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丹书铁劵到底能不能免死?

#走进博物馆#

摘自《国宝100》卷·马未都

唐·钱镠铁券

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由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由铜器时代再向铁器时代过渡。铸铁技术首先出现在中国,在战国到汉代这一时期,从出现到逐渐普及,铁在古人的心目中,就变成最坚硬的东西了。

西汉 铁犁铧、铁犁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由于铁的出现和当时人们的认知,就出现了一种东西叫“铁契”,契约的“契”。铁和契叠加在一起,就是永世不坏的意思,给了你就不是一辈子了,是若干辈子。后来铁契被叫俗了,叫成了“铁劵”。还有一种叫“丹书”,丹是红色的,是用朱砂书写的材料。过去帝王颁赐给功臣的诰封、信约、文书,大多都是用丹砂写的,所以称之为“丹书”。“丹书铁券”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符契文书,它以铁作为载体,由帝王颁给诸侯和功臣,是证明他们世代享受优厚待遇以及拥有免罪特权的一种凭证,属于古代诰敕制度的一种产物。

现在有很多影视剧里都表现过丹书铁劵,意为免死、免死牌。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东西呢?肯定是有的。什么时候有的呢?早在汉初就有了。《汉书·高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铸铁上刻有刘邦的誓言,当然,这誓言非常感天动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大概意思就是说,即便黄河变得像一根带子那么窄,泰山变成了磨刀石,功臣和功臣的子孙都可以凭借这块铁契被庇护,死不了了。

丹书铁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帝王统治的一种形式手段,它很好地维系了帝王和功臣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由汉到唐,丹书铁劵都是有的,现在从文献记载中能看到很多。汉代的丹书铁劵我们没有看到过实物,为什么没有看到过实物呢?因为铁会锈蚀,比铜还容易烂。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丹书铁劵的实物,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件钱镠铁劵,也称“金书铁券”,是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唐昭宗李晔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八月四日赐给彭城郡王钱镠的免死牌。

这个钱镠是什么人呢?皇帝为什么赐给他免死金牌呢?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有野史传闻说,钱镠出身很一般,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但他的出生很有传奇色彩。说他出生的那天夜里,钱家满室生辉,红光闪烁—可没敢说金光,金光那就是皇上了。钱镠的父亲钱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就把他扔在井边,任其自生自灭。他的祖母于心不忍,又把他抱回来抚养,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婆留”,意思就是婆婆留下来的。

钱镠在唐朝末年的时候,跟随董昌保护乡里,屡建战功。董昌叛唐在越州自立称帝,建立大越罗国。钱镠写信给董昌,劝他说:“与其关起门来当皇帝,不如当一个节度使,能得终身富贵!”董昌不听,劝降未果。唐昭宗命钱镠讨伐董昌,在讨伐征战的过程中,钱镠逐渐占据了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

钱镠先后被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都是强敌,所以钱镠和他的后代都没有称皇帝,而是依附于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进贡,对其称臣。但对内规制还都是按照皇帝的规制进行的,实际上就是个小朝廷。钱镠活了八十一岁,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在现在的浙江临安。他本人还是善始善终的。钱镠在位期间,实行保境安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军事上休兵止戈,从来没有对外发动过大的战争,江南越来越富庶安定。在那个动荡战乱的年代,吴越国富甲江南,存世也最久,一共存在了八十六年。

钱镠铁券,就是唐昭宗犒赏钱镠平定董昌叛唐赐予的一块金书铁券。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实物,也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唐代 钱镠铁券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铁券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只有0.4厘米。它有多重呢?明朝沈德符称过,说它有一百三十二两,这“两”是小两,一百三十二两大概合现在的四千克多,这个重量记载在他写的《万历野获编》中。铁券的形状像覆瓦一样,是弯的。上面嵌着金字,是名副其实的“金书铁券”。诏书内容的具体字数是有争议的,现在国博公布的诏书字数为333个字,史籍上的记载有说322个字的,也有说325个字的。

诏书的内容包括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诏书中有一段皇帝的誓言:“……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维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这段文字说明了对钱镠本人可以免除九次死罪,子孙后代可免除三次死罪,如果是一般的罪行,相关人员也就不追究了。

