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历史积淀 丰富的文化遗产-五莲县历史文化概述

厚重的历史积淀 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莲县历史文化概述


五莲县始建于1947年5月,因境内有五莲山而得名。她位于鲁东南日照市的北部,东毗青岛市的海青镇,南临日照市的东港区,西接日照市的莒县,北靠潍坊市的诸城市。地跨东经118°55′—119°32′,北纬33°32′-39°39′之间,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现辖11处乡镇,一个街道,一个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一个经济开发区,共有632个行政村,51万人口。

现在的五莲县因为是由莒县、诸城和日照三县割置而成,文化上具有独特的多样性。而且,历史上曾先后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莒、楚、鲁、齐所辖;西汉时建有昆山和折泉县;自秦至清,又先后隶属于徐州、青州和密州。所以,她虽然是一个建置较晚的年轻县份,但是,却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丰厚的历史遗存


发现于1934年的潮河镇丹土遗址表明,早在53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的身影。据考古发现,丹土遗址所在地丹土村及其周围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藏着大汶口文化晚期城、龙山文化早期城和龙山文化中期城3个古城圈。专家认定,丹土大汶口文化晚期城是目前山东地区经科学发掘最早的城址,距今已有4800多年。经过近5000年的历史积淀,这里的文化层一般都在0.3米至3米之间,最深处可达4米。


自1989年至2000年,各级考古单位对丹土遗址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连同民间收集,共出土石器、陶器和玉器等各类文物多达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0余件。一级文物中的大玉刀、玉钺、玉琮和玉璇玑等,其体量之大,加工手段之高超,工艺水平之精美,尤其是在大玉刀的玉坑里镶嵌绿松石之工艺,均代表了山东地区乃至整个海岱地区的最高水准。因此,丹土遗址,早于1977年就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此一项,就足以使五莲这个人口小县堪称文物大县。更何况五莲县的历史文化遗存远不止此。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早于春秋时期,这里就经历了金戈铁马、烽火硝烟。为了抵御强楚的入侵,途经现在五莲县的齐长城应运而生。它雄据齐鲁大地,成了齐鲁、齐楚之间不可逾越的军事屏障。它比明长城早了1960多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秦长城也早了400多年,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和“世界壁垒之最”。目前,齐长城虽然废弃,但是,其浩大的规模,构筑的艰难,在五莲境内的遗迹上仍依稀可见,它昭示着这里的古老与重要。

除了上述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外,五莲境内还有牌孤城遗址、东城仙遗址和董家营遗址三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以汪湖遗址和昆山县故城遗址为代表的1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以镇头遗址、管帅遗址、林泉遗址和张家仲崮遗址为代表的46处未定级的聚落遗址;

以折泉县故城遗址、侔云寺遗址和老枫桥遗址为代表的7处未定级的城址和建筑遗址;以光明寺、望海楼、柱史丁公祠、管氏祠堂、崮寺头桥、大青山城墙、光明泉和侔云寺井为代表的20处古建筑;以汉王汉墓群、小窑汉墓、吴太尉墓、海曲厉氏始祖墓和光明寺和尚墓群为代表的17处古墓葬;

以五莲山光明寺碑记、敕建五莲山护国光明寺碑记、重建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柱史丁公祠内碑碣、重修(龙王庙)碑记、重修祥云寺碑、巾帼完人碑、小窑记事碑、李崮寨界碑、阿弥勒佛石刻、石浪飞空石刻、洗耳石刻、白鹤楼石刻、第一山石刻和留仙榻石刻为代表的51处碑碣和石刻;以中共五莲山支部成立旧址、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大众日报社驻地旧址、华东局五莲实验县驻地旧址、五莲县委成立旧址、五莲山区农民暴动旧址、五莲县烈士陵园为代表的15处革命纪念地遗址。这些遗址贯穿历朝历代,一直上溯到春秋战国。完整而有序地诠释了五莲县这块土地上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丰富。


