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网友网暴他人,受害者怎么维权?

现在的民众很喜欢在网上冲浪,但有一点不好就是太浮躁。一些事情加上配图就可以扭转成另一个模样,而观众不会思考其中是否合理,只会第一时间随波逐流,在下面发布评论。

类似事件已发生多次,现在还有不少人故意这么做就为了流量。但事实上,发布者胡乱编造,得到侮辱谩骂的只有当事人,而发布者却没美隐身。

这已经是引导网友网暴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或许还会因此丢掉性命。但是网络传播速度快、浏览量大,立案定罪也是个难题。假使有人断章取义,胡乱拍摄还瞎编乱造又该怎么办呢?作为被围攻的主事人又该如何维权呢?

一、女子因纠纷恶意造谣引导网暴,导致当事人死亡

1.李某与赵某的冲突

某日李某与丈夫王某去游泳馆游泳,李某在同泳道与一个男孩相撞,李某游走后男孩赵某冲着他的方向吐口水,结果被王某看见。

王某当即上来将男孩按在了水里,打了一巴掌后训斥了男孩几句,男孩的妈妈赶过来与夫妻二人争辩为何打人。

有路人将双方劝开后,男孩妈妈吴某看了监控录像,又与李某在更衣室发生冲突。吴某并不甘心就这样过去,于是几日后吴某带着两个姐妹找到了李某单位,对李某进行辱骂。

之后吴某找到了李某的姓名、照片等私人信息,与自己的表妹和堂妹吴某一吴某二一起,把游泳当天的视频资料与李某的个人信息结合起来。

胡乱编造肆意抹黑,还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引导网民对李某王某做出负面评价。

2.违法之人被判刑

视频发布到网上后,短短几日就被各大媒体和新闻争相转发,大批网友民众对李某进行讨伐、侮辱和谩骂。李某王某试图联系吴某协商解决,但不管是吴某还是吴某的妹妹都不接听电话。

最终也没有协商成功,视频发布后的第二天晚上,李某选择服药自杀,送医后因时间过长,没能抢救过来。事后,李某丈夫将三人告上了法庭,要求引导网暴的三人承担责任。

法院在审理后认为,三人行为已构成侮辱罪,将以侮辱罪判刑。以三被告人犯侮辱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吴某一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吴某二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二、案例详解:侮辱罪的认定与量刑

1.什么是侮辱罪?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指的是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所谓名誉,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望声誉,是一个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本案中吴某胡编乱造,将没有发生过的事按在李某头上,不仅诬陷李某还肆意传播,使得李某在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都受到来自他人的恶意和攻击,就是侮辱了李某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侮辱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吴某所做作为明显就是故意为之,且视频内容带有极强的偏见性,故意在其中抹黑李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侮辱罪与一般侮辱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有规定,对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侮辱罪与一般侮辱他人的行为还是有区别的,侮辱他人的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才以犯罪论处。一般侮辱行为,情节轻微的,不以犯罪论处。

但此案中,吴某三人行事恶劣,且导致了李某死亡,情节严重,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民事处罚范畴,是犯罪行为,当以犯罪论处。

三、被判刑的缘由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侮辱罪是情节犯,行为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予以立案追究。

也就是说,一般的侮辱行为达不到立案标准的,最多给予一些行政处罚、拘留罚款等,可一旦到了能够定罪的地步,事情的严重程度就不一般了。

吴某与他人原本就是一件小事,互相道歉就能过去的,但他非要到李某工作单位闹,闹完之后还收集信息胡编乱造,为成全自己打击报复的心理,将莫须有的事件按到李某头上。

事后引导网友对其攻击谩骂,以至于李某承受不了如此大的恶意选择服药自杀,此时单从案件来看也是情节极为恶劣,且对社会也造成极大影响。

此案件引起的风波极大,如不严格审理恐怕会有更多的人效仿。

三、切莫做那刽子手

网络平台的出现和水军行业的兴起,外加上一部分人“自己不好过就得别人也不好过”的心理,网暴案件时有发生。粉发女孩、刘学州等等都是受害者,以上惨痛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自证是无用的。

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每五个人里就会有一个青年人遭遇网络暴力,对此家长能做的第一点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会对他人和社会失去信任,他们唯一能求助的对象往往是父母,这时候如果父母都不相信他,也就失去了最后的信心。

其次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网暴,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的人内心往往是有问题,甚至是扭曲的,没有必要去迎合这样的一些人,如此才会有自我认同感。

此外国家也要加强网络环境治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惩施暴者和谣言推动者。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刑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目的   胡编乱造   名誉权   有期徒刑   受害者   名誉   侮辱   公民   人格   吴某   暴力   恶意   情节   男孩   网友   社会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