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南通迎来跨越式发展黄金机遇期!”苏商会常务副会长俞文勤受邀参加“5·23南通企业家日”电视访谈




5月23日,南通迎来第8个企业家日。当天中午,由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张謇企业家学院、南通广电传媒集团承办,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协办的2023年度“5·23南通企业家日”电视访谈正式播出。


访谈聚焦南通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以“牢记总书记嘱托,争做高质量发展先锋”为主题,围绕“制造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企业如何稳中求进、变中求新”等方向交流转型升级经验,剖析时代挑战机遇,探寻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市”建设新路径。




此次,江苏省苏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俞文勤作为知名专家受邀参加,与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以及紫罗兰家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兵,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荣,通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泽四位重点产业企业家代表同场对话。

成立于2012年的苏商会,秉承“凝聚苏商、服务苏商、引领苏商、成就苏商”的宗旨,服务上千家江苏民营企业与实体企业。多年来,苏商会以“实业+”为主线,深耕江苏各市(区/县),推动会内企业链接,促进项目合作与产业共荣,不断构建服务苏商的新格局。

11年长期扎根江苏,苏商会对全省各地经济发展以及江苏企业家创新创业观察多年,对区域经济、企业家精神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访谈中,俞文勤围绕南通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大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等话题,分享了他关于南通产业集群建设、通商责任担当、张謇式企业家培育的思考和建议。

以下为俞文勤观点精撷:

“123”数说南通产业


南通的产业特色可以用“123”三个数字来表达。

“1”指的是125年。1898年,大生纱厂在南通破土动工,拉开了近代通商走向历史舞台的篇章。所以南通的产业有125年的发展历程,有历史的积淀,这是南通的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

“2”指两个产业:家纺和建筑。这两个产业是南通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两张名片。家纺产业现在已经是全球三大制造业中心,建筑产业是南通真正的万亿级产业,虽然这两年南通建筑业遇到了一些挑战,但大家现在对于重振“南通建筑”的金字招牌,重新唤起“铁军精神”都非常有信心。

“3”指“三高”和“三新”:“三高”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纺织、高端装备;“三新”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

总体上看,南通产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在断链上补链、强链、延链,甚至是创链方面,南通在全省都走在前面。其次,南通六大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在科技方面的支撑越来越有力度,不少企业每年技术研发投入超过10%,最高达到17%。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张謇先生是旧时代最后一个典范,同时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百年难遇的大时代。通商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南通产业的未来一定更值得期待。


科技自立自强,通商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尤其具体到我们的市场主体,具体到每一个企业的时候,更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

今天四位企业家实际反映了企业创新的不同维度。

紫罗兰陈永兵董事长主要谈的是如何从跟随市场、跟随用户的需求转为一种创造需求、激发需求。在家纺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紫罗兰实际上展现的是企业如何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对客户的研判,实现从无到有式的创造需求。

通光集团张忠董事长讲的是打破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卡脖子”技术是企业特别需要去突破的方向,攻克了“卡脖子”技术,是真真正正能够让企业在同行中胜出,在国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中国企业能够硬起来,达成产业自主安全可控的重要举措。

龙源振华和中远海运作为国企央企,肩上承担着更多责任。龙源振华通过集成式创新,通过在能力、资源、产品、项目等方面的整合,尝试通过集成式的创新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国企央企在国际重大项目中的探索。南通六大产业集群中,我认为最有可能形成国际级的,就是海工装备。而龙源振华和中远海运这些领头企业,就是南通产业在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创新过程中的底气所在。

未来就在眼前,南通要抓住机遇,笃定前行


一直以来,我对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都非常关注。当前,如果只是单纯的从数据上看,南通可能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只比数据其实是不公平的,比如家纺企业,如果只是比规模,显然不具备优势。

南通实际上一直知道要去对标一座城市,他要找到合适的对标。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南通与苏南的差距一度拉得较大,但是近年来这种差距正在变小。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以苏州举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苏州的“天时”,是抓住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机遇,因而在苏州催生出了一大批企业家。

苏州的“地利”是对外开放。上世纪90年代,苏州紧紧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建立了大批工业园和开发区,具备了鲜明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一举形成了上海研发、苏州制造,上海制造、苏州配套的发展格局。而那个时候南通没有现在“八龙过江”的规划,也没有抓住当时难得的机会。

苏州的“人和”是苏州人包容汇通的精神。上世纪70至90年代,那是一个人人创业、创富光荣的时代。在那种状态下,苏州的乡村经济和后来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带动了整个苏南的发展。

再看当下的南通,天时、地利、人和也已经具备。

首先是“天时”。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尤其十九大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整治,“绿色发展”已经成了我们新的发展理念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利器。而在这方面,南通可以轻装上阵,这是南通的天时。

其次是“地利”。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在南通形成一个T形结构的交汇点。李强总理在上海主政的时候,就提出了南通要做上海的北大门,也可以说是北上海。北上海的建设现在如火如荼,比如说机场的落地,这是南通的地利。

最后是“人和”。人才和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推动力,南通是一个教育大市,我也看到一个数据,南通现在的人才总数达到了145万,高层次人才超过了13万,这都是南通的人和优势。

所以,我们看数据,南通与苏州相比有差距,这就要求南通的政府和企业家不求全面超越,但是要在一些点上做垂直超越,去发挥我们的优势,把优势做强。5年之后我们再来看,我相信那个时候南通的工业“规上”产值、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等数量将会翻番。希望大家多给我们的企业家和主官一些时间,让他们来进行这样的超越。

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志,争做张謇式企业家

在我看来,张謇的第一个精神就是与时俱进,我们越是了解张謇,就越觉得他好像就活在今天,甚至活在未来。张謇曾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很多人会把它理解为是国际化视野,但本质上,张謇是一个懂得不断去进行思维和认知突破升级的人。我们不仅要做时代的企业,更要成为面向未来而生的企业,这是张謇留给我们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张謇身上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他回到南通创办了中国近代化第一产业,留下了到今天我们都在蒙其恩受其惠的一些遗产、遗迹和遗址,这也是我本人特别景仰他的地方。

最后,就是张謇的这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企业家更应该去领略这句话,我们每一位企业家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要去求全,也不要求满,也不要求超越,而是做成一分便是一分。

来源 | 通商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南通   苏南   企业家   南通市   天时地利人和   苏州   紫罗兰   江苏   地利   天时   海运   商会   副会长   机遇   精神   黄金   产业   时代   电视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