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科状元”袁钧瑛:公费留美入美籍,年老回国望落叶归根

阅读本文前,烦请您点击“关注”,方便浏览往期文章,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郑法途说

编辑|郑法途说

高考状元,公费留学后却不愿回国。

名门之女,深孚众望却改换国籍。

袁钧瑛身上有着太多争议,这些争议几乎伴随了这位名门之女的一生,并于2006年达到巅峰

这一年,袁钧瑛开始在国内某院校担任博士生导师,甚至有传闻说其打算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袁钧瑛当年为何不顾家人的劝阻也要改换国籍,如今又为何频繁回国呢?

其中隐藏了什么秘密,真相背后究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赌徒的又一次豪赌

名门之女

人们常说不怕别人比你聪明,就怕聪明人比你努力,袁钧瑛就是这样一位既聪明又努力的天才

袁钧瑛自幼年时就十分聪颖,但家中长辈并未对其远超常人的聪慧表现出惊讶,只因她生活在一个盛产天才的家族。

袁钧瑛的祖父和伯父都是有机化学家,外祖父是翻译家,父母也是均是大学教授。毫不夸张地说,袁家从民国起就没出过普通人,家中成员大多是拥有独立词条的人物,写过的著作叠起来比人都高,妥妥的书香世家

出生于这样的家族,袁钧瑛的一生注定了不凡。而袁钧瑛也确实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从小学开始就在班级上名列前茅。

更幸运的是,在袁钧瑛19岁这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登上了纸。

袁钧瑛自幼以家中长辈为榜样,立志在学术界干出一番事业,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立刻就决定参加高考

那个年代没有如今五花八门的备考资料,很多学生别说全面复习,连复习教材都买不全,而袁钧瑛的复习之路却走得十分顺畅。

无论文理,袁家长辈都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补习,就连广大考生最头疼的外语对袁钧瑛来说也毫不费力,只因袁钧瑛的外祖和舅舅都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天长日久的熏陶下,袁钧瑛的外语功底自然不会差。

一个月后,经过充分复习的袁钧瑛顶着冬日的寒风走进了考场。学习氛围加上天赋卓绝再加上自身努力,袁钧瑛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上海市那一年的状元,并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学习生物化学。

学海无涯

那时的大学还包分配,对普通学生来说,考入复旦大学就代表着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但袁钧瑛不甘心止步于此

为了在学术领域走得更远,袁钧瑛在本科期间,坚持过着从宿舍到食堂再到图书馆的三点一线生活,将最美好的青春全部奉献了给学术研究

命运从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几年后,袁钧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而这并不是她学术的终点

熟悉袁家的人都知道,袁家自民国起就有出国留学的传统。

和其他人相比,袁钧瑛更加了解出国流程,也更清楚自己要走怎样的学术道路,站在长辈的肩膀上,袁钧瑛本就有着比同龄人更宽广的眼界,再加上破釜沉舟的狠劲,想不成功都难

很快袁钧瑛就报名了公派留学项目,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公派留学资格

出国那天,同学们都和亲人依依惜别,这些年轻的学生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什么,他们对未知的领域既好奇又恐惧。

在一群左顾右盼的学生中,袁钧瑛的身影格外特别,这个有着娃娃脸的女孩在此时已经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沉稳,那双弯弯的眼睛中尽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学成归来建设祖国的决心

袁钧瑛知道,自己此去背负着怎样的期盼,而她也决心不令亲人师长的期盼落空,然而仅仅过了几年,袁钧瑛的想法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信念崩塌

初到美国,语言成为这批公派留学生的第一个难关,教科书和真正的日常用语有一定差距,饮食文化的差异更是令学生们吃尽了苦口,甚至有留学生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袁钧瑛仍旧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基础申请到了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的机会,在这里她得到了霍维茨教授的青睐,这位教授对袁钧瑛后来选择研究细胞死亡领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那段时光实在是太快乐了,每天除了阅读就是做实验,袁钧瑛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时,险些忘了自己现在享受的一切都源于祖国的支持,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侵染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来到了1989年,这一年袁钧瑛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医学院毕业了。毕业的欢乐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艰难的抉择。

当时国内很缺生物医学类的人才,袁钧瑛这批公派留学生大多都学习了相关专业,然而当毕业季来临时一些人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最先进的研究往往需要最先进的仪器,而国内的生物医学处于起步阶段,回国之后,很可能没有现在的研究条件。

是回国推动生物医学进展,还是留下来追求个人职业发展,这对当时已经接触到生物医学研究壁垒的袁钧瑛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

那时通讯并不发达,跨国通信又十分昂贵,留学生们都是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给家人报一次平安。

临近毕业季,同期的学生相继返回,袁钧瑛的亲人却迟迟没有在人群中找到她的身影,就算知道袁钧瑛素来沉稳不是一个喜欢惹祸的孩子,也不禁担心起来:袁钧瑛去哪了?

