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贡土特产,进奉金银珠宝,唐五代的土贡与进奉是怎样的关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众所周知,皇室一般相当有钱,比如英国皇室、泰国皇室、沙特皇室等等,那富裕程度,够养活王室好几代人。当代现存的这些皇室,财富来源相当广泛,有投资、税款、门票、地产等等。中国当代并无皇室,但古代有啊,一个比一个富裕,比如说唐朝,它的财政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赋税。而在宫廷中出现一些珍奇的玩物则是源于土贡与进奉。

唐朝前期的土供与进奉

土贡与进奉,顾名思义,都是当时的下层给上层(皇室)送东西的一种行为,之所以叫法有所区别,也是因为送东西的人身份阶层并不相同。

土贡,创立于夏朝,在《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土贡,指的是地方定期向中央进贡当地土特产的一种行为,在没有下达不用土贡的命令之前,都要上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比方说古代云南那一片,因远离中央政权辐射范围,且自然环境多山林、多烟瘴,易守难攻,所以古代王朝对于云南地区的管理模式,通常是派官员驻守,册封“土司”等等。实际上土司还是当地的“土皇帝”。

不过定期要给最高统治者,送一些土特产或者珍稀的东西,表明隶属关系。准确来说,送什么不是很重要,送的这个动作很重要。

进奉又称作进献,是各级官吏出于不同目的,要么是邀宠,要么是为了加官进爵,定期或不定期向最高统治者进献财物,进献物品多为珍异,随意性较强。可以理解为有求于最高统治者,或者说刷存在感。

进奉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确定的是西汉文帝时期已有进奉现象,文帝初元三年春(前177年)“时有献千里马者”,但由于当时发生旱蝗灾,文帝并未接受,“于是还马,与道里费”,并禁止四方求献。

唐朝时期,官吏非常热衷于进奉,他们或是为了自己好升官,或是为了讨最高统治者的喜欢,进奉的物品多为珍异,不过因为唐朝前期政治清明,进奉现象并没有大规模发生,亦未像土贡一样有具体的规章制度。

初唐之时,天下分十道,当时遵循的规则是当地有啥进献啥,官方说法叫“任土作贡”,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物品意义,国家也不缺你那点儿东西。这十道上供的东西五花八门,如相州贡凤翮席,登州贡水葱席,济州贡阿胶、梁州贡燕支(胭脂),福州贡海蛤等等。

唐前期对于各道上贡的时间有明确的规定,在《旧唐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凡天下朝集使,皆以十月二十五日至京师,十一月一日户部引见讫……元日,陈其贡篚于殿廷。凡京都诸县令,每季一朝。”

当然,有的贡品受季节限制无法完成十月二十五这样的硬性要求。那么就顺应该物品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上供,比如说杨贵妃喜欢吃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土贡也是有定额的,毕竟让你上供,没让你掏空家底,早在唐太宗时期就有明确的数量规定了。

“州府岁市土所出为贡,其价视绢之上下,无过五十匹……有加配,则以代租赋。”

也就是说唐前期的贡品并非无偿上贡,是由当地官府负责买进交易。且以绢价作为衡量各州府所上贡物数额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折合成绢价不能超过五十匹,若超过该标准,超过的部分可作为该地当年租赋的一部分,且无需缴纳其它名目的税收。

但地方官员为了讨皇帝欢心,常常选择多交,为此唐前期最高统治者曾多次下令,一再表示该多少就多少,不要超,我不缺钱,你们不用这样做。可依旧屡禁不止。

唐朝后期的土供与进奉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国势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在那之后藩镇割据的情况相较于唐朝前期进一步加重,原因在于各地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叛军,总不能都指着朝廷出兵平叛,那只能是各地管各地,士兵必然增多,武力值上升藩镇就此加重。

同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让人打仗可以,但得给钱。战乱除了给百姓造成深重灾难之外,国库也会被掏空,账目混乱不堪,哪里还能拿得出那么多钱,也不能给这里不给那里,所以中央干脆都不给,让藩镇自己想办法,所以贡赋自然少多了,因为很多时候都去填军事的窟窿了。

而且为了少打仗,那就只能招降,很多时候都是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你不作妖,并且帮助我维护统治,清剿安史余部。这些条件都好商量。

但越是这么做,地方就越强,中央越来越弱。中央不是不想管,而是喂肥了地方之后,再想管发现自己已经有心无力。

“贡赋不入于朝廷”便是其与朝廷分庭抗礼的信号。肃宗继位时,长安和洛阳都丢了,所以肃宗在758年颁布敕令,停止朝集,毕竟来了也没人接待,天下大乱,忙着收复失地,谁有空管这事儿,可能肃宗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命令发下去,未来再想恢复朝集竟然已经到代宗以后了。

虽然后来也恢复了一段时间,却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盛景,随后朝集制度便被正式废黜,转而逐渐变成了进奉,由藩镇节度使执行。

藩镇进奉最频繁的时间集中在肃宗、代宗、德宗在位之时,之所以如此频繁,主要是为了补国库的窟窿,打仗缺钱,又刚经历过战乱,财政系统尚处于紊乱状态有关,肃宗借藩镇进奉补充财政收入,实属非常时期的非常之法。

代宗时,进奉更为普遍,且进奉物品不再局限于军马粮食,金银绢帛的上贡亦十分瞩目。如《册府元龟》中记载的永泰二年和大历二年两项记录:

“张献成献丝绢杂货共计十万”;“田神功献马十匹、金银器五十件、缯彩一万匹;六月,杜鸿渐献金银器五十床、锦罗十五床、麝香脐五石。”

