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与学校对“儿童读经”如此倾心

以下观念与想法皆出自于父母或老师对今日孩子的“爱”,这种“爱”是以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对你好”“我做得一切都是为了你”……等传统方式出现的。尤其是,在窥探到易中天对父母现场提问关于“儿童读经运动”“我吃的盐走的路比孩子的多得多”……类似于“成人权威”的传统做法出现的。这就是形成下述的一些讨论之缘起。

这些林林总总的鲜活案例,既让我看到中国父母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是多么地上心和专注,同时也让我思考我们今天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霸道、不愿意改变和一厢情愿。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可以倒逼一个年幼的儿童成长为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歧路,它也可以把一个好端端活泼泼的儿童培养成一个终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人……这些说法绝非危言耸听,更有甚者,出现孤独、抑郁、自残,以及最后导致对自我生命的否定,也已经出现了弑父弑母。

念及于此,不仅悲从中来,许多思考,滚涌而来……

尊敬的父母们、成人们、老师们,让我们先从改变自己开始这一场静悄悄的“自我革命”吧!

1.这些奇怪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家长为什么对这些东西如此“迫切”而没有“甄别”或“思考”?我身边现在依然有这种现象,我还苦口婆心对其说过一些“大道理”,不知最后是否奏效?真的是揪心,还有一种“太平洋”的伤心。

2.作为研究历史的易中天,为什么也反对所谓的“为了儿童”的“读经运动”?甚至把这种让三岁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称为有毒的,这是添加了三聚氰胺毒奶粉。悲哉!食品安全处处是,精神毒害处处有。

3.“读经运动”标榜着弘扬“国学”的伟大口号,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传统文化在当代成人群体中的“失落”,就应该转向或瞄准“儿童”?有人提出这是类似于牛吃草的“反刍理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草给填饱了再让孩子慢慢消化。孩子是牛?孩子是鸭?孩子是苗?填牛式、填鸭式、揠苗助长式教育就是这样来的吗?“非人”的教育也是如此来的吧。

4.这让人很容易就想起了“读经运动”的“四大金刚”,那些“国学大师”自己招不来徒弟或自以为自己做的事很重要,就开始来招摇撞骗“孩子”和家长,这种用心可谓毒也。

5.“国学热”固然好,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我自己也特别钟爱中国传统文化,那些好的东西和宝贝令人沉醉,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去阅读,去沉思,去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在“儿童”身上下毒手,不要去轻易地“热”孩子一些“运动”,审慎地对待一些打着“国学”旗号的“某某运动”,这是必须要加以反对的。

6.我们不反对儿童可以读一些优美的诗句,欣赏一些名作名画,但是也必须彻底反对那些上升为一种“运动”的做法,这种“运动”的背后是无视儿童自身内在生长需求的“僭越”,甚至是“教育霸权”。那么,弘扬或传播“国学运动”,不妨先从大人开始,先从我们大人做起,让大人们的“国学常识”首先亦理应“热”起来,固起来,深起来。

7.这段时间还看到了一些观点,之所以小孩子读经记不住,是因为没有学习古人读书背经时的“摇头晃脑”,类似等等。孔乙己好笑吗?搞笑吗?孔乙己会说,你们实在可恨。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哉!

8.这就又回到了我的导师刘晓东老师的“儿童精神哲学”那里去了。我们对“儿童精神世界”太忽视了,太不屑一顾了,太小觑了,太不了解了。这也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儿童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了,所有凡是不能在意识层面有所表现或提升的学习,一概被压制在学校大门之外。教育在儿童精神世界那里的“胡作非为”,反而制造出了缺失人文精神的一代。

9.尊敬的大人们,让我们开始读《论语》吧,读一读《老子》《孟子》吧,再读一读《中庸》。反过来,中国古人在理念上是最抬高和尊重儿童的,我们也会认可上述的一些浅薄之见。

10.让我们在阅读或认识了一些中国古人在教育上说了些什么的时候,让我们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学生或老师们,以及家长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刘晓东老师的《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以及《儿童精神现象学》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儿童   可恨   国学   中国   古人   成人   做法   家长   父母   精神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