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几百年的人口的演变,数量、规模及分布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共传三世十一帝,享国一百二十年。西汉时人口约有二百万户。西汉初年,国家处于严重的战争和经济崩溃之中,加上政治上的混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十分萧条。

这时人口估计在两百万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汉景帝、汉武帝时期,人口已经超过了两百万户。西汉人口在整个封建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仅对西汉人口情况作一简要的分析。

人口数量规模

人口数量规模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它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也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人口数量规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西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水平低下导致了人口数量规模较小,西汉初年国家处于严重的战争和政治混乱之中,再加上当时政治经济十分凋敝,造成了当时人口数量规模较小。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西汉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使得当时人口数量规模有所增加。

汉初时人口规模约在两百万左右,汉景帝时全国户口达到了两千万以上,“文景之治”使西汉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繁荣的时期。

到汉武帝时人口达到了二百三十余万户。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努力,西汉人口数量规模有所扩大。汉宣帝时全国总人口约有一千三百万左右。这是西汉中期以后的历史时期,此时的人口规模在西汉中前期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

人口规模变化的原因: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造成了人口数量规模较小。西汉初年政治统治十分混乱,诸侯国势力膨胀,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对西汉的统一造成了巨大威胁。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西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恢复国家的正常秩序。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政府还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并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口数量规模有所扩大

西汉初期因社会秩序混乱而导致的人口数量规模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家处于严重的战争状态。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了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而沦为流民。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西汉初年人口数量规模较小。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和发展以及经济生产状况的逐渐好转,西汉人口数量规模才开始有所恢复。同时在国家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之后,西汉人口数量规模才逐渐扩大。

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等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后,西汉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此时国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加上此时汉王朝对外战争取得胜利、政治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等原因都使得西汉人口数量规模在此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另外汉王朝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人口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汉元帝时国家制定了“太学五经”等教育制度。

西汉政府还在全国各地设立学宫、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学校中广泛传播儒家文化思想;同时政府还设置太学以培养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到各级政府任职以扩大其社会影响。

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

西汉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种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最后,由于战争频繁,西汉政府不得不大量征兵、兵役,这也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例如西汉初年朝廷征兵往往征集百万之众。

汉初战争频繁导致人口锐减、农业凋敝,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文景时期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政策移民实边政策等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人口数量的增长。

人口数量规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西汉人口数量规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南北差异问题。西汉人口规模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这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数量规模相对较大有关。西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人口数量规模很小,造成了北方人口数量规模远少于南方。

(2)西汉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战争和和平时期人口的增加,以及因国家政策原因导致的人口增长。战争是造成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西汉时期北方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和亲”政策,以缓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平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这也使得当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人口数量规模的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地区的新增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表明这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西汉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总体上看,是比较低的。

从西汉前期开始,人口增长速度就开始缓慢下来,到了西汉中后期,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点。西汉初年,由于战争频繁,百姓逃亡者很多。如文帝时,“亡逃出亡者凡三十余万口”。武帝时更是如此。

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大批百姓被迫离开家园或逃亡他乡,人口大量外流。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上升。

在西汉初年,由于战乱频繁和经济萧条等原因,人口增长速度很慢;到了西汉中期以后的文帝、景帝时期才开始逐渐稳定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又重新开始上升。

西汉中期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是正常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由于战乱频仍和社会动荡;

是由于天灾等因素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是由于西汉时期实行“算缗令”和“告缗令”等一系列新措施和税制改革及推行新的徭役赋税制度后,造成了大量自耕农和商人破产成为佃客、贫民等。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失去土地后又无经济来源,他们被迫沦为流民而大量流入城市。由于流民人数众多且大多数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自然就少了;

另一方面,流民人数虽少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很富有且不愿忍受贫困生活而要求富裕生活;最后是由于政府对百姓实行重徭薄赋、减轻徭役等政策;以及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等原因造成了西汉中期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趋势。

人口分布

西汉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广大的西北地区。关中、洛阳、巴蜀等地,人口最为稠密,长安周围达一二十万户。中原地区人口约在五十万户左右,至于西南地区,仅有“蜀中”一地有二三万户,其余都在一两万户以下。

整个西汉时期,北方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原地区人口数量之大,人口密度之高,居全国首位。

西汉时期的人口分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如秦末汉初,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关中平原人口稀少,而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的人口却十分稠密。

由于这些地方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所以秦末项羽进入关中时,关中地区已有一百多万户。由于战争频繁和人口增长过快,到汉武帝时关中地区的人口已有几百万户之多了。

在整个西汉时期,北方地区的人口始终超过南方地区;随着中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地区在整个西汉时期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构成

西汉初年,国家处于战乱状态,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的破坏,使得农民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人口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而减少,到汉武帝时期才有所增加。但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某些地区还有局部的动乱。

从全国的人口构成来看,西汉初年人口主要是由农民和自由民构成的。经过文景之治后,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到汉武帝时期人口才有所增加。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对赋税制度的调整,一部分人脱离土地进入城市和手工业中去谋生。但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土地不能满足大量劳动力需要,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又被迫回到土地上去谋生。

因此,从西汉初年到武帝时期人口仍以农民为主。不过这一时期的农民已有了一些变化。他们中有些人从农奴转化为奴婢,有些人脱离了农奴身份成为自由民。

笔者观点

从西汉人口发展情况来看,西汉人口在汉武帝时已超过两百万,而在汉武帝之前,西汉人口已有很大增长,只是由于战争、徭役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汉初人口稀少,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政治上的混乱和战乱,到西汉末年时人口已相当多了。

汉代的生产力比西汉初年有很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但是西汉中期以后粮食产量不高,又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生活困难,农民起义频繁发生。这样就使西汉人口锐减。

西汉初年有很多人没有统计下来,估计大约有200万人左右。西汉人口的急剧下降,是在西汉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和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汉后期人口减少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太平御览》 , 中华书局1960年。

2、中国地 图社编制 《 中国地图册 》 ,200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西汉   人口   规模   初年   汉武帝   农业生产   时期   数量   战争   人口数量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