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被博物馆圈粉了吗?

你印象中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

或许是老旧物件的集纳地,是“高冷”严肃的展览空间。

但是这些年,博物馆正在肉眼可见地变得年轻。

可爱的铜奔马玩偶让百万网友激情下单、数字虚拟人艾雯雯走进国博展厅讲解140万余件藏品、南越王博物院夜间开放邀请观众“探墓”……

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游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让这个行业有了青春的气息。

今天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过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博物馆丝毫没有油腻感,却愈发年轻和美好。忙碌的博物馆人“卷”出十八般武艺,只为多让游客驻足片刻。

乘风破浪的博物馆,为何广受年轻人的青睐?它卷起了哪些波澜?又撩动了你的哪根心弦?

脑洞大开

网红文创成“顶流”

在这个“万物皆可文创”的时代,最初吸引你走进博物馆的,可能就是一件小小的文创。

早在2019年,广东省博物馆首推文创蛋糕,来买蛋糕的游客把博物馆围得水泄不通,即使开放了线上预约,预约系统也一度“瘫痪”。

2个月卖出3000多个蛋糕的成绩,让更多博物馆盯上了文创。除了美食,越来越多的文创开始主打“参与感”。

举例来说,三星堆推出的“金面具巧克力”,吃起来还是个“力气活”。品尝巧克力前,得先线上解锁“修复”技能。

而考古盲盒的鼻祖——河南博物院,则将红极一时的“盲盒”概念与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让千万网友沉迷在“挖呀挖”中不能自拔。

作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发源地,广东文博界自然不甘示弱。去年,一款“南海I号”水下考古盲盒一经面世就断货,成为文创圈的“顶流”。

它的最大特点,便是“沉浸感”——以水下考古队员的第一视角出发,用红色马口铁盒作为“沉箱”,让体验者从开箱“提拉”这一动作,感受打捞“南海I号”的作业过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许多大胆的文创设计,背后可能是无数次“脑暴”与探索。

来自广东省博物馆文创产业部的“90后”设计师付雪,就是“南海I号”水下考古盲盒的设计者。“以水下考古盲盒为例,我们一共筹备了半年,光是产品打样就用了两个月。”付雪说。

此外,文创产品的制造工艺也是一个难关。

“这款盲盒的‘沉箱’是马口铁盒,‘海洋’则是水晶泥。有些买家反映,水晶泥含水分,导致马口铁盒出现了生锈的痕迹,所以我们立刻改进设计,将水晶泥分装。”付雪透露,水下考古盲盒近期再度推出“升级款”,以9款“南海Ⅰ号”文物为原型,衍生出7个基础款和2个隐藏款。

放眼整个广东,为了吸引更多的公众,各大博物馆真的很拼——

由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设计的陈家祠积木,让人们在一叠一砌中了解岭南建筑文化;

来自佛山祖庙博物馆的醒狮冰箱贴,黄色、紫色、红色等颜色相互呼应,以最可爱的形象还原岭南醒狮;

而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的正气尺,则寓意着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

据广东省文旅厅统计,过去一年,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3250款,比上年增长41%,孵化出一批备受市民游客热捧的“明星产品”。

营造共鸣

主题展览百花齐放

如果说,一系列爆款文创产品,让博物馆脱下了神秘的面纱。那么,各具特色的主题展览,则进一步拉近了博物馆与年轻人的距离。

“‘五一’没堵在路上,却堵在了展厅里。”今年的“五一”假期,博物馆一票难求。年轻人的“特种兵”打卡,开始席卷博物馆。

在深圳博物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分外热闹。不少年轻人和老一辈深圳人来此打卡,重温旧时光。

极具代表性的“深宝安”股票、拓荒牛、磁带、肉食票、火车票、“新四大件”、童年玩具、流行服饰……围绕这些“时代印记”,这座年轻的博物馆另辟蹊径,主打青春复古风,现场设置了多个场景供观众拍照打卡。

“我们对这座城市、对改革开放怀有深刻的热爱,这促使我们自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个人感情。”深圳博物馆对外合作部主任李军说。

一般来说,推广主题展览最大的难点,是如何与时下现代、年轻、潮流的观众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走入年轻一代的心里。深圳博物馆,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

深圳博物馆推出的“春天的故事”充电宝。

除了线下,近年来也有不少博物馆将展览搬到了线上。

“空降”南越王博物院看良渚古国文物,足不出户到广州博物馆3D全景看展,沉浸式体验“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全过程……在数字化浪潮的“加持”下,广东各大博物馆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等实现线上“云参观”,开启游览博物馆的“新方式”。

今年初,广东省博物馆甚至把“主动权”交给公众,推出了“虚拟策展人”活动。公众可挑选喜欢的展厅风格和6件展品进行“布展”,过一把当“策展人”的瘾。

应当看到,传统的文物展览介绍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的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文化场所。这也是博物馆深受当代年轻人喜爱的一大原因。

“不过时”的背后

千人“卷飞”志愿者岗位

除了用文创和展览拉近与“青春”的距离,博物馆永葆年轻的密码,还在于——

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博圈同样如此。面对“人才荒”,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成为博物馆的一员,是不少博物馆的“破局”之道。

然而,不仅正式员工的招聘“挤破头”,志愿者的招聘也“卷上天”。

前不久举行的广东省博物馆2023年文化志愿服务队的招新面试,短短不到10天内就有超过1800人报名,其中502人进入面试,最终每个组别只能选拔数十人进入培训见习。

其中,面试者的年龄、身份跨度也很大:有“60后”退休教授,有“00后”大学生,还有律师、教师、企业高管、全职妈妈等,35岁及以下的人数占六成。

很难想象,这样严格的比例和面试流程,是在招募志愿者。而招聘之火爆,更是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招新公告重点强调了‘能够在工作日来馆服务者优先考虑’,其实这个条件很‘苛刻’,但没想到依然有那么多社会工作人员报名。”

据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于婧介绍,一名合格的文化类志愿者,往往要经过4个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包括前期的观摩学习、后期的实习期,以及上岗前的考核工作。

而入选的志愿者,随即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之一,不仅有文艺人才为博物馆活动“开脑洞”,不同背景的讲解员把展览讲出不同的特色,也有各行的专业“大神”为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添砖加瓦。

在360行的助力下,也难怪博物馆越来越“新”,永远赶在潮流前线。

广东省博物馆2023年志愿者招新面试现场。来源:广东省博物馆志愿者微博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时至今日,博物馆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每周末泡在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情结。

这个5月,不如一起到博物馆走走,分享博物馆里的“美好生活”。

【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戴雪晴

【作者】 黄堃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南越   博物馆   南海   广东省   广东   水下   深圳   志愿者   文物   年轻人   年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