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美国为防霸主地位旁落,有多歇斯底里?看完秒懂中国处境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美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1、美国走向世界的动因


1873至1913年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


人口在1865至1898年间翻了一番,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增长了3倍。

美国小麦产量增长了256%,玉米产量增长了222%,糖产量增长了460%。

工业领域的增长更加令人震惊,煤炭产量增长了800%,钢铁产量增长了523%,铁路长度增长了567%。

在其他新兴工业领域,从无到有,使得任何增长百分比都失去了意义。

以石油为例,产量从1865年的300万桶增长到1898年的5500万桶。

在1865至1898年间,美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稳定增长,出口额从2.81亿美元增长到12.31亿美元,进口额则从2.39亿美元增长到6.16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逐渐取代初级原材料成为主要出口品,同时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比例也逐渐从1870年的39.8%下降到1900年的23.9%,糖成为最主要的进口商品。

海外贸易在19世纪后半期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成为美国工业发展所需原材料的主要来源。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对世界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到1913年,美国一国工业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达到惊人的1/3。

规模生产和销售被很多大公司所采用,促使美国经济快速增长。

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资本密集型生产获得了竞争优势,在海外营销活动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科技创新在这一时期也层出不穷,方法的改进和新产品的推出迅速使美国产品打入世界市场。

在制成品国际贸易方面,在1890年美国的贸易量占世界总额度的3.9%,8年后达到9.8%,1913年达到11%。

1913年,美国69%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由食品、金属制品和机械构成,其中金属制品占全世界金属制品贸易的25%,机械出口占全世界机械贸易的25%。

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的显要标志之一就是随着美国对外贸易扩张,进口却在下降。


例如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占美国消费总量的百分比从1869年的14%下降到了1909年的5.9%。到1913年,81%的出口由工业产品构成,包括加工食品、金属制品、机械、汽油、纺织品、化学制品、交通运输设备等。

根据1909年统计,这些大公司占据了美国前一百名大企业中的67家。

总体来说,美国已经完成了产业转型,从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工业国家,为美国攫取世界权力奠定了工业基础。


2、自由贸易的本质


然而快速的工业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拥挤的城市、劳工纠纷、过度竞争、垄断等。

同时,美国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影响,19世纪后半期持续波动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痛苦。美国国内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开始出现,并越来越严重。

对大多数海外贸易公司来说,国外市场不仅仅是经济萧条时期避免损失的安全阀,还是长期解决生产过剩问题的不二法宝。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政府继续扩展对外贸易。

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期间,财政部长休·麦卡洛克指出除非美国能够“参与到欧洲国家垄断的世界贸易中”,否则更严重的经济危机还会出现。

当时的美国主流民意认为海外扩张是解决当时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出路。

以威廉·威廉姆斯为首的一批历史学家认为美西战争的爆发就是因为美国国内生产过剩,从此走上帝国主义道路。

随着美国工业实力的增强,要求降低关税,实行自由贸易的呼声也开始高涨。

19世纪90年代的改革派认为美国工业已经不再是“幼稚产业”,因此不再需要保护,高关税只会助长国内的自私自利和垄断,同时对原材料进口实施的高关税已经伤害到国内的工业发展。


很多公司组织了很多有效的国会游说组织,例如美国国家制造商协会、美国制造商出口公会、商会等等,要求华盛顿降低关税和实现关税互惠、改革使馆服务和改进商业海运等。

美国政府积极回应那些有意进行国外商业扩张的商人。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提供国外商业等信息成为美国驻外使馆的一项工作。

很多时候,使馆不仅要负责向国内商人提供信息,甚至代表美国商人与当地政府就关税和其他赋税进行谈判,帮助解决贸易争端等。


3、海军霸权的缘起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海军获得了显著发展。

从内战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被放任荒废,然而随着美国商业扩张主义成为社会主流,在随后的15年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海军和商业之间被认为存在着天然的同盟关系:

“每一艘军舰都应该成为一个商业代理商,宣传这个国家的资源,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以及我们的优势,使外国商人愿意和我们做生意。”

因此要求增加海军拨款的声音也逐渐成为社会和舆论共识。美国海军准将罗伯特·舒斐特在进行全球巡弋任务(1878年一l881年)出发前应一位国会议员要求发表了一封公开信:

“军舰要走在商人前面,用实力征服野蛮民族,将军旗插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该观点一经发表立刻流行起来。

商业也成为马汉海权理论的重要一部分。

在马汉的理论中,贸易的重要性虽然次于安全和军事战略,但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决定着该国的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


为了控制海洋,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就成为必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

马汉和舒斐特成为支持商业扩张主义的同盟。新兴的美国凭借不断膨胀的雄厚经济、军事潜力,逐渐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4、拉美如何成为美国后院?