非凡的人文景观


正所谓“人杰地灵”。五莲境内的名山胜景是伴随着与诸多历史名人的遭逢际遇而逐步走入人们视野的。是名山吸引了名人,也是名人成就了名山。

五莲这块热土首先有幸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结缘。作为齐国的军师,孙膑曾带兵在齐长城一带(包括现在的五莲境内)同魏、楚犯兵打过仗,也在此剿灭过欺压百姓的土匪武装。他“以残废之身,协助齐威王和田忌打了许多胜仗,帮助齐国强大起来,但他并不贪图名利地位。他谢绝了齐威王的封赏,辞官隐居,带领一批弟子,专心研究兵法,并总结了自己的作战经验,写成了名著《孙膑兵法》。”据传,九仙山就是他的隐居地之一。孙膑与九仙山的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这有牌孤城兵营和百将口战场可以作证;也有九仙山中的孙膑书屋可以作证;更有自古至今流传在五莲民间有关孙膑的诸多传说可以作证。例如,“喜得坐骑”、“河干蟹死”和“撒豆成兵”。


九仙山的出名,除了与孙膑有关之外,与北宋文坛泰斗、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大有关系。公元1074年,苏东坡从号称天堂的杭州通判任上调任密州太守。当时的密州即现在的诸城一带正值大旱,民生凋敝,一片荒凉。他通过奏请皇上减免这里的税负,带领老百姓生产自救等措施,度过了灾荒之后,很快就从官场失意中解脱出来,随之焕发了他喜山乐水的天性。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出猎至密州的山山水水,到过常山,也到过九仙山。九仙山的绝美胜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青州府志》和《诸城县志》记载,当他读了好友周邠从南方给他寄来的《雁荡山图》和歌颂雁荡山的诗作之后,联想起自己见过的九仙山盛景,深感九仙山之美绝不亚于浙江的雁荡山。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立即与周邠唱和,作了《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诗中盛赞:“九仙今已压京东。”他在诗的自注中说得更明白:“九仙在东武(即现在的诸城市,引者注),奇秀不减雁荡也!”自注中所说的北宋京东路的辖区涵盖了郓州、单州、徐州、兖州、濮州、济州、沂州、潍州、青州、密州、莱州、登州和淮阳军等十几个州军,面积大至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广大地区。即使他指的仅是密州所在的京东东路,也横跨山东和江苏,范围相当之大。

他把九仙山同“雄陕右”的“二华”山相媲美,又说九仙山不亚于雁荡山。由此可见,九仙山风景名胜在苏轼的心目中位置是何等高了。正是因了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苏轼的一诗一赞,遂使九仙山的奇秀景观开始载于史册,开始为外界所知,进而又名扬天下!

九百多年前,五莲山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是九仙山的“五朵峰”,更不为外界所知名。因为一个名人的到来,使她不仅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声名大振。这个人就是明代高僧心空大师。心空,四川成都人,俗名庞明开。他虽出身富家,幼年因见族人虽广有钱财仍难免一死,顿悟:“黄金易得,鬼门难脱。”于是,他一心向佛,毅然决然出家修行,历经磨难(途中差点饿死)后终成正果。他在当时南京的各大寺院讲法,语惊四座,广为叹服。最终成为一代高僧。许多社会名流和朝中高官都愿意与他结缘。诸城籍的兵部右侍郎(殁后赠尚书)臧惟一即是其中之一。

心空大师成名后,谢绝了许多大寺院要他做主持的邀请,遍游了名山大川“舍而不住”。公元1602年,在臧惟一的引荐和其胞弟臧惟几(太医院吏目)的陪同下,来到九仙山的“五朵峰”(当时属诸城),见这里“苍壁插空,云岚出没,出泉如龙湫,引松若凤鸣。”大喜曰:“缘在是矣!缘在是矣!”遂在此“结茆定居”不再他去。他对五朵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定这里风光奇秀、药材丰富、气候适宜,是建造佛家丛林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北走京师,请敕建寺。”去时,恰逢万历皇帝的母亲李皇太后患眼疾久治不愈。

