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和颜悦色、察言观色、不动声色

胸有成竹,徐徐前行。

人生三境界:和颜悦色、察言观色、不动声色

孟子说过:“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一个人待人和善,言语得当,是智慧善良的体现;能够洞察人心,适时沉默,也是明智通达的表现。

事无常态,曲折变化;人无常性,难以琢磨。

懂得变通,掌握好人生的三境界,始终和颜悦色,时时察言观色,最好不动声色,就是最高级的处事之道。

和颜悦色,是外在的素养

孔子的弟子子夏评价孔子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正人君子,富有素养的人,往往看上去庄严肃穆,相处起来却温和亲切,说话谦让,举止有礼。

胡适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

对待家人,他总是极为平和,即使妻子说话嗓门大,脾气暴躁,他也从不生气,反而好言相劝;对待朋友,一直谦和有礼。

后来虽然和鲁迅、陈独秀等人意见有别,分属不同政派,但从未诋毁他们,有事也会帮助;对待旁人,更没有过半分愠色。

在北大任教时,因其品性高尚,为人谦让,深受师生的爱戴。被后世称为“君子”的典范。

《尚书》中说:“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人正直且温和,宽容又细心,刚正不阿又不盛气凌人,态度简约又不傲慢自大。

总是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就像是一束光,可以照亮别人的内心,让人感到温暖明媚。

察言观色,是修炼的智慧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大家都不喜欢的行为,要多留心;众人都赞赏的习惯,要多观察。

人性是相通的,懂得察言观色,了解他人,是处世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看过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对父子行善积德,在村口开了家面馆,打算给过路的穷苦人都送上一碗面。

一天早晨,父亲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蜷缩在门口,赶忙请了进来,煮了一碗面,说:“老人家,请您吃碗面暖和暖和。”

不一会儿,又看见了一名年轻人,背着书篓,有些难为情的样子。

父亲见状,便热情的迎上去说:“一看您就是读书人,我们想请人写一副字,无以为报,就请您吃碗面可好?”年轻人听后感激的点点头。

事后,儿子不解的说:“都是送面,父亲说的话为何这般不同?”父亲说:“老年人需要关怀,读书人需要尊重,体察入微,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人。”

想来,颇有道理。每个人身份不同,境遇有别,即使相同的话,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论语·卫灵公》中也说过:“不可与之言而言,谓之失言。”

因此能够察言观色,不多言,不失言,多说符合身份的话,多说令人舒心的话,既尊重了别人,又表达了善意,是参悟人性后悦人又悦己的平衡智慧。

不动声色,是内在的修为

《大学》中说:“知其所止,止于至善。”

一个人最高的境界,不是拥有洞察一切的天赋,而是有看破不说破,看穿不揭穿的克制。

人人都有尴尬窘迫的时候,也有好为人师的冲动,遇到他人为难之时,恰当适时的离开,不动声色的沉默,是最难得的修为。

听过一个故事:

一次,王羲之和友人一起乘船远行,途中,上来几名年轻人。

闲来无事,谈到了书画创作,其中一人说:“当今要论书法造诣,我只佩服王羲之。”

听后,另一人附和道:“我这还有他的作品”,于是拿出一幅字展示起来,这时又看向船上的王羲之等人,说:“想来诸位定没有见过他的字,也给你们观摩观摩。”

王羲之笑着接过了字。后来,几人下船后,友人困惑地说:“你为何不说这字是假的。”王羲之却说:“说破了,岂不让人难堪!”

《礼记》中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宽厚广博的人,理解包容他人,克制谨慎;浅薄无知的人,只顾自己感受,滔滔不绝。

所以说,与其喋喋不休,指正别人,不如向下兼容,向内提升。当你能够严于律己,不动声色时,境界格局自是不同!

《围炉夜话》中讲:“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语言是内心的画像,言谈是修为的结果。

初入社会,懵懂稚嫩,我们待人一视同仁,总是和颜悦色,语气温和。

后来,经过历练,开始认识人各不同,学会察言观色,出言有度;再后来,觉醒了悟,慢慢理解他人悲苦,懂得不动声色,沉默包容。

这是阅尽千帆后境界的提升,也是由外到内修为的增长。

余生,愿我们拥有和颜悦色的素养,察言观色的智慧,和不动声色的修为,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从容转换这三种境界,幸福安稳渡过此生。

来源:国学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和颜悦色   察言观色   不动声色   王羲之   论语   素养   温和   境界   父亲   智慧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