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普从“小众”走向大众,我们该做些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从事科普事业近20年的姬十三感慨,科普终于不再“小众”了;去年还只是科普达人的漫画家陈磊如今在上海中心开出了一家实体“混知”书店……公民科学素养正在不断提高,科普向着产业化、融合化的方向行进。如何更好地做好科技传播,推动科普事业建设新赛道,成为5月20日举办的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大家热议的话题。

十多年见证科普从小众走向大众

果壳创始人兼CEO嵇晓华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姬十三,他是从上海开始科普生涯的。还在复旦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时,他产生了将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通过人文方式传递出去的想法。2007年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在跟着师兄师姐到国外做科研、留在上海去外企和全职做科普作家三条路中,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当时从事科普行业的人比较少,‘竞争’相对不太激烈,很容易开始科普之路。”回顾过往,他最大的感慨就是见证了科普从相对小众的文化到今天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2006、2007年我跟包括刘慈欣在内的一帮科幻作家在酒吧里聊科学、科技,聊得特别嗨,聊完之后突然觉得跟酒吧格格不入,周围人都在侧目看我们,那时科学还是挺小众的事。”姬十三说,走出酒吧时他跟大刘说,希望未来科学能够像电影、音乐、艺术一样成为普通公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当时觉得是愿景,是美梦,可是今天当我们在上海任何一个咖啡馆、酒吧里听到旁边有人在聊量子力学、人工智能,都不会觉得奇怪,这就是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结果,是科学、科普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变化。”

一直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也有同样的感触。十几年前社会大众对于科技创新的关注度比较低,这一路他投资了包括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光子计算、芯片、航空航天等很多硬科技企业的孵化和投资。“在这过程中需要不断让大众、投资人知道这些技术在中国今天已经可以落地,可以产业化。”

米磊表示,一开始大家对很多新技术不太理解。“早期做商业航天、自动驾驶大家会觉得有点疯狂,社会上很多人会质疑你们是不是骗子。但昨天在高铁站快餐店旁,就听到有人在聊人工智能。你会发现这十几年间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进步速度非常快。”他也感受到,只要我们愿意踏踏实实下来支持硬科技技术,长期投入,有很多技术突破之快远超想象。这也让他对于未来更有信心:“中国硬科技发展未来非常有前景。”

科学家有必要参与到科普实践中去

院士和科学家是否应该安心呆在象牙塔、实验室里?中科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认为,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产业实践当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科学家不但要在科学前沿创造很多新的科学突破、科学成果。另一方面,也要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更加支持,而且能够享受科学带来的福祉。”陈凯先表示,作为在科学一线努力探索的科研人员,肩负着向社会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科普的理解、科普传播有了更多认识,除了把它作为一种公益活动外,努力地通过市场力量、产业发展也能对科普、科学传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陈凯先目前还没在B站上开号,但他说自己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确实这是非常好的让科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众的方式,这对科技工作者来讲非常有意义,不是单向的输出,对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科学活动也有很大促进。”

他表示,每个科技工作者都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但对别的领域可能会比较陌生,认识比较肤浅,通过科普活动可以互相交流,学科交叉则可能会推动科学在交叉边缘上有更多创新。“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学科交叉产生新的火花,促进新的科学成就诞生出来。”陈凯先说,同时,科学家的科学成果需要造福社会,需要被市场主体所认识所了解,通过科普能传播科学进展,能跟市场主体相结合,推进成果转化转移。

“对科学家来说,也可以让很多年轻人了解你这个领域,对你这个领域发生兴趣,培养了这个领域中科学家的‘后备军’,成为科技队伍的新生力量,这非常重要。”陈凯先院士表示。

如何推进科普产业?不要设限关注变革

去年,陈磊来到上海科技传播大会时,还只是一位以漫画说科学的科普达人。今年二度参加,他已经摇身一变,是一位企业家了——开设在上海中心的“混知”书店,成为首家“混知”在全国开设的线下店。身份虽然变了,但做的事情依然没变,还是科普。

在“混知”书店中,有漫画主题的书籍展陈区,有咖啡区、餐饮区,还有“混知”小剧场,可以进行各种线下活动。将知识做成漫画的经历,让陈磊发现科普产业的边界无限宽广。“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方法,可以辅助任何领域、任何学科。”这几年,他用漫画画了经济学、化学、物理等各种知识,也有很多合作伙伴。比如给产品做漫画版的使用说明,大到汽车发动机、小到厨房用具。

他也发现,科普创作有非常强的IP延展性。“科普不是冷冰冰地讲知识,可以是一种大文学创作的概念。”如今,陈磊积攒下了很多漫画素材,有人物、故事,甚至有物理学公式,素材积累让他看到了科普的更多IP属性。他打造了科普游学,孩子可以一边学知识一边游玩一边画画。“科普的产业化,可以让效果更加规模化。”他表示。

《如何复活一只恐龙》是一本打开有8米长的立体书,拥有这本书等于拥有了一个恐龙博物馆,这是上海科技馆开发的科普产品,接下去还将开发有关矿物、天文、宇宙形成的立体书。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科普产业的创新发展应该要凝聚更多力量推进科普力量发展。

他介绍说,根据相关统计,全国科普产业产值规模约1000亿元,主营科普企业数量约为375个。上海科技馆不仅是上海科普最大的事业群,也是上海科普产业群的中心环节。“如我们在科普影视方面打破国外垄断,推出原创4D电影12部,球幕电影1部,推广至国内外20多家科普场馆和机构。科普文创方面推动文创跨界融合,完成文创IP授权50余项,推出文创产品共计400多款。”

科普场馆如何在科普产业化上更进一步?他认为,要关注科普产业的新变革。他介绍说,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在推进藏品数字化。“30多万件藏品全部数字化后,孩子们就可以随时做出自己喜爱的数字博物馆。”正在升级改造的上海科技馆未来也将提供更丰富的科普活动空间,发挥“场效应”,在馆外设置更多平时就可以去玩的设施设备,对周边的空间进行开发。馆内也在做“元宇宙”,并推进标本进学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梁文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小众   大众   上海   科学家   走向   领域   漫画   产业   科学   社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