子很长的天鹅,李之子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写道:

“妇人用两尺许高的桦的皮子,裹着棕色的肥皂。富者以红色绸缎,绸缎如鹅毛,故曰‘姑母’。”

《黑鞑事略》中说:

“姑母的冠冕是桦木制的,外面裹着一层红色的绸缎。上面用四五寸长的柳条或铁制的枝,用青布包裹,上面用玉石或五彩绸缎装饰,下面用野鸡羽毛装饰。”

从历史记载中,不难看出,皇冠确实是一种典型的动物造型。

“仿生思想”也出现在了王冠、云肩等饰品的身上。

在云肩部的仿生效应中,主要表现为一种类似于云的形态。

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蒙古人对“云肩”的喜爱程度,在《元史·舆服志》中有一段记载:

“云肩,呈四朵云状,边缘青,边缘镶黄罗,五色镶金边。”

除此之外,就是所谓的“马蹄袖”。

袖子是模仿马的蹄子形状而设计的,他的衣袖,看起来像是一只细细的蹄子,袖口则像是一双马腿。

山西博物馆藏有元代马兵马俑,其中的人物头戴立沿毡帽,身披马褂,袖子上系着一条短短的马鞭。

结语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的仿生之外,服装的图案纹样也存在着许多仿生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仿生是元朝服装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例如帽子,摔跤服,靴子,坎肩,鞋子等有仿生花纹的装饰品,装饰类的材料,以动物和植物为主,还有一些风景类的材料。

这些图案都是按照天然的形状,或者是宗教崇拜的物品,经过各种技巧和手法的模仿,最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尔敏.史 学方 法[M].桂 林 :广 西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 2005: 123.

2.[明]宋 濂.元史 [M].北京 :中华书局 ,I976:1930.

3.夏荷秀.达茂旗 大苏吉 乡 明水墓 地 出土的 丝织 品[J]. 内蒙古文物古 ,1992,(Z1):113—12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中亚地区   元代   设计所   蒙古   服饰   蒙古人   元朝   祭祀   壁画   花纹   观念   服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