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县雍丘:颛顼兴旺发达之地、楚民族的始源地

文/徐文武

摘要:河南新蔡葛陵楚简中记载了楚先祖的起源地和迁徙地。简文“昔我先出自”之后的两个待考文字,经重新考释,隶定为“邕追”,读作“雍丘”。雍丘是颛顼的发迹起家之地。新蔡楚简中“昔我先出自雍丘”的记载,与《离骚》、《史记·楚世家》等传世文献中所记楚人奉颛顼为远祖的内容相吻合。新蔡楚简中还出现了“老童”、“祝融”、“穴熊”等其他楚先祖的名字,记载了楚族由中原南迁沮漳河流域、江汉流域的路线,对研究楚族的起源、楚先祖的世系以及楚族迁徙路线具有重要的证史与补史作用。

关于楚族的来源,从有专门的论述算起,至今已持续近70年。在上世纪80年代,楚族起源问题还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近70年的研究中,形成了楚族为“北来说”、“东来说”、“西来说”、“土著说”等多种观点,张正明先生在《荆楚族源通议》一文中将各种观点的主要内容大致归纳为华夏说、东夷说、氐羌说、苗蛮说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综合运用民俗学、民族学、神话学等各种材料进行研究,对楚族起源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尽管如此,楚族起源问题却一直没有定论。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寄希望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材料,希望能从中找到可以直接证明楚族起源的新证据。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利用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文字等出土文字材料来研究楚族的起源问题,并不断有新的发现。河南新蔡葛店楚墓出土的楚简记录了楚先祖的姓名与起源地,这是源自楚人亲手记录的材料,为探索楚族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值得深入研究。

1994年,在河南新蔡葛陵楚墓的清理中,从该墓南室东南部的车伞盖上发现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的主要内容是卜筮祭祷记录,还有少量的是遣策。从竹简记录的卜筮祭祷内容来看,记载有祭祀的方法、祭品的数量和祭祀对象。在祭祀对象的名单中,出现了老童、祝融、鬻熊等楚先祖的名字,以及春秋至战国时期多位楚国国王的谥号和封君的封号,这些资料为楚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尤为难得的是,新蔡葛陵楚简甲三:11、24号简记有“昔我先出自(川阝)(上山下追),宅兹沮漳,以选迁处”的内容,简文因涉及楚族的起源和历史,引起学界高度重视。简文“出自”后两字原字作OO。此二字的释读是读通简文的关键所在。贾连敏先生在《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释文》一文中将此二字隶定作“(川阝)(上山下追)”,但未加解释。何琳仪先生认为,“(川阝)”从川得声可读为“均”,以为“均”即“均陵”;又引《史记索隐》“均陵在南阳,盖今之均州”,引《史记正义》“均州故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以此论证均陵在“今丹江口以西水库之中”,这一地理位置与楚国早期都城丹阳地望相近,为楚都“丹淅”说找到了依据。董珊先生将“出自”下二字释读为“颛顼”(董珊:《新蔡楚简所见的“颛顼”和“雎漳”》),以印证《史記·楚世家》中“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的记载。以上两说,一以地名释读,一以人名释读,都能与楚国有关的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对于深入探讨楚族起源与发展问题,他们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简文“出自"后两字中的第一个字从“邑”从"川”,见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邕子良人甗铭文,字从邑从川,字形作(邑川)。此器见于吴式芬《攥古录金文》(2之2.14)著录,各家均读为“邕”。如陈直《读金日札》记作“邕子良人甗”、曾宪通在《容庚先生和他的颂斋藏器》一文中记作“邕子残甗”。新蔡楚简从“邑”从“川”的字与邕子良人甗铭文中的“邕”字写法完全一致,亦应释为“邕”字。在新蔡楚简中,“邕“读作“雍”。《正字通》云:“邕、雍、雠、壅,古俱通用。”古邕、雍通用,颇为常见。