心空大师用从九仙山上采集的中草药和“大悲水”(九仙山上有大悲峰,大悲峰下有山泉,后称“光明泉”),为李皇太后治好了眼病。非常孝顺的万历皇帝龙颜大悦,不仅给九仙山五朵峰赐名“五莲山”,并两拨内帑(皇室经费),派御马监太监张思忠前来督工,在五莲山大悲峰前建造了“护国万寿光明寺”。光明寺建成后香火鼎盛,成为山东境内四大名寺之一。清朝一代明君乾隆大帝因年幼时体弱多病,需要有寺院主持代为出家,以免病灾。种种条件恰恰就选择了当时光明寺的主持。乾隆的御影挂在大雄宝殿后边藏经楼的厅堂里,立即使这座皇家寺院身价倍增。凡是来这一带做官的朝廷命官,上任之初,就必须到光明寺朝拜,而且要三跪九叩地爬上三十八登台阶。物换星移几度春秋,五莲山随着光明寺的隆兴也声名远扬,为世人瞩目。


九仙山和五莲山的盛名日甚一日,还与历代特别是明清两代诸多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住和赋诗作文不无关系。叩问九仙山东麓的丁公石祠可以得知,明嘉靖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殁后敕授文林郎、诰授中宪大夫)的丁惟宁,因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为当时的腐败浑浊官场所不容,正当盛年的他被罢归故里诸城。他避开城里烦嚣,隐居到九仙山下,潜心教授子孙之余,又勤奋笔耕,不仅写了大量诗词歌赋,还苦心孤诣地创作了明代第一奇书《金瓶梅》。

因为要避讳当时严苛的文字狱,书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这给有明以来文艺评论界留下了天大的难解之谜。尽管现在“真实作者猜测之说”已达70多个,但是,经过金学界许多专家的多方考证,特别是通过对丁公石祠内碑碣的认真解读,“丁惟宁说”越来越为学术界所认同。这样的结果,如同丁惟宁早在400多年前,就在九仙山东麓举起了一支越烧越旺的火把,照亮了九仙山的面容。

可以想见,假以时日,如果《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得到确认,作为书的“诞生地”九仙山,肯定会像《金瓶梅》一样名扬海内外,也肯定会给五莲的旅游事业提供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除此之外,明清两代的各地文人墨客如王化贞、王稚登、张侗、徐升、臧惟一、丁耀亢、王乘簶、张侗、张衍、李澄中、徐田、元中、周亮工等人都对五莲山和九仙山风光的“两两奇绝”钟爱有加。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两山的沟沟谷谷(如卧象谷)峰峰巅巅。他们在登临、游览之后,遂发感叹的同时,纷纷诉诸文字表情达意。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描写九仙山和五莲山的诗文多达1000多篇(首)。


光荣的红色印记


五莲县在近代史上的文化积淀也很厚重,红色文化史不绝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处偏僻山区的五莲人民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英勇顽强。晚清以来,为了抵御外侮、反对压迫、争取翻身解放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赴汤蹈火前仆后继,谱写了一卷卷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早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九仙山上就爆发过由庄调之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同治十三年(1862年)坊子村(时属日照,现属五莲)农民孔广汉和徐永焕又与捻军遥相呼应,举起了“杀贪官、除恶霸”的义旗;光绪年间(1898—1903年)坊子村民厉应九领导的“抗官府、反洋教”的驮儿山起义,曾使清廷为之震惊,更使不法传教士闻风丧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西楼子村(原属诸城,现属五莲)人王者塾(字乐平)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他在山东各地组织起义,亲任革命军司令;他参加讨袁斗争,坚决反对帝制复辟;他创办齐鲁书社,宣传三民主义,推介俄国革命,成为“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他是山东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山东国民党的元老。后因参加国民党改组派,发表成为改组派基本纲领的《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与训练》,与蒋介石公开对抗,为蒋所忌,派特务卑鄙地将其杀害。在王乐平的影响下,他家乡人民也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臧汉臣率众响应辛亥革命,宣布诸城独立,因此遭到镇压,臧汉臣等300余人英勇殉难。王乐平还是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他与王尽美关系密切,对王尽美走向革命道路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大北杏(现属诸城,曾属五莲)人王尽美(原名王瑞俊,祖籍后张仙,现属五莲)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20年3月,又被发展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外埠会员。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并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激烈抨击时弊,主张社会改造,为革命广造舆论。1921年春,他又与邓恩铭发起成立了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济南共产党小组”。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一起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他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山东支部的书记。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尽美”,寓意要“尽善尽美为解放。”从此,他东奔西走,呕心沥血,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劳动法大纲》;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大罢工;正确地贯彻党的革命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在积劳成疾患了肺结核之后,仍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终因病情加重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为人民解放,为共产主义信念,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