就在国内亲友焦急等待的同时,袁钧瑛也做好了选择,她要留在美国

曾经那个满腔热血,决心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青年终究还是变了

袁钧瑛是个聪明人,在打定主意留在美国后,她先是前往麻省理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随后又以麻省理工为跳板回到哈佛做助理教授,巧妙地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改换国籍

当袁钧瑛留在美国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然而更不理解的是其亲友。

90年代,我国的科研条件固然还需要发展,可比起建国时期总好了很多吧。

建国初期,袁钧瑛的伯父就曾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其在学成归来后,对我国有机化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袁钧瑛决定留在美国的那一年,其伯父就已经成为国内有机化学界的泰斗七年后更是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止伯父,就连其祖父和外祖父都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选择学成回国,尤其是袁钧瑛的外祖父,其在长沙任教期间还曾获得过先进团体

有了众多长辈珠玉在前,袁钧瑛留在美国的举动就变得更加令人不能理解。

而这还不是结束,不久后,袁钧瑛还加入了美国国籍,彻底融入美国科研界

改换国籍后的袁钧瑛可谓是顺风顺水,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一路从助理教授升为了终身教授,并如其导师期盼的那样打破了细胞死亡领域的壁垒。

如果只是从学术领域来讲,袁钧瑛的研究成果将细胞死亡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可称得上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袁钧瑛在国外过得这么春风得意,以后大概再也不会回来的时候,袁钧瑛就好像天生擅长打破规律一样,再一次令众人跌破眼镜

回报祖国

2006年,袁钧瑛正式担任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此外还陆续担任了国内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并于六年后在国内参与组建了生物化学研究中心

袁钧瑛与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也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讨论,人们开始好奇,袁钧瑛为何将工作重心逐渐向国内转移,难道她打算回国发展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个人,他就是俞强

俞强和袁钧瑛虽然早在复旦大学时就已经相识,但真正结婚还是在美国。

作为同一批公派留学生,俞强博士毕业后和袁钧瑛一同选择留在美国任教,就连研究领域也都是生物学,两人一度被学术界称为神仙眷侣

但与袁钧瑛不同,俞强早在2002年就决定回国发展

当时两人的孩子还需要照顾,袁钧瑛经常在中美两国之间穿梭,又赶上其正处于学术研究的上升期,忙得可谓是脚不沾地。

然而处于如此忙碌的状态之下,袁钧瑛仍然没有放松对国内学生的指导。

直到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之前的一个月,袁钧瑛还在为中国学生做学术报告。

袁钧瑛和国内频繁合作的消息刚传出来时,有人曾指责她将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美国,年老体弱了才想起回国养老。

但其第一次在国内担任博士生导师时才四十多岁,这个年龄无论放在哪国的学术界都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称不上衰老更谈不上养老。

也有人称赞她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美国的那些年是忍辱负重,功成名就后回报祖国堪称国士。

但其在2017年还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在为中国生物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美国细胞死亡领域开启了新篇章,甚至直到如今仍然是美国人

正如开始所说,袁钧瑛的一生都伴随着争议。

说好不完全,她凭借公派留学才得以出国,学成之后却改换国籍,和其伯父相比怎么也算不上好。

说坏不充分,她能在学术上升期拿出很多时间培养中国生物学人才,和那些改换国籍后巴不得和祖国划分界限的人相比怎么也算不上坏。

面对争议,袁钧瑛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

“中国做新药的环境比较困难……我想回来能给他们引引路。”

不得不承认的是,袁钧瑛在上海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袁钧瑛所说:

“想了很久,发现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很重要。”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很多年轻人通过公派留学的途径前往外国学习,他们有的学成归来,有的一去不回。

袁钧瑛愿意参与建设中国的研究中心,帮助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在生物化学领域深入研究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这位充满争议的名门之女,很难给她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卷卷丹青本无字,功过留与诸君评!

屏幕前的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可以浏览往期作品,也能及时了解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麻省理工   复旦大学   外祖父   美籍   落叶归根   伯父   公费   学术界   美国   名门   国籍   理科   上海   中国   状元   留学生   祖国   教授   领域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