这件唐昭宗赐给钱镠的免死金牌,算起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又是怎么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呢?这一千多年中,围绕着钱镠铁券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钱镠铁券(局部)

当时,钱镠接受这个金书铁券时,感动得哭了,他说:“我才四十五岁,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作为吴越国的国宝,钱镠铁券一直供在杭州钱氏祖庙里,保存了将近一百年。宋代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钱镠之孙钱弘俶“纳土归宋”,“弘”字跟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字犯了忌,所以入宋以后,他就改称钱俶。钱俶迁宫到河南南阳,最后死在那里。但钱镠铁券及历代皇帝所赐的竹册、玉册、诏诰等家传文物仍旧留在杭州钱氏祖庙里。

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太宗调阅铁券。皇帝阅完后,又赐还给钱俶长子钱惟浚,从此铁券就从临安的钱氏祖庙迁出来,改藏在汴京。后来,宋仁宗、宋神宗也都调阅过钱镠铁券,一直到第六世孙钱景臻成为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驸马,铁券便移藏于驸马府内。

“靖康之变”后,徽宗之子赵构南逃,钱景臻一家也就跟随赵构南逃。他们不嫌铁券分量重,和其他辎重一起携带在身边。当时,大长公主已经七十多岁了,她是赵构的曾祖姑母。高宗赵构在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的时候,下诏为大长公主在浙江台州(今临海)建立府邸,让钱氏这一支子孙世居于此,安享尊荣。钱氏家族从此在临海定居下来,成为台州的名门望族。这以后一百多年,钱镠铁券就在临海钱氏中递承,平安无事。到了南宋末年,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海。钱氏祖传的钱镠铁券当时由钱焘保存,他携带铁券逃避到黄岩,在匆忙的逃亡过程中,他把铁券投入黄岩县南泽库(今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的水中,以求得安全。但他却忘记了投放的地点,于是把这个钱镠铁券给丢了。

对这段铁券丢失的历史,到底是谁弄丢的,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钱焘带着他的儿子钱叔澴一起逃避战乱,钱镠铁券带在钱叔澴的身上,结果钱叔澴落水而死。元兵第二次进攻临海时,城被攻陷,钱焘也被俘,并被拘留了好几年才放回来,钱焘也记不清楚钱镠铁券丢失的确切地点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钱叔澴带着铁券等传家宝南逃,在兵荒马乱中,钱叔澴落水而死,从此铁券不知去向。

《钱氏家乘》中的钱俶肖像

时隔五十六年之后,有一位捕鱼的人在南泽库的深水中撒网打鱼时捞到了这个钱镠铁券。捕鱼的人一开始很高兴,以为它是金的,用斧头劈了一角,才知道它是铁的,但他不知道这件东西的来历,也不知道它的珍贵,以为就是个不值钱的东西,就把它丢弃在一边。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件东西被邻近村里的一个学究知道了,学究一看就知道它是件宝贝,马上出钱把钱镠铁券买了下来。后来呢,又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钱焘的儿子钱世珪,钱世珪用十斛谷—十斛谷是多少呢?就是五十斗米—买回了这个钱镠铁券。钱世珪是钱氏宗祠的族长,从此铁券又回到了钱氏宗祠。这样,钱镠铁券又回到了临海钱氏的手中。

可惜的是,由于浸水时间太久,嵌在钱镠铁券后半部的金字大多剥落了。但这是一件传家宝啊,钱氏后裔又小心地把它收藏了起来,一直到元朝灭亡都没有发生什么闪失。到了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太祖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表彰开国功勋的做法,给他的开国功勋赐以铁券。可是谁也没有见过铁券的样子,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就派人到了台州,让钱氏把铁券送到京城来。钱世珪的儿子钱尚德接到圣旨后,不敢怠慢,就把钱镠铁券送到了京城。朱元璋观赏后,命令照这样子雕出了一个模子,并翻刻做成木刻的铁券,又把钱镠铁券交还给钱尚德,让他带回临海,继续保存。