1932年10月13日晚,经过未雨绸谬,由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书记安哲和牟春霆(化名陈雷)、郑天久等人领导的,以建立五莲山革命根据地为目标的,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政府!”“取消苛捐杂税!建立民主政治!”“打倒恶霸地主、土豪劣绅!粮给穷人吃,地给穷人种!”为口号的“五莲山暴动”(亦称日照暴动)爆发。队伍号称“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起义军分南北两路同时进行。

北路义军由安哲、于共芳率领分别在安家村、于家村宣布起义。他们收缴了地主的枪支弹药,分掉了地主的粮食,焚毁了土地文书,并逮捕了反动地主于淑卿。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又合兵一处,斗志昂扬地向日照北部的通商口岸王家滩进发。顽强地攻克了民团和商团的防御,取得胜利后又乘胜北进,在两城镇城南大庙召开了誓师大会,整编了队伍,分为两个大队,下设六个中队,共计700多人,500多支枪。同南路队伍一样取得了节节胜利。暴动发起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十分惊慌。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急令八十一师展书堂部调驻莒县的运其昌旅前往镇压。

日照、莒县和诸城三县的地方武装和地主武装也纠集起来,联合向起义军发动了围剿。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英勇战斗且战且退,来到了五莲山。他们凭借有利地形,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遣散了余部,转入了地下斗争。五莲山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同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一样,在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人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并找到了救星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中,五莲山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别淳朴的民风,五莲山区先后成为中共鲁东南特委、五地委、滨北地委和日北县委、日照抗日民主政府、诸莒边县委和县政府巩固的后方基地,成为相对独立的战略区。正因为如此,日伪军也把五莲山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地来这里扫荡和进犯。1939年底至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整个五莲山区还曾一度为敌、伪、顽所控制。即使敌、伪、顽军交替着对五莲山区进行了残酷的搜刮和蹂躏,五莲山区人民也没有被征服。

1945年3月17日,汉奸张步云率1500名伪军,配合200余名日军,突袭我诸莒边县一个抗日模范村。该村人民英勇抗击,从上午至傍晚激战7小时,先后打退敌人5次进攻,毙伤敌伪军140人。因敌我力量悬殊,村庄终于被敌人攻破,123名干部群众壮烈牺牲。五莲山区人民在组织自卫的同时,还积极配合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打击敌人。八路军和敌、伪、顽军的许多重要战斗就是在五莲山区人民的支援下打响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的。

1943年7月,八路军滨海主力十三团、老六团,在新111师和人民群众配合下,首先攻占街头(镇),继而发起著名的“三关口战斗”,一举消灭了张步云的“铁五旅”,接着又乘胜解放了许孟、仁里。经月余激战,五莲山区东北部300多个村庄得到了解放。同年3月,中共滨北地委、滨北行署和军分区机关迁至洪凝、中疃一带。五莲山区自此成为滨北地区的抗日中心。

解放战争时期,五莲人民的贡献更是可圈可点。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五莲山区各级党组织立即领导人民掀起了“反蒋保田、参军支前”的热潮。广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出伕、支前,仅洪凝区就参军入伍700多人。1947年3月,街头、洪凝、五莲3个区的民夫参加了藏马子弟兵团,支援宁阳、泰安、临沂、乔店、孟良崮等战役,随军转战三千里,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执行战地抢救和运输任务,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华东军区授予“陈毅子弟兵团”光荣称号。


1947年5月,五莲县委成立后,根据战争形势需要,立即组织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出伕、支前。有多达2627人参军入伍,其中有681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有15万人(次)参加支前队伍,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用小车帮着部队推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五莲县不仅接纳了中共华东局机关、山东省委党校、大众日报社、滨北地区后勤机关和北海银行在此驻住,而且作为华东局土改实验县,为全国土改纠偏做出了榜样,提供了经验。