纵观历史,获得物质力量增长的国家很快就会重新定义国家利益,并试图将其政治影响扩展到国外,常见的手段无外乎军事扩张、发动战争、兼并领土、部署军队和外交官,以及参与大国决议。

此时的美国已经到了这一步,蓬勃发展的经济使美国的国家实力迅速增长,已经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迫切地希望走向世界,开拓世界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多的利益。

美国国家利益定位也随之发生变化——走向世界。美国希望像英国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资源和市场,并为此建立和扩大以本国为核心的依附地区。

这时的西班牙已是日薄西山,昔日的庞大帝国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亚洲的菲律宾。

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分别是美国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

此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人民,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

该事件轰动了全美国,立刻成为多家报纸的头条新闻。美国官方认定西班牙人用水雷偷袭了“缅因号”。

这个消息一传开,“为缅因号报仇”、“和西班牙人决一死战”的口号声立刻在美国国内响起。美国军队开始备战了,并最终以此为借口,于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

美国胜利后正式吞并菲律宾,并通过《普拉特修正案》把古巴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


美国把加勒比海变成了“内湖”,在太平洋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

同时,吞并菲律宾也迫使美国外交政策发生转变,开始卷入亚洲政治和殖民统治。

此后,美国开始积极参与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崛起中的美国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寻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示美国的实力,扩张美国的势力范围和国家利益。

随着美国逐渐走向世界,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之争就不可避免。

如何维持与原有列强之间的关系成为美国对外政策关注重点。

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试图以实施军事战略来维护国家利益,并认为德国和日本是对美国最大的潜在威胁。

美国和日本在夏威夷和中国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同时担心德国会在西半球寻求军事基地。罗斯福总统不但时刻准备使用武力,而且公开宣扬使用武力。

他认为和平只有在其他列强相信美国会在必要时候不借使用武力时才能实现。当时美国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排挤欧洲列强,确保西半球属于美国势力范围。

特别是在加勒比海地区,美国要建立绝对的权威,以确保美国在西半球的安全。美国政府极力阻止外国列强在美洲半球获得领地或扩大势力范围。

以古巴为例,美国一方面与古巴政府搞好关系,要求古巴拒绝将领土割让给任何其他国家或其他有损其主权的事情,以防止欧洲势力渗入;另外一方面减免古巴债务,以避免外国势力介入干涉,同时租借古巴两个海军基地,加强美国的存在和影响力。

美国甚至在古巴内战(1906年)时直接向古巴派遣军队进行军事干涉。

尽管美国军队于1909年撤出,但对古巴的干涉一直持续到1934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制定“睦邻政策”才结束。

早在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将“罗斯福推论”补充到门罗主义中,宣称美国负有“世界警察”的责任,为介入拉丁美洲国家事务奠定理论基础。


自1890年起,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军事介入就高达55次。


4、一战何以成为美国称霸的契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时,威尔逊总统和他的同僚对德国的实力和动机保持怀疑。

这也是美国当时的主流战略思想。德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挑战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霸权的国家。

海陆军都认为德国是美国当时最有可能的敌国。因此,在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没有在第一时间参战,但最终还是选择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共同对抗野心勃勃的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参战较晚,但在战争初期,通过不断向英法提供粮食和物资,从而在物质上支持协约国集团的作战。

与此同时,大量的物资援助和出口也拉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联邦政府甚至组建了战争财团来帮助将一部分私有企业转换为军事工业。

1917年美国参战后,联邦政府又动员大量人力,使美国军队人数从参战前的20万人迅速增加到将近400万人,其中200万人在美国本土以外的战场作战。

一战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战前的债务国摇身一变成为债权国。

外国政府光欠美国政府的战争债务就达到100亿美元。无论是战争期间还是战后,美国的国际贸易得到大幅度扩张。

美国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从1913年的12.4%增长到1922年的16.9%,同期进口比例则从8.3%增长到12.9%。

在1914一1920年间美国卖给全世界的工业制成品增长了500%。

1919年,美国所有工业产品中有14%被用于出口,该数字在1914年只有1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929年美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达到50%,其中汽车出口占10%,出口额跟战前相比增加了20倍。


汽车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车工业消耗了美国14%的钢铁,82%的橡胶,63%的厚玻璃板,60%的装饰用皮革和26%的铝,因此汽车出口对美国维持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30年机械出口取代棉花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商品。

同时,美国对海外自然资源的投资也在急剧增加。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私人海外投资增长到150亿美元,其中75亿为直接投资。大概50%的投资流向供给导向的行业,例如采矿、冶炼和石油等行业。

截至1930年,美国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就超过了法国、荷兰和德国的所有对外投资。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也逐渐追上英国。

美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原材料进口的增加,以及资本的流动都在美国增强了一种信念,即全球经济的本质是相互依赖。

