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诛杀岳飞?

《满江红》在春节档的热播,让岳飞和秦桧这两个名字再次于大众视野内成为热词。一时之间,网络中出现了不少相关的讨论,其中既有对秦桧和赵构的唾弃,也有再次被翻新的陈年谣言。

而讨论最多的就是岳飞的死因,其中诞生了很多看似靠谱,但实则荒谬的言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少人虽然认可岳飞的功绩和品行,但却对他的政治智慧过分低估,给了谣言生存空间。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诛杀岳飞呢?所谓的“迎二帝”致死论到底有没有可信度?

有关岳飞死因的诸多谣言

岳飞的无辜被杀是华夏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冤案,后世之人每每读到这段历史,都会觉得痛心无比。

因此,哪怕到了清朝,依然有人会写下“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样的名句。

古人因为时代的局限,在感叹岳飞命运的时候,往往将问题全部归咎于秦桧,认为是这个奸佞之徒用谗言害死了岳飞。不过,这个观点在近代就已经被推翻。

因为不少学者发现,在处死岳飞这件事上,赵构亦是坚定的推行者,秦桧只是主导之一。

不过,很多人也感到疑惑,岳飞作为能抵御外敌的心腹之臣,为什么会遭受赵构如此的嫉恨,以至于要将其冤杀?

网络中对此有不少解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论调,就是岳飞曾公开喊过“迎回二圣”的口号,引发了赵构的不满,被后者痛下杀手。

这个说法听上去确实符合帝王的心理,再加上不少人认为岳飞是武将出身,觉得他政治智慧不足,对这个说法非常认同。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岳飞其实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

他在北伐初期打出“迎回二圣”的口号,只是因为此事在当时是广受认可的,就连赵构自己都对这个口号非常推崇。

而等到局势发生变化之后,岳飞几乎是朝中第一批改口的,从绍兴五年开始,这位中兴猛将就再没有提过“迎回二圣”的说法。

在这一点上,说岳飞是赵构真正的“知心人”都不为过。其次,不少人认为赵构除掉岳飞是因为担心后者掌握兵权,成为无法撼动的藩镇。

这个观点看上去也有点像模像样,毕竟历代帝王对于带兵的将领都会有提防之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南宋初年赫赫有名的将领中,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和吴阶都不是赵构的嫡系,只有岳飞才是宋高宗亲自简拔的大将,是后者的绝对心腹。

如果是为了防范武将做大,那赵构要做的应该是提拔岳飞,借后者压制韩世忠等人,而不是诛杀嫡系。

最后,不少阴谋论者将岳飞之死归咎于其政治觉悟不够,贸然参与到立储之事中,引发了赵构的不快。

事实上,这么说的人才是政治觉悟不够,岳飞之所以建议赵构立储,有一个很关键的前提:那就是金国扬言要立宋钦宗的儿子为傀儡皇帝。

岳飞在这个时候献上立储的建议,只是委婉地向赵构表示自己的立场,让后者安心,压根就不是为了参与储位的争夺。

可以这么说,岳飞是一个能力出众、品性高洁同时还颇有政治智慧的贤臣良帅。

他之所以会被赵构冤杀,并非是在政治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这一切完全是因为赵构自己心怀鬼胎才导致的。

彻底让主战派禁声

在讨论赵构为什么要冤杀岳飞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当时南宋的整体局势。

靖康之变后,宋廷陷入一片混乱,各地的抗金武装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康王赵构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在应天府登基为帝,南宋至此建立。

和很多朝臣期待的不同,构并不是一个能力挽狂澜的救时之主,他在登基之后不久便遭遇了金军的搜山检海,担惊受怕了很久,好不容易才到了临安,觅得了偏安一隅的机会。

因此,从绍兴三年开始,赵构内心对于主战与主和的摇摆就已经结束了,他完全导向了主和派的执政思路。对这位帝王来说,只要能保全东南的半壁江山,就已经完全足够了。

不过,宋朝的文臣早就习惯了有自己的主张,赵构虽然有心议和,但是朝中主战派还是不愿放弃,依然坚定推行北伐策略。

为了达到议和的目的,赵构曾经重用主和派的赵鼎和秦桧,两人分别担任参知政事和枢密使,领文武两班的事务。

不过,伴随着岳飞等人不断取得军事胜利,主战派最终还是占据了上风,一度将赵鼎和秦桧都撵出中枢。赵构在无奈之下同意了张浚的意见,一度将圣驾转移到建康,展现出支持北伐之意。