五莲山区的老百姓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体现出的这种“一心跟党走,宁死不回头”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直像一种文化基因根植在五莲人民的血脉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五莲县山区建设过程中,五莲人民焕发出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应该是和这种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


璀璨的家族文化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承载着太多的社会信息,蕴藏着大量的文明密码。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否发达,从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兴衰就可以一窥究竟。五莲县历史上多个名门望族的出现,有力地印证了这里社会文化的璀璨多姿。

“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这是人们形容五莲县于里镇小窑村(原属莒县)管氏家族荣耀的用语。有清一代,管家子弟自管廷颚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乙亥科进士之后,管家子弟就一路顺风,陆续有人考中进士走上仕途。管廷鹗官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先后充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山西学政、陕西及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光禄太常大理寺卿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其兄管廷献考中光绪九年(1883年)葵末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探花),累官至直隶候补道加二品顶戴;管廷献之子管象颐考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户部左参议、江南财政监理官加三品卿衔;四弟管廷纲考中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官授广西雒容县知县;后又有管廷俊(行二,廪生,早逝)之子管象晋考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历任知府等要职。管家之所以能出一门五进士,有三点非常重要。

一是祖祖辈辈勤劳能干,种地、养蚕、烧窑、经商样样成功,积累了雄厚的家资,供子弟读书仕进绰绰有余。二是尊师重教,好学上进。以管廷献为例,他曾拜有12个授业师,32个授知师。从生员到状元,他都拜过,而且虚心求教,终有所成。三是家长聪明开通,好义尚善,为晚辈做出了好榜样。一次,管廷献的父亲管镇陪教书先生散步,碰上家人在河边放牛。教书先生夸赞小牛长得油光水滑又肥又嫩。管镇笑而不答。第二天就给先生餐桌上端上了鲜嫩的牛肉。教书先生非常感动,授业解惑就更上心了。管镇经常做一些舍药施棺救助穷人的事情,并在村后修了“三法寺”供村民祈福和休息。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给儿孙为官、为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同样显达的家族还有马耳山后许孟镇李古庄村的李家。李氏家族明末自平度迁居马耳山下,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祖辈不断。自雍正、乾隆年间李宜芳、李宜蕃兄弟俩先后考中进士发端,在有清一代共考中7名进士、3名举人、以及众多的拔贡和荫封的文武官员。留下了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同科进士和祖孙三代皆进士的一串串佳话。与当时的相州王氏家族、逄戈庄的刘氏家族并列为诸城(当时李古庄属诸城地界)三大名门望族。从而使地处大山深处的这样一个小村庄,神奇地成为了闻名山左的一处科举高地。据资料记载,当时,周边的潍县、诸城、高密、胶南等地的官宦、文人、学者,时常络绎不绝地慕名前来,与李氏家族的青年才俊、退休官员登高揽胜、诗文唱和,留下了不少华章佳句。

地处九仙山阴的户部乡邱家店子村的邱家同样是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自明代嘉靖至清代光绪的340多年间,邱家共考出6名进士,3名举人。以邱懋实(字橓,号月林)为首的邱门6进士(邱懋实、邱云章、邱云肇、邱志充、邱元武和邱元音)、3举人(邱性善、邱云嵻和邱在元),不仅皆为官清正,颇有政声,而且都求知似渴,能诗善文。邱橓表现最为突出。他出仕后嫉恶如仇,先后弹劾过23位不良重臣,其中治罪者17人。有一手遮天的权相严嵩的心腹;有皇太后的家人;有高居庙堂的尚书;有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有世袭的伯候;还有百官闻之变色的锦衣卫指挥……史书上这样评价邱橓:“其风裁世所仰望,次海瑞、吕坤之间,人以为俯仰无愧云。”邱橓一生的著述也很多。有《四书摘训》20卷、《礼记追训》10卷,还有《奏疏》和《诗文集》数卷传世。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位于户部乡大刘家槎河,曾经辉煌一时的“槎河山庄”。槎河山庄创立者是一代名相刘墉的祖父刘必显。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清顺治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后升户部河南司主事,累官至户部员外郎、阶奉直大夫。他仕途亨通,但无意久留。不到致仕年龄即辞官归乡,在诸城南乡的刘家槎河(今属五莲)一带构筑了一处别业,名曰“槎河山庄”。关于山庄的规模,刘必显的曾孙刘墉在他的诗歌《槎河山庄诗序》中说得明白:“草堂有三,斋庐倍之,楼为空者三。”此地四面环山,有凤凰山、笔架山、砚台山、燕子坪和瀑布等,环境优雅,非常宜居。