从五代到明朝初年,钱镠铁券在临海钱家保存了五百年,却一直没有用到过—一用就完了,他家就有人犯罪了。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时,铁券还真的派上了一次用场,这也是钱镠铁券唯一一次派上用场。铁券当时由钱用勤收藏,都察院查勘他在建昌任知府时,在税粮方面有贪腐行为,因而钱用勤被抓。当时,明太祖对贪污的官员个个严惩不贷,钱用勤的儿子钱怞一想到父亲也许会被处死,就如坐针毡。他束手无策的时候,忽然想到家里还供着一块钱镠铁券,那就是免死牌呀!他也不知道这块免死牌有没有用,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捧着铁券来到了明朝当时的都城南京,没想到朱元璋居然在奉天殿接见了他,钱怞禀奏唐皇赐券及他的先祖“纳土”的功德,没想到朱元璋还真的免除了钱用勤的罪责。此时,距离唐昭宗赐钱镠铁券已经过去了近五百年的时间,换了几个朝代,为什么朱元璋还会因为钱镠铁券而免除钱用勤的死罪呢?

明太祖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的专家说,朱元璋当时很可能认为钱用勤犯的不是什么死罪,再加上其先祖钱镠因为对唐朝朝廷的效忠而获得免死牌,因此决定对钱用勤网开一面,可免死,以表示对钱镠忠义的褒扬。这个免死牌有免死的功用,但也不是绝对的,像明朝的开国功勋李善长,朱元璋也赐给过他丹书铁券,但李善长最终还是被杀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被判的罪责是:明知有叛逆阴谋的事情,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皇帝肯定不会饶恕他。

此后,钱镠铁券一直藏在钱家。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时想看这件宝物,便下旨调阅铁券。乾隆不仅看了铁券,还亲题《观钱镠铁券歌》,刻在放置铁券的木盒盒面上,赐给临海钱氏,连同铁券一起还给钱氏保管。

此后,铁券被转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一个叫“岭外钱”的小村庄。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攻入台州时,钱氏子孙怕铁券丢失,便将铁劵放在水井里,等太平军走后,又把它捞了出来,此时的金字脱落得愈发厉害。村里的一些妇女认为铁券铭文上的金可以治疗小孩受惊之类的疾病,便动手挖取。如此一来,金字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百八十多个。

光绪年间,钱氏家族派人看守钱氏宗祠,但是,藏在钱氏宗祠里的铁券还是丢了!不久以后,钱镠铁券在嵊县(今嵊州市)出售,被当时任嵊县县令的徐印士出四百银圆购得。钱镠铁券在徐印士那儿没有几年,就被钱氏后裔—民国时曾任旧金山领事的钱文选知道了。钱文选通过在浙江的哥哥与嵊县长乐乡的一大批钱氏族人一起向徐印士力争,终于以原价从徐印士手中赎了回来,一起赎回的还有乾隆御赐的宝匣一只。赎回的时候,长乐乡的钱氏族人很高兴,为了庆贺,他们演了十天大戏。

抗战全面爆发后,据《嵊州县志》记载,1938年,长乐乡被日军占领。钱氏族人为了防止铁券再次遗失,决定将铁券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里。钱赓麟夫妇为此忙碌了一番,他们先是给铁券涂上油,然后封蜡,再将铁券用棉线缠好,外面再封上蜡。他们生怕铁券浮上来,又绑上铜钱,再投入井里。就这样,钱镠铁券在他们家井里存放了七年。一直到1945年,钱赓麟夫妇才把铁券捞上来,并把它藏到商会会长钱元瑞家中。1949年5月,长乐乡解放,钱氏族人决定由钱元瑞代表他们将钱镠铁券捐献给国家。

1951年,钱镠铁券从钱氏祠堂取出,被移送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1959年,铁券被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曾经“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的钱镠铁券,历经千年沧桑,流传有绪,最终有了最好的归宿。用钱镠曾写给夫人的一句话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当年是料想不到这个曲折结果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一种期盼的文学意象。但历史残酷,花开花谢,叶生叶落,是一种自然法则,我们不过是相互于其中,成为过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长乐   乾隆   明朝   宗祠   诏书   死罪   氏族   功臣   公元   皇帝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