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人生三天子”,这个女人的欲念,埋下了骨肉相残的祸根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他即位留下的两大历史疑团,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破解。

一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兄弟二人在大殿中饮酒谈心,外面人只听到清脆叮当的“斧声”,看到摇曳晃动的“烛影”,当天夜里太祖莫名去死去,第二天太宗即位。

二是太宗即位合法性的保障:“金匮预盟”是否真是伪造的。史书记载,太祖太宗的母亲杜太后临死之前留下遗诏,要求太祖死后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再传给太祖的儿子。这份遗诏是否真的存在,还是赵光义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而炮制出来的,谁也说不清楚。


说到这里,就得说一下兄弟二人的母亲,杜太后。

杜太后

一、嫁得好郎君,生的好儿子

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他们的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总共生了五子二女,可惜长子和四子早夭。

赵弘殷出生官宦世家,时分骁勇,特别擅长骑马射箭。在五代乱世群雄割据、节度使林立的政局下,他很快找到用武之地,分别在后唐、后汉、后周等割据政权内担任大将,屡立战功,在后周官至检校司徒, 封爵天水县男。

他年轻时在镇州节度使手效命,那时他只有18岁,遇到了15岁的杜氏。杜氏长的风姿绰约,在当地很有才名,是官宦人家的闺秀,饱读诗书,对时局颇有看法。

赵弘殷对杜氏一见钟情,立即向杜家求娶,两人门当户对,很快顺利结婚,婚后杜氏接连生下5个儿子。在封建社会人就是生产力的环境下,杜氏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她在婆家一直颇受尊重。


当然杜氏自己也很有能力,她治家严谨、很有礼法。长子早夭,次子赵匡胤自小受她教导,稍大一点就跟着父亲习武打仗,四处征战;三子赵光义对武功并不擅长,更喜欢读书。她就督促他在家多读书。

丈夫赵弘殷军功一日日累加,在后周封了男爵,掌管禁军。可惜五十八岁这一年就去世了。幸好儿子赵匡胤深得周世宗的信任,接着掌禁军。她也因为丈夫和儿子的功劳,得到朝廷的诰命,被封为南阳郡太夫人。

赵弘殷

二、她是个好母亲

杜氏原本就是个很有见识的女人,再加上这些年丈夫争气、婚姻稳定、儿女成才,她的性格更加庄重自信,荣宠不惊。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后周孤儿寡母赶下台,夺取后周天下,建立北宋政权。有些好事之人赶来巴结,太祖还未回家,他就跑到杜氏前面,喜形于色地说:“恭喜太夫人,赵点检已经做了皇帝啦!”杜氏听了反而很平静,就说了一句:“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杜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儿子们讨论军国大事,她知道乱世之中,强者为王的道理,同时对自己儿子的军事能力和野心早已心里有数。


赵匡胤即位后,改元建隆,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宋太祖将杜太后请到朝堂之上行大礼,大臣们都向杜太后表示恭贺。杜太后却郁郁不乐,有个文臣劝她说:“臣听说过‘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杜氏说:“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啊!”宋太祖立即起身向杜氏拜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好好治理国家。”

这说明杜太后是个非常清醒冷静的人,她并没有被一时得到的权利和富贵迷惑双眼,她深知如今政权林立,还远远没有到可以安枕无忧的时候,她告诫太祖一定要勤政爱民,否则政权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她的教导,太祖听进去了,太宗也听进去了。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一直是勤政的典范,这和杜太后从小到教育是分不开的。

赵匡胤

三、一个伟大母亲“伟大”的心愿

儿子做了皇帝,她是万人敬仰的太后,宋太祖对她极尽孝道,在外人眼里,杜太后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是她似乎过的并不开心。此时距离她的丈夫去世已经有4年多,说是丧夫之痛也说不过去,那杜太后到底是为什么忧心呢?


北宋著名学者、直臣王禹偁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太祖和杜太后一起饮酒,酒酣耳热喝到快断片的时候,太祖突然说:“等我百年之后,就把这皇位传给晋王,再让晋王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秦王。”晋王就是赵光义,秦王是赵廷美。

杜太后听了大喜,说道:“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一直没说出来。我要让万世之后人们都知道一夫人生了三个天子!我儿你对母亲孝顺,对兄弟友爱,成全了我!”


大家仔细品味一下这件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当时喝酒时只有他俩,还是说别的家人都在,这不重要,天子无家事,就算是他俩私底下的对话也会被近臣侍从记录下来。关键是太祖皇帝为什么莫名其妙要说这么一句话。

自古以来皇帝的传承都是父死子继,遵循嫡长继承的宗旨。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保证皇位顺利交接。抛开这个制度就会引起皇子们为争夺皇位互相厮杀,引起国家动荡。


太祖酒酣之际突然说出这句话,肯定不会是一时兴起。太祖即位时年仅34岁,身强力壮,就算在古代,活到五六十也不为过,他当时已经有了两个嫡亲的儿子,一个11岁的赵德昭和8岁的赵德芳。正常情况下,他死的时候,两个儿子肯定已经成年了,他为何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反而向母亲表白要传位给只比自己小12岁,当年只有22岁的弟弟赵光义呢?