“邕(雍)”下的一字,何琳仪先生释为“追”,是可信从的。关于该字的释读,何琳仪先生列举了陈肪簋“追”字、天星观简、随县编钟“追”、“归”及从“归”诸字之偏旁作为参证,很有说服力。该字在贾连敏《释文》中,释作“(上山下追)”,从辵从山从(追省辶)。我们注意到,在天星观楚简、新蔡楚简中多次出现“歸”字,“歸”所从之“(追省辶)”都写作从山从(追省辶),作“上山下(追省辶)”。陈双新先生也注意到金文中“(追省辶)”经常有写作“上山下(追省辶)”的现象,他说:“‘(追省辶)’之作‘上山下(追省辶)’金文常见,如从‘(追省辶)’的“追”字,余购速儿钟作O,陈肪簋作O(《金文编》页130)”。比照以上从山从(追省辶)的字,都释为“(追省辶)”的情况,新蔡楚简甲三:11、24“邕”下一字应隶定为“追”,是没有问题的。

何琳仪先生已释为“追”,可从。只是何琳仪先生以“追”是“歸”的通假字,解释为“往”的意思,并与下句连读作“归宅兹沮漳”,这样解释,整个句子的文气显得不够通畅。笔者以为,新蔡楚简中的“追”应是“(追省辶)”的假借字。《文选·枚乘〈七发〉》:“穷曲随限,跄岸出追。”李善注:“追,亦堆字。今为追,古字假借之也。”“追”通“堆”,是由“追”通“(追省辶)”而来。“堆”是“(追省辶)”的俗字,字本作“(追省辶)”。《说文》段注:“(追省辶),俗字作堆,堆行而(追省辶)废矣。”“(追省辶)”是“堆”的本字,因为俗体“堆”字广为流传,以至于后来人们不再用“(追省辶)”字了。

由此可见,新蔡楚简甲三:11、24号简“出自”后二字释为“邕追”,因“邕”通“雍”,“追”通“(追省辶)”,“邕追”二字当读作“雍(追省辶)”。

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雍(追省辶)”之“(追省辶)”,与“丘”字是同一个字。甲骨文乙四五一八、粹一二〇〇、南明三九五等卜辞中,丘字均作“(△△)”,字形与“山”字字形相近。甲骨文中“山”作(△△△),像三峰而成。而丘字作(△△),乃是“源于山字而省其中峰”。在甲骨文中“(追省辶)”字写作((△△)旋转90度),是将“丘”字竖写而成。唐冶泽先生说:“将丘字竖写起来,写((△△)旋转90度)或者写作((△△△)旋转90度),实际上这是同一个字。若依《说文》,可分别隶定为(追省辶)和(追省辶下面加个口),释曰:‘(追省辶下加口),大陆山无石者',(追省辶),小(追省辶下加口)也,’都是土山和土丘的意思。”古代字书中,对于“丘”与“(追省辶)”的关系说得很清楚。《正韵》说:“丘,阜也”,《六书故》说:“阜作(追省辶)。(追省辶),小(追省辶下加口)也”。丘、(追省辶)、(追省辶下加口)的原始意义也是相同的,都是指土山。《说文》曰:“丘,土之高也,非人为也”,是自然形成的土山。而(追省辶)、(追省辶下加口)也是土山,《尔雅·释丘》称“土山曰阜”。正因为如此,唐冶泽先生才说:“我以为金文中的‘某(追省辶)’之(追省辶)都应读作堆或丘”。而楚简中“雍(追省辶)”,应依唐冶泽先生的观点,读为“雍丘”。

这里要顺便提到的是,现在的“丘”字的字形与甲骨文、金文的写法,以及与(追省辶)、(追省辶下加口)等字的写法有很大的差异,是因为“丘”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还有另一条路线:“丘”在甲骨文中写作(△△),而在金文中有的时候会被写成O,这个写法的“丘”字到了小篆中又被写成O,成了一个“从北从一”的字,已经远远偏离了“丘”字在甲骨文中、金文中“作两峰以象意”的本来意义,而现在的“丘”字即由“从北从一”的小篆楷化而来。“丘”字的这一条演变路线,也使得汉代汉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丘”字的解释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许慎依小篆为说,将“丘”释为“从北从一”,还进一步发挥说,“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许慎的解释已非“丘”字本义,诚如高亨先生所说:“据金文,古丘字象地上有二丘之形,篆文二丘之形变成北,许氏为之曲解。非也。”