可惜,张浚的能力不济,在不少事情上处置失当,最终导致“淮西兵变”的发生,极大损耗了宋军的战斗力。

这件事之后,赵构彻底摊牌了,全力支持主和派,他将赵鼎和秦桧重新招进中枢,命二人负责与金国的和谈事宜。但是在这个时候,朝中主战派的声音依然不小。

赵构认为必须给对方一个明确的信号,让他们放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秦桧也送来了金国方面的消息,完颜宗弼提出了一个核心诉求:岳飞必须死,否则根本没有和谈的必要。

就这样,赵构对亲手提拔的得力干将——岳飞起了杀心。

在赵构看来,岳飞一死,不仅可以让主战派彻底偃旗息鼓,还能在宋金和议中展现诚意,实在是一举两得。因此,赵构默许甚至鼓励秦桧通过“莫须有”的方式将岳飞诛杀。

路径依赖的执念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个原因只是赵构杀岳飞的直接因素。这件惨案之所以会发生,本质上还是因为宋高宗对稳固皇权有着近乎癫狂的执念,他对于宋朝曾经的统治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

其实在偏安东南之后,赵构已经意识到一点,以金国近乎飞快的堕落速度,根本没有灭亡南宋的可能性。

因此,只要双方达成了议和,那就很有可能就是另一个澶渊之盟。

对赵构这样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一边是近在眼前的百年和平,另一边是伴有很高风险的北伐,他的选择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赵构内心还有一个隐隐的惧怕,那就是担心武将的实力过大,未来难以遏制。

五代十国那段“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恐怖岁月早就深深地印在了宋朝统治者的DNA上,他们对于武将坐大的担忧远远要胜过外族的侵略。

说起来,宋朝帝王会有这样的恐惧心理也很正常,因为他们不能未卜先知,知道南宋最终会灭亡在蒙古手里。

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外族再厉害,最多就是像南北朝一样占据北方地区。而一旦让武将得势,王朝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

赵构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他既担心岳飞在北伐过程中遭遇失败,导致宋金实力对比失衡;更担心岳飞真的连战连捷,将金国彻底赶出中原,完成对旧土的收复。

岳飞本人确实是忠心耿耿的,他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威胁。但是一旦完成统一,武将的力量就将崛起,北宋曾经以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就很难继续运行。

对于这样的未来,赵构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他没有现成的旧制可以去依附和遵循。

可以这么说,绍兴十年岳飞在中原地区的连战连捷带给赵构的恐惧甚至在当年的金兵之上。

这位昏庸但阴狠的帝王没有直面未来文武之争的勇气和能力,于是他选择了最简单也最昏聩的做法,将军神岳飞召回临安,然后随便找个借口处死。

只要岳飞殒命、韩世忠隐退,那宋军就再没有攻伐金兵的能力,朝廷的主战派只能被迫屈服。

这样的话,以文抑武的国策就可以继续运行,整个东南还在赵氏的掌控中。就这样,一代名将岳飞死在了赵构对虚幻未来的恐惧中。

结语

好笑的是,赵构自以为是的盘算终究没有实现,南宋虽然成功压制了武将的势力,却成为了第一个被外族覆灭的中原大一统王朝。

而两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冠以“弱”的王朝。

可叹的是,岳飞这样一个无论指挥才能、个人品性还是政治智慧都近乎完美的名帅,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风波亭。

好在历史不会辜负英雄,他的美名颂扬千古,并且会继续传承下去。而秦桧、赵构这样的奸险小人将永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主战派   王朝   中原   绍兴   外族   武将   宋朝   南宋   帝王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