德宗时期最开始进奉已经不多了,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恢复大唐荣光,但是后来发生了泾原兵变,国库再度没钱,没办法,只能接着进奉以补充国库,而且即便是后来危机解除了,进奉也没有停止,甚至近一步扩大,光扩大也就算了,进奉的多少也变得关乎于官员的晋升。

这官员们可来了精神,给皇帝塞钱自己的官职就能一路扶摇直上,反正不是自己出钱,想要进奉那可太容易了。或许皇帝是想着我把钱收到自己手里,那么之后打仗就有钱了,可以遏制藩镇的势力。

可这样做,最终伤害的还是民,因为东西都是从民手里拿走的,官员只是过了道手便可升官发财,属于皇帝高兴,官员高兴,但百姓不高兴。自古与民争利过度的话,便是官逼民反了,这也是造成唐末乱世的原因之一。

五代十国的土供与进奉

唐王朝土崩瓦解之后,中原大地上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五代十国,这个时期并不太平也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王朝,反而因藩镇割据的加剧,分裂成了几个小国。比如后唐、后梁等等。

后梁政权初立时,中央与地方的赋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故而地方的贡献对中央的财政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充意义,比如说朱温在北征时期,就曾因地方刺史贡奉周到与否对其进行奖惩,认为供得多就是忠诚,反之便是不忠诚。这种判断方式像是有道理又像是没道理。

后唐时期,地方贡奉之事愈加激烈,尤其在唐庄宗时期,因庄宗与其皇后的对钱财珍宝的热爱,故统治内部官吏多通过贡奉邀宠。如《册府元龟》中记载的923年:

“泾原节度使李敢进宝装、针珥、锦采于皇后宫,河南尹张全义诸藩镇进暖殿物贡羊马等”

唐庄宗这种大肆敛财、索要供奉的做法,并不是为遏制藩镇势力做准备,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后晋开国时期所面临的处境艰难,开局就是内忧外患,国内动荡不止,藩镇闹腾个没完,身边还有惹不起的契丹,三天两头的上门敲竹杠,简直是把后晋当提款机使唤,属于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国库没钱,但为了应对这种烂摊子似的局面,后晋的统治者只好加大贡奉力度,仅仅在936年到938年,三年的时间里,地方向中央贡奉次数多达32次,数量之多,数额之大,堪称同时期政权之中最多的。

后汉政权较为短暂,仅存在四年,但其政权内部亦存在贡奉,后汉政权内部贡奉多是以中央官吏贡奉为主,从侧面亦反映出后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不显。

后周建立后,太祖郭威多次下令限制贡奉,所以这个时期,供奉较少,但这一时期以助郊祭天为名的贡奉规模亦十分巨大,据史料记载,广顺三年(953年)的助郊祭天:

“襄州安审琦献助郊银万两;郑州防御使王万敢,献助郊绢二千疋;诸州府亦进南郊助祭鞍马、采帛、金银等”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相继更替频繁,南方则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威望等各方面,南方诸政权始终不能与北方政权相抗衡,且南方诸政权多是毗邻而居,在维持内部稳定的同时亦要警惕其它政权的侵袭。

故而示好中原成为南方诸政权重要的外交举措,借中原政权力量达到对邻国威慑的目的,遣使贡奉便成为其重要的外交手段。但由于各政权内部发展情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加上中原政权实力的盛衰变化,因而南方诸政权对中原政权贡奉亦存在差异。

吴越地处浙江东部,其西部与北部是杨吴及后来南唐政权的领土,这对吴越政权造成巨大的威胁,为对付实力强大的敌人,历代吴越统治者始终把“尊奉中原,连横诸藩”作为基本国策,其中尊奉中原更是重中之重。

吴越第一任统治者,钱镠在后梁建立之初便接受其册封诏书,承认其臣属的地位,当时吴越内部有很多人反对,如罗隐尝劝钱镠举兵反梁,在钱镠看来,内政未稳,外患犹在,选择侍奉中原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即便在其濒死时,仍不忘叮嘱其子“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事实证明钱镠的做法是对的。积极贡奉使得中原诸政权都很乐意与之交好如钱镠在位时,曾被梁太祖、唐庄宗赐封为吴越王,礼遇非常;其后代子孙钱元瓘、钱弘佐、钱弘俶亦在后晋、后汉、后周朝承袭吴越国王的封号。

观五代之际的吴越政权,虽地狭兵弱,却能成为乱世中较为安稳的一方净土,确是不易,这与其善事中原,贡奉无阙有着莫大的关联。

其余政权,诸如荆南、马楚等等,都向中原政权积极贡奉,他们大多都获得了更高的地位,赢得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当然也有不这么干的,比如,前蜀、南汉、杨吴政权等等,他们在外交上要么和北方政权表明平等,要么认为兄弟之邦。

还有的因为国力弱小,比方说南唐,最后撑不下去了,只好去帝号,去年号,称国主,降天子仪制,由此,南唐正式成为中原政权的臣属藩镇,在此后恪守藩镇职责,岁时贡奉。

结语:

从唐朝前期到五代十国,土贡与进奉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世事变迁,人为造出来的方式方法总会加以改变,不会恒定。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增加或者减少贡奉,本质上都是从民手里拿走东西,当从民手里拿走的东西太多,民就会把所有东西再抢回来。毕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参考文献:

《册府元龟》

《旧唐书》

《尚书·禹贡》

《新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藩镇   中原   土特产   统治者   皇室   唐朝   政权   金银   珠宝   时期   东西   中央   关系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