综上所述,新蔡简甲三:11、24号简“昔我先出自OO”句中后两字隶定为“邕追”,读作“雍(追省辶)”,亦可读作“雍丘”。新蔡简甲三:11、24号简“昔我先出自雍丘,宅兹沮漳,以选迁处”,意思大致是说:过去我们的先祖出自雍丘,后迁居沮漳河流域,再迁居某地。简文对楚族的起源和迁徙路线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为我们研究楚族的起源和楚人迁徙的路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在传世文献中,明确记载楚族起源的资料不多。经常被引用的是屈原《离骚》开篇的自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以及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所说的“楚人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二者都将楚族的起源直接指向五帝之一的颛顼。过去对楚族源的探讨中,有不少学者是从颛顼这里开始着手研究的。然而颛顼毕竟是一个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物,古代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异常纷繁复杂。在文献记载中,颛顼活动地域广大,学者们据此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在古代文献中,对若水与空桑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记载,研究者如果单一以文献中记载的若水与空桑的地理位置也确定颛顼所在的地理位置,其研究结论是完全不同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若水注》中就说:黄帝“生颛顼于若水之野”的“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他的结论是颛顼出自四川境内。有学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注,认为若水就是今四川西北部的泸水,由此又会得出颛顼"发祥自昆仑若水之间"的结论。再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杜预注“空桑”云:“地在鲁北”,《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空桑”时说“空桑,地名,在鲁也。”研究者据此又可以轻易地将颛顼的活动地域定位在山东境内。还有学者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南海之外”、“有国曰颛顼”等材料,将颛顼的活动地域定位到中国南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颛顼之子”的内容,将颛顼的活动地域定位于中国东北等等。综观历来学者们所引述的材料,多为上古神话传说,是否可以作为信史来征引,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要真正弄清楚楚之先祖颛顼的活动地域,必须依靠更为可信的历史记载。

令人欣慰的是,新蔡楚简中明确地说楚人的先祖出自雍丘,而雍丘与颛顼有着密切的联系。雍丘在今河南省杞县,因“城内有迤逦相连的三丘而得名”。《汉书·地理志上》记:“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雍丘为商朝所封杞国的都城,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到缘陵(今山东昌乐县)。此后雍丘先后成为郑、宋两国的雍丘邑。公元前486年,宋郑两国曾爆发过雍丘之战。据《左传·哀公九年》载:“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郑军攻宋围雍丘,宋军来援,反将郑军包围,全歼郑军。秦朝统一中国后置雍丘县,后雍丘历为州郡、县治所。

雍丘是“颛顼发迹起家之地”。颛顼辅佐少吴有功,被封于高阳,有“高阳氏”之号。颛顼始封地高阳,就在雍丘之地。《魏书·地形志》记:“雍邱有高阳城。”《太平寰宇记》记:“高阳城,在雍丘县西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于此邑。”《元和郡县图志》亦有相同的记载:“雍丘县,本汉旧县,亦古之雍国及杞国。”又云:“雍丘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杞为宋灭。”再言雍丘故城、高阳故城及楚祖颛顼的关系,“高阳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唐司马贞《史记索引》注“帝颛顼高阳者”时引张晏云:“高阳者,所兴地名也”,认为高阳所在的雍丘是颛顼的兴盛与发达之地。新蔡楚简说“昔我先出自雍丘”,正是以颛顼兴旺发达之地作为楚民族的始源地。

新蔡楚简的发现,对于楚史、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新蔡楚简关于楚先祖“出自雍丘,宅兹沮漳”的记载,使我们对楚先祖的迁徙路线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宅兹沮漳”以下,还有“以选迁处□□”等字,字迹不清的两字何琳仪先生拟补“于郢”二字,全句读作“以选迁居于郢”,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笔者以为,如据新蔡简甲三:268号简:“□及江、汉、沮、漳,□(遂)