更何况小弟弟赵廷美只比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大4岁,一不小心就会死在叔叔之前,那他这一脉就无法继承皇位了。

难道是太祖正大无私,视权势如粪土吗?肯定不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一直不遗余力培养儿子赵德昭成为储君,为他即位扫清障碍。


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这是他母亲杜太后的心愿。

或许是受到小儿子的蛊惑,也或许是她心里确实想让自己的儿子都过过做皇帝的瘾,而她,成为“一夫人生三天子”的传奇女性。在这种心理作用之下,她在有意无意中,或通过别人,或自己亲自向太祖不断表达这一观点,于是太祖在酒醉之时,想讨六旬老母亲的喜欢,说出了那样的话。

赵廷美

四、她为什么这样想

杜太后想要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给他的弟弟们应该是确有其事,不光正史中有明确记载,就连宋代各种笔记中都有提及,不过记载的内容稍有差别。

在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中,杜太后临死之前给大宋的未来制定了继承顺序,即: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并让赵普写下遗诏,放在金匮之中。如果说正史被太宗赵光义修改过,那众多民间笔记,如《涑水记闻》中也有类似记载,只不过没有提及写成遗诏。


还有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赵光义和赵廷美都有过“亲王尹京”的经历。在五代-宋初,皇位准继承人的一个标志就是同时担任京城府尹和加封亲王。

赵光义在杜太后死后不久即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后又被封为晋王;赵光义登基后立即封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秦王。这在当时都情况下,和封太子基本是一样的。说明杜太后的遗诏的确是存在的,只不过究竟是口头遗诏还是被黑纸白字写了下来的区别。


杜太后死于大宋建立的第二年,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问她,但是可以推测一二。

首先一点,正如史书记载,杜太后是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人,她亲眼见证过政权频繁更替,深知“国赖长君”的道理,她怕大宋会像后周一样,毁在幼童之手。

第二点,她对自己儿子的绝对信任,也是对自己教育的绝对自信。她认为自己的儿子都是德才兼备之人,都完全可以胜任“皇帝”这一职位。

第三点可能就是她虚荣之心作祟,她想成就“一夫人生三天子”的佳话,让后世永远传颂她的美名。这种话她当然不好直接说出来,只在那次喝酒的时候和太祖说过。但是不难推测,她的日常言行必然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她的想法。

第四点,不能排除她受到了赵光义的蛊惑。在她耳边吹风,兄终弟及,永传家业。


结果就是:太祖知道了母亲的心事,本着孝道,在一次酒后,说要传位给弟弟,或许只是想哄她开心,也许是想试探一下她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想法;

赵光义知道母亲支持他即位后,更坚定了自己要当皇帝的信念,并且一步步向皇位靠近。

赵德昭

五、事情不像她想的那样简单

再来看赵光义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头一天晚上,赵光义陪着太祖皇帝在宫内饮酒,喝完酒他就回家了。后半夜,太祖皇帝突然暴毙,当时的宋皇后命令太监王继恩出宫去接小儿子赵德芳(注意,不是大儿子赵德昭),王继恩出宫之后直奔晋王赵光义的府邸,赵光义进宫之后,很快掌握局势,登上了皇位。


登基之后他立即采取措施稳定朝局,先是自己发出一封诏书,说他即位完全是哥哥赵匡胤的意思;接着安抚皇室成员和官员,该封王的封王,该升官的升官,一阵糖衣炮弹打下来,人人都得了好处,原本有意见的人捧着簇新的官帽和高出一截的俸禄,心里的气也顺了。反正老板还是姓赵的,不是吗?效忠的还是老赵家,都一样!


赵光义顺利即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早已在朝中培育自己的势力多年,网罗了大批的官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最应该说话的人闭嘴了,这个人就是赵德昭。

赵德昭原本是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那时他已经26岁,聪敏好学,素行端正,并无道德上的瑕疵。可太祖暴毙的当夜,宋皇后叫人去请的却是弟弟赵德芳,也就是说,即使叔叔不即位,也轮不到他。这样一想,他心里平衡了,没意见了。


就这样,大宋历史上最为凶险复杂的政权更替顺利完成。


毕竟名不正言不顺,虽然当时没人敢说,但太宗当皇帝5年之后,因为内忧外患,关于他即位的合法性再次受到了质疑。

关键时刻,远离政治权利中心八年之久的赵普站了出来,奉上金匮预盟。内容无非是杜太后临死之前立下遗诏,太宗的的皇位明正言顺。

明眼人都知道,要是真有“金匮预盟”“太后遗诏”,为何太宗即位之初不拿出来,偏偏等到五年之后才拿出来?


