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去世时,儿子已成年,为何不立太子,却传位给弟弟?

公元976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病逝于汴梁皇宫内,享年50岁。翌日,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

按照封建社会固有习俗,皇帝驾崩之前,大多都将其长子加封为皇储。有朝一日,便能顺利登基即位,赵匡胤却一反常态,选择兄终弟及。

赵匡胤去世之际,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已成年。按照封建传统,应该都会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但赵匡胤却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

赵匡胤出生于河南夹马营(洛阳),其高祖、曾祖父皆为唐朝官员,父亲赵弘殷也是一员了不得的猛将。

青年时,恰逢五代十国中后期,彼时天下狼烟四起。赵氏兄弟凭借一身好武艺,加上他俩识大局,很快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公元950年,赵匡胤投奔郭威,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将赵匡胤提拔为心腹。

公元960年,也就是柴荣驾崩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建立北宋政权。

北宋建立之初,四川、江南一带尚有其他割据势力。直到公元975年,北宋彻底击溃南唐,成功统一大半中国(除燕云十六州)。

但好景不长,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在宫内饮酒,次日清晨被发现离奇去世。第二天,赵光义接替他,成为北宋第二任皇帝。

坊间传言,赵光义为了夺取皇位,趁着赵匡胤酒醉之时,用墙上挂着的斧子残忍地杀害了哥哥(烛影斧声)。

直到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光义公布“金匮之盟”,向世人宣告其皇位来得名正言顺。

赵匡胤去世之前,抛去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夭,还有两个儿子,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

当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有18岁左右,都已成年。按古代封建传统来说,赵匡胤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自然是要传给儿子,弟弟赵光义担任辅政大臣即可。

然而,赵光义却用金匮之盟,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似乎能从侧面说明,皇位就是赵匡胤传给赵光义的。

那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前,不立儿子为太子呢?

我们要知道,宋朝承袭五代十国而来。五代十国时期,奉行谁拳头大,谁就能占领地盘,称王称帝。

《五代史·安重荣传》: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比如后唐李嗣源驾崩之前,本将皇位传给李从厚。但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却突然起兵发难,废掉李从厚,自己当上皇帝。

除此之外,五代十国不少政权都曾发生过手下大将或其他皇室成员,打着“清君侧”旗号,而后自立为帝的场景。

反观赵匡胤去世之前,赵德昭,赵德芳并没有进入军中历练,手下也无禁军指挥权,更无一批心腹班底,属于两个“光杆司令”。

而赵光义豢养大批死士,结交禁军。即使“杯酒释兵权”后,赵光义在赵匡胤的默许下,于开封城内培养了一大批自己心腹班底。

“太宗在藩邸,兴诣府求见,奇之,留帐下,即位,补御马左直,迁直长”;高琼,“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

因此,即使赵匡胤强行将皇位传给儿子。可赵光义手下猛将如云,本人完全有实力颠覆赵德昭或者赵德芳中的任何一人。

到那时,谁敢保证赵光义不会觊觎皇位,而是老老实实当个辅政大臣?

一旦赵光义狼子野心,打着“清君侧”或其他旗号想要谋朝篡位,对于整个北宋将会是灭顶之灾。

再举个例子,北齐孝昭帝高演去世之前经常疑神疑鬼。当时高演的儿子年幼,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高演弟弟高湛手握重兵,本人颇有野心。

所以高演弥留之际写下遗诏,将皇位传给弟弟高湛,并且苦苦哀求高湛,得到皇位之后,望能好生善待自己的妻儿老小。

横向比较下,赵匡胤临终之前可能与高演有着相同的打算。即便赵德昭、赵德芳早已成年,但是他俩手中无兵无人,肯定斗不过老谋深算,且韬光养晦多年的赵光义。

与其这样,赵匡胤还不如顺水推舟,将皇位直接传给弟弟赵光义。

或许说到这里,有不少同学会有些疑问,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带领群臣出游洛阳,期间赵匡胤突然提议,希望将都城从汴梁迁往洛阳,却遭到群臣反对。

从赵匡胤去世那年的种种举措来看,他希望迁都洛阳,就是想打击或者削弱赵光义势力,接着扶持自己的儿子成为接班人。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从《宋会要》这段记载来看,赵匡胤驾崩之时,其实已经有意让弟弟赵光义成为北宋第二任皇帝。

《宋会要》:“皇弟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更何况,如果赵匡胤想通过迁都洛阳,来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其实是很不靠谱的想法。

历朝历代,迁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使迁都成功,赵光义也能早早布局,将手下那批铁杆死忠尽数带到洛阳。汴梁,洛阳相距并不远,换个地方,赵光义还是一家独大。

假如赵匡胤想要扶持儿子们,且削弱弟弟实力,那么他就不会于975年,渐渐疏远宰相赵普。(赵普是整个大宋,最受赵光义忌惮的大臣)

此外,开宝八年,赵匡胤刚刚灭掉南唐,之后他也没有对赵德昭,赵德芳进行封王,反倒是弟弟赵光义老早便被加封“晋王”。

综上所述,赵匡胤选择弟弟赵光义接班,可能早有打算。

通过各种史书来看,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胤也有意栽培赵光义,为了加强赵氏宗族势力。

可是,等到北宋灭掉南唐之后,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杯酒释兵权”本质上也想削弱赵光义手中的兵权。

只可惜,赵匡胤需要大量时间,才能扶持儿子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考虑到当时赵匡胤已年近50,文武双才的他,看透了政治格局划分。朝中上下,除了自己,就属弟弟赵光义实力最强。

赵匡胤或许在开宝八年和九年有过短暂皇位传子的想法,但是没有时间让儿子得到成长。于是赵匡胤对赵光义听之任之,避免在其死后,北宋出现更大的流血事件,那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资料:《五代史·安重荣传》《宋会要》《宋史》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汴梁   弟弟   儿子   南唐   洛阳   皇位   心腹   北宋   太子   公元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