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级修养:知止才能不逾矩、知止才能不越界、知止才能不踩雷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弘一法师曾说:“人生有三件法宝:上进,知止和守正。”


细品回味无穷,寓意深刻。


年少时,我们冲劲十足,总会一味主观地图快求急、贪多求全,不管不顾地向前冲。


殊不知,势,不可使尽,便宜,不可占尽。


到了中年,吃过亏,扛过责,也才顿悟,凡事有度,过则为灾。


终会明白,能够把握好一个尺度,学会知止,才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智慧。



明代思想家方孝孺在论谈为人处世时,常把心有敬畏放在首位。


他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说的是,人有敬畏心,便能说话有分寸,行为有依归,才能坚守住底线。


听过一件荒唐的真事:


有次飞机起飞前,一名男子正将木箱放进行李舱。


空姐看到后,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并因职业敏感微笑问他:


“先生,请问您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谁知,男子一本正经地回答:“炸弹。”


空姐瞬间紧张了起来,她再三向男子确认,并报警上报情况,控制住男子,暂停起飞。


但最后经查实,男子的箱子里只有一件瓷器,而非炸弹。


男子虽辩解“我就是开句玩笑”,可因为这句过火的玩笑,受到了法律处罚。


不恰当又不合时宜的玩笑话,可弄巧成拙,没准在别人看来就是晴天霹雳。


人若不知畏,难免言行失当,举止欠妥。


而一旦过度失了礼节,于己于人都是出格。



历史上有个“四知拒金”的故事。


东汉人杨震,曾因王密才干出众,向朝廷举荐他为昌邑县令。


王密为了报答当年提携之情,深更半夜带着10斤金子想送给他。


杨震见状非常生气:


我正因为你有真才实学,又知孝廉,才举荐你做官。而如今你这样做,岂不是辜负了我。


王密仍坚持:“现在是深夜没人知道这件事,你就收下吧!”


杨震厉声喝斥道: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即使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不在吗?”


王密听后满脸通红,像做贼一样灰溜溜逃走了。


知止者,最懂慎独自律,犹在无人时更知自省自警。



面对外物利诱,他们向内修行:唯慎思于心,而后谨言慎行于身。


正如曾国藩所说: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以“止”为人生行为约束,凡事便留有余地,有所节制。


而一个人若能有知止的智慧,在“止”的问题上常存敬畏,人生多半不会逾矩、走偏。



在希腊神话里,大地女神对牧羊人克利斯心生爱慕,多次找机会向他表白情意。


但克利斯深知自己不过凡人,怎么能攀附女神,于是断然拒绝,刻意保持交往的距离。


大地女神难抑单恋无果的悲痛情愫,将自己化作了蓟花,以释解“心如针刺”之苦。


蓟花开花美艳,但全身长满了刺,让我们忍不住想靠近,但又不能靠得太近。


植物学家把蓟花的刺称之为生存智慧:“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可以给彼此安全。”


蓟花身上的刺是美丽的界限,也是交际的尺度。


在人情来往中,我们不要忘记彼此身上的刺,有边界感,才有安全感。



在撒哈拉时,三毛曾有过一段“热闹”的经历:


有次受邀去邻居家喝茶,发现邻居家脏乱不堪,出于好心,她拿来自家的拖把,教邻居拖洗地板。


她的“乐于助人”很快传播开来,远近邻居都会来她家借东西,而且大多有去无回。


有一家邻居,男主人每天都会派儿子来敲三毛家的门:“我爸爸要借一下刀叉。”


三毛忍受不住这般叨扰,便买了一套新的送给他们,并叮嘱小男孩不要再来了。


可男孩第二天又来了,说他爸爸要把新刀叉保存好,来借旧的刀叉吃饭。


三毛不由得自嘲道:“我在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热热闹闹,再也无缘寂寞的滋味了。”


人与人相处,如果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人的边界,只会让人憎恶并疏离。



一位作家说:“人际交往,贵在:处处树立一界限,事事斟酌一方寸。”


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并会界定自己的行为,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安全区;


拿捏好方寸,我们才会在关系中近而不入,远而不疏。


而一旦侵犯了彼此的界限,不仅自己也没了回头路,也会刺伤别人。


故而,交际的最好尺度便是学会知止,知止,才能不越界。


知见边界,方能守好分寸;止步距险,才能进退得当。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告诫世人:


“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利,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一定的尺度,超过这个尺度,就会招致毁灭。”


凡事有度,你能否把握好这个度,就在于能否知止而止。



在武汉市公务员招聘面试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悬崖边上有一块金子,让你开车去拿,你认为离悬崖边多远最好?为什么?”


众多考生想破脑袋,把答案往如何拿到金子的方向上靠。


只有考生小陈回答: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悬崖边上的金子是美丽的诱惑,去取就意味着冒风险。


把自己置身于悬崖之上,脚下是万丈深渊。


我自知能力有限,可能金子没有得到,人早已摔得损身碎骨。


所以倒不如克制住自己的贪婪,拒绝它的诱惑,远离它。”


小陈答完,现场报以掌声。自然,小陈是唯一一个高分通过面试的。


他的明智之处,就在于深谙“知止”要义。


何谓知止?


既知道自己能力有边界,又能控制欲望限度,最关键的是能做到适时停下来,而不会贸然行动。


换言之,如果你不能够承受那些风险,及时止损就是唯一的正确。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就与他遇事“知止”的智慧和能力分不开。


每逢起兵打仗,或周旋于政治势力,曹操最会审时度势。


他一看形势不对,就绝不恋战、硬撑,而是见机而行、及时避险。


一次,他亲自指挥进攻被蜀军占领的汉中,初战告捷后,正在谋划下步部署。


此时,大将司马懿进言道:“曹公何不乘胜追击、加紧进攻?趁势一举歼灭刘备的蜀汉政权。”


然而曹操却说:“人最苦莫过于不知足,既已得陇右,何须再贪恋蜀汉?”


于是他见好就收,没再再冒险攻打蜀。


而正因为遇事“知止”,曹操才得以维持住了政权优势。


《道德经》有古训:“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所以知止,要能够止损,事先设好止损线,一旦触及,立即停止;


也要会止赢,在自我感觉很厉害,高歌猛进之时,尤特别需要警惕克制贪婪。


凡事留有余地,知行知止、知止而行,一生便不会因不恰当的行为而踩雷入坑。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都是文化。


“止”字为“上”字加一竖,这一竖挡在前面,好像一堵墙,看似是阻障,实则为界域的标志,也象征秩序和规范。


这像是在启发我们,人生之路,不能只知道上进、进取,还要知道止则当止。


国学大师曾仕强也讲过:


“《易经》中64卦都在讲知止这个道理,因为吉凶悔吝就是‘止’的变相结果。做到知止才能有吉,也才能无咎。”


知止于应“止”之时,而后才能指向光明行。


故而,人生之路,道阻且长,知止才能行得踏实、顺当。


点个「在看」知止,人生处处有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蜀汉   刀叉   敬畏   金子   边界   尺度   修养   凡事   男子   智慧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