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漳浦“打铁村” 见证古老手艺活

今年年初,在龙文区举办的“打铁花”表演火出圈,铁花四溅犹如绚丽的烟花,令人叹为观止。其实,说起打铁,在咱们漳州也有一个“打铁村”,就在漳浦县深土镇近院村院前自然村,曾经这个村子的人几乎都会打铁,打造出来的铁器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俗话说,旧行当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农耕时代的打铁匠,曾与篾匠、箍桶匠、木匠、泥瓦匠合称为“五大匠人”,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叮叮当”的打铁声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如今已难觅打铁老匠人的身影。

在“打铁村”还有少数打铁匠在坚守,郭文生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记者走进郭文生家,探访这门古老的手艺活。

最辉煌时

村里有八十来户打铁铺

叮叮当、叮叮当……顺着清脆的打铁声,记者来到了郭文生家。

一进院门,径直可见的就是打铁铺,大概七八平方米的空间,略显简陋,在里面的墙角,是用花岗石垒起的火炉,炉子与墙壁之间夹着一个风箱,炉里的炭火正烧得通红,屋里的墙壁黑黝黝的,地上散落着铁耙、锄头、镰刀等各式铁器。

兴许是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打铁铺主人郭文生肤色显得黝黑,此时他正对着一块火红的铁块不停地锤打,不一会儿,一把锄头已初具模样。

“我们村最辉煌的时候共有八十来户打铁铺,全是郭氏同族开的。”郭文生告诉记者,他家是打铁世家,祖祖辈辈依靠打铁为生,到他这已是第六代,今年五十八岁的他,十一岁就跟随父亲学打铁,如今村里仅剩三户人在打铁,其他人早已转行,另外两户也是偶尔接点活,专职打铁仅剩他一家。

形态不同

“打铁花”不是打铁

郭文生是个实在人,平时话不多,当谈及打铁时,却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打铁是体力活,更是门技术活,敲敲打打看似简单,实则每次落锤的敲击点跟力度都有讲究,需要多年经验才能拿捏好,最关键的环节是淬火,经验丰富的铁匠可以根据铁器烧红的颜色判断最佳淬火时间,这样打造出来的铁器会更加结实。

很多人误以为“打铁花”就是打铁,郭文生解释道:“打铁花跟打铁还是有所区别的,打铁花是将生铁熬制成铁水,进行敲打撞击产生火花,打铁则不需要把生铁熬成铁水,二者的形态不同。”

谈起过去辉煌时期的打铁生意,郭文生一脸自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生意最红火的时期,虽说辛苦,但收入相比其他行业算可观,最忙的时候曾请了五六个帮手。“那时候有固定的客户来批发收购,常常供不应求,从早忙到晚的,往往吃饭的时候才勉强休息一下。”郭文生说。

在妻子陈刘英印象中,那时候常有客户为了抢订单而争论不休,为了调解矛盾,郭文生经常加班加点以满足客户需要。

还有需求

老客户更爱手工铁器

“他是我们这边的‘名声人’,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喜欢购买他制作的农具,觉得顺手且耐用。”陈刘英笑着说,十几年前,曾有一位老人从几十公里外的乡镇来到他们村,只为了购买她家的柴刀,老人身上带了一大袋的干粮,本着找不到誓不回家的决心,“幸好有村民从他身上带的柴刀认出是我家做的,就把他领过来,老人特别开心,一口气买了十多把回去”。

随着社会进步,现如今打铁这门手艺逐步被机器取代。陈刘英说:“虽然机器生产的农具效率高,价格便宜,但质量没有手工打造的稳定,不少老客户还是会选择用我们家的农具。”

长年累月的打铁生涯使得郭文生的右手患上了风湿病,如今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常没法按时交付订单。“手臂在火边烤经常流汗,夏天有客人过来喝茶,用冷水洗手,容易患上风湿。”郭文生感慨道,打铁又苦又累又赚不到钱,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再从事这个行业,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个行业就会消失。

郭文生表示,除了风湿,他的身体还挺硬朗,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他就会一直坚持打下去。(闽南日报记者 王炜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漳浦县   漳浦   柴刀   铁花   铁水   匠人   长年累月   铁器   生铁   农具   锄头   铁匠   手艺   见证   古老   辉煌   老人   记者   客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