这中间另有一段缘故。正如之前所说,杜太后想要太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确有此事,孝顺的太祖也的确动过传位弟弟的想法,但是有个人一直坚决反对,这个人就是赵普。就因为这事,赵普受到了赵光义的多方打压,最终,在太祖死前三年,他被从宰相的位子上拉下来,远远发配到外地去了。

赵普在外地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在朝中有个死对头卢多逊。纵然赵普远离朝堂,卢多逊仍旧对他多方打压,一心想置他于死地。赵普无奈之下,只能想出“太后遗诏”的方法,帮助太宗皇帝度过难关,也给自己换来生机。


赵普之前反对赵光义继承皇位,并不是他对赵光义本人有多大的意见。相反,赵普和太祖、太宗兄弟俩年轻时一起打天下,赵普一直都是二人最得力的干将、军师,三人可谓是大宋开国的“铁三角”。赵普所反对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如今太宗即位已成定局,自己又深陷困境,没必要再纠结于过去。


“金匮预盟”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保证了太宗即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给太宗埋下隐患:就是太宗死后,皇位要传给弟弟赵廷美。这当然是太宗不想要的结果。

我们不知道赵普是故意携私报复,还是别的原因。他自己献出“金匮预盟”的“传位弟弟”,但他实际一直站在反对“兄终弟及”的立场,在太祖朝如此,在太宗朝已然如此。他坚决反对太宗传位赵廷美,主张皇位要在父子之间继承。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的矛盾。

六、后果很严重

杜太后非要所有儿子都当皇帝,这埋下的祸患,对于太祖一支,无异于灭顶之灾。

首当其冲的就是赵德昭,他是原则上最有权利继承皇位的人。979年,就是太宗即位的第4年,对辽高粱河一战中,宋军大败,太宗和大军被冲散不知所终。将领们以为太宗已遭遇不测,有人就提议拥立当时也在军中的赵德昭,不过恰在此时得到太宗还活着的消息,拥立之事不了了之,但是太宗心里肯定不痛快。

班师回朝之后,赵德昭和太宗因为犒赏将士的问题产生分歧,太宗十分生气,直接对赵德昭说:“等你自己当上了皇帝,再给论功行赏也不迟!”

这句话很严重,直指赵德昭有夺位之心。赵德昭惶恐之下,情绪激动,气愤不已,恨不得当时就自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内,拿水果刀抹了脖子。


赵德昭死后的第二年,赵德芳莫名其妙突然病逝,年仅23岁。


正统的皇位继承人纷纷不明不白死了,难免引起风言风语。赵普就是在这个时候及时出现,捧出金匮预盟,解决了太宗的危机,但是同时也将赵廷美推到了前台,成为内定的皇位继承人。这显然是太宗皇帝不能容忍的。


三年后,公元984年,赵廷美因为被举报谋反、行刺皇帝、诅咒皇帝等罪名被治罪后,流放到房州,不久即忧悸成疾而死,时年38岁。事实是,赵廷美谋反根本没有真凭实据,并且告发他的都是太宗的心腹之人,被告发后太宗也没有进行查证,直接定罪。

这事情你品品,细品。


还有一个人,就是太祖暴毙的当晚,让人去请赵德芳的宋皇后。

太宗登基的第二年她被移居西宫,过了几年又被移居东宫。995年四月,宋皇后去世,太宗却不为皇嫂成服,也不令群臣服丧,这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宋皇后梓宫被迁到已故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妹)处,不让她和太祖合葬,神位也不供奉在祖庙。说明宋太宗对她是极其讨厌的。


至此,太祖的两个儿子和遗孀都没得善终,赵廷美也客死他乡了,太宗儿子即位的障碍全部扫清。事情却还没有结束。


太宗的长子赵元佐聪明机警,长相酷似他爹,一直深的太宗喜爱。

赵元佐自幼和叔叔赵廷美感情深厚,赵廷美被诬陷后他多次向父亲求情,甚至不惜忤逆太宗,多次被太宗责骂。他或许知道老爹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将来平安即位,但是他感情上接受不了叔叔因为自己而获罪。

赵廷美死后,赵元佐深受刺激,得了精神分裂症,脾气也变得暴虐一场,动不动就打人杀人。发展到后来竟然放火焚烧宫城,被宋太宗下令废为庶人,逐出京城。


至此,宋初最大的一次骨肉相残算是划上了句号。后面整个大宋王朝皇室之间还是比较和谐的,政权的更替也都很顺利。

假设,如果不是因为杜太后的一己私念,或许赵德昭能够像所有的皇长子一样,顺利即位,后面许多的人也不会惨死。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赵元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骨肉相残   遗诏   后周   祸根   皇位   欲念   太祖   太后   天子   这个女人   政权   皇帝   弟弟   儿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