美国的经济利益已经遍及全球。美国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军事和经济强国。


5、美国的石油战略


与此同时,美国对外国原材料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一战之后,美国决策者认识到技术领先和工业进步让全球相互依赖加深,因此寻找出口市场和海外原材料的可靠供给来源就成为美国外交和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内容,在拉丁美洲、亚洲,甚至非洲,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争夺原材料市场的斗争。

胡佛总统认为:

如果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一辆汽车可以跑,没有一台发电机可以运转,电话、电报或收音机都无法工作…国际贸易…是现代文明的血液。”

这种观点促使美国政府试图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以实现自由资本主义的门户开放政策。

他们相信这样的国际秩序将有助于实现美国经济复苏,促进国标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政府官员不断在国际上重复他们对于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的信念,并认为这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先决条件。

而商品交换和私人投资则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稳定,消除国家间的隔阂和不满。落后和贫穷是社会动荡和革命的源泉,私人投资和经济发展是医治社会病态的良药。


美国海军参谋部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认识到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匹配的军事力量来保护,“如果外国市场对我们关上大门,美国的繁荣也就结束了。…强大的海军是维护我国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美国在一战中最大的结论和忧虑就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对外石油依赖。

石油无论是对美国工业发展还是海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可能很快耗尽国内石油储备的观点为社会敲响了警钟。国务院、商务部和美国海军纷纷鼓励私人公司加快石油勘探速度,拓展石油供给能力。

在与外国政府谈判期间,美国决策者开始强硬要求美国公司应该享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否则威胁进行报复。

即使在1926年当美国国内新的油田发现缓解了国内紧张情绪时,美国政府依然认为:

“我们的整个工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的石油供给,为了确保海外供给,我们必须让这些供给掌握在美国公司手里。”

从此以后,美国石油公司开始和英国石油公司展开合作,寻求控制全球的油田。


6、霸权的潜在威胁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德国被打败,20世纪20年代日本和英国成为美国的潜在敌人。但是英、日两国对美国造成的威胁不同于德国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一个列强能够对美国的海岸线造成威胁,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挑战门罗主义或威胁巴拿马运河。

英、日对美国造成的威胁是指对美国所倡导的门户开放政策造成了威胁。海军参谋部和其下属单位战争计划处通过研究认为,日本没有攻击太平洋东岸的实力,美日之间的冲突最有可能发生在太平洋西岸和东亚地区,在那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会和日本扩张势力范围的努力产生矛盾。


20世纪20年代末期,海军军官的注意力开始由日本转向英国,关注美英之间的军舰数量竞赛,但是经济竞争被认为是两国紧张的真正来源。

1927年海军战争处开始建议为可能爆发的英美战争作准备。

战争计划处主任弗兰克·斯科菲尔德指出:

“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会通过战争来决定霸权,以解决贸易竞争。”

三年后当蓝红战争计划(蓝代表美国,红代表英国)起草完毕时,美国海军和陆军联席会议更加仔细地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美英战争中的经济因素:

“红蓝双方爆发战争最可能的原因在于蓝方的经济增长和商业扩张侵入到原来由红方贸易主导的地区,当程度逐渐加深威胁到红方的生存标准时,战争不可避免。蓝方的外交政策首要关注点在促进蓝方的外贸优势,要求在所有殖民地、保护国或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够受到平等的待遇,能够不受限制地自由进入原材料产地。就此而言,这与红方的外交政策相冲突。”

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当时美国进行军事战略思考的重要原因。

美国军事领导人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好的方法在于维护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扩张美国利益的基础。军方的这一观点也获得了美国政府和国会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一旦缺乏对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威胁,军方就会处于一个不利位置。


7、华盛顿会议的背后


政府也开始提出限制军备等计划,认为各国在军备上的巨额花销是导致世界金融动荡和汇率不稳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经济手段比用武力威胁能够更好地实现门户开放和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1921一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成果。

会议就限制军备、机会均等和中国山东等问题达成一致,一定程度上实现列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调和。


在美国看来,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表明日本已经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并且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分享海上军事霸权的权力,因此应抓住这一历史时机,重振国内经济。

事实上,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已经表明美国人民开始接受外交政策应该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对当时的美国来说最大的经济利益就在于维护门户开放政策和限制军备。

整个20世纪20年代,限制军备成为美国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限制军备条约、国际法的完善和反战组织的活动等能够逐渐改变人类社会,将精力和注意力从军备上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最终实现永久和平。

毫无疑问,这一目标必将失败。

美国驻法大使麦仑·赫里克曾讽刺道:

“条约就像小孩子的游戏。当一些小孩不愿意再玩的时候,他们就会破坏游戏,不玩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美国   罗斯福   古巴   美国政府   制成品   德国   战后   霸主   歇斯底里   中国   处境   海军   地位   战争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