这里虽是颐养天年的好去处,但刘必显并没有耽于享乐。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教育儿孙,在山庄中举办私塾,教育子孙力学苦读。他曾说:“教子之道莫要于读书。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功名。”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四子中有两人中进士,17个孙子中有12位中举人。当他的第三子即刘墉的曾祖父刘棨中进士后,晚年的刘必显高兴之余,便把槎河山庄交给了这位学业有成的儿子。刘棨不负父望,为官后,清正廉明,且能为敢当,成为清代的能臣廉吏,多次受到皇帝的褒奖。他还继承父亲重视子孙教育的家风,利用槎河山庄教授子弟,管教甚为严厉。

以至于雍正年间执教于槎河山庄,后来成为咸安宫教习的安丘人李漋不无感慨地说:“近世言家法者,首推诸城刘氏。”在刘家严格家法的教育下,刘棨10子中有8人中举人。中举人者中又有3人中进士。8子登科,为清代兄弟登科之冠。甚至为江南的名门望族书香大家都望尘莫及。以至于刘墉中进士后,乾隆赐诗:“海岱高门第,灜州新翰林。”以示嘉奖。刘棨晚年,又把槎河山庄交付其次子刘宏熙管理。刘宏熙早逝后,三弟刘绶烺又先后延请安丘名士马长淑、李大本和李漋等,设馆于槎河山庄,教育子侄。

刘统勋和刘墉父子都曾在槎河山庄中的锦秋亭苦读苦学用过功。正是这一代代地重视子弟教育,才是刘氏家族人才辈出,涌现出三公两宰相,成为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槎河山庄也以人显,闻名遐迩,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向往的一方圣地。康熙皇帝曾亲笔题书“清爱堂”赐予刘棨。对槎河山庄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槎河山庄同其它几个家族的显赫景象虽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物质可灭,思想永存。他们尊师重教、崇文尚贤,世世代代不忘课读子孙的理念,始终对后来者发挥着举旗向标的启发和引领作用。现在的五莲县出过军旅知名作家李存葆,出过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出过众多的高考状元,不能不说是受了这种遗风的影响。

“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想当年,随着分布在五莲境内东西两方的四个显达家族的声名远扬,这块土地曾经被人们仰望;当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五莲人出类拔萃,五莲这个山沟旮旯也不再被人们看作穷山恶水、荒蛮之地。那种认为五莲是“文化不毛之地”的印象,如果不是错觉,就是对五莲历史文化的无知。挖掘整理和总结研究五莲历史文化的积蕴,既可以纠正过去的错误认识,又可以促使我们文化自强,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


2017年1月12日




参考资料:

《五莲县人文自然遗产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

《五莲县地名志》(五莲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五莲地名文化探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五莲县文物志》(齐鲁书社)

《五莲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日照进士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奇秀吟·五莲山九仙山新咏》(大众文艺出版社)

《美哉·九仙》(报告文学《山东文学》杂志社)

《中国·五莲旅游指南》(北京图书出版社)

《金瓶梅奥妙探秘》(中州古籍出版社)

《白话孙膑兵法》(时事出版社)

《历史文化的沉思》(学苑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

文章中引号内文字,除加括号说明者,均是从以上参考资料中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版权请联系删

作者风采


徐敏宗,山东五莲人。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山东分会,高(2)级作家。参加工作后,不管是务农、教学、从事新闻报道,担任领导职务,还是离岗、退休之后,均坚持文学创作笔耕不辍。现已发表各类文艺作品计260万字,并多有作品在市以上获奖。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本根》,长篇小说《好人巷》均获“日照市文艺奖。其新闻作品及部分文艺作品在市以上乃至全国多有获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莒县   诸城   刘墉   日照市   雁荡山   光绪   日照   举人   河山   光明   进士   山东   遗址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   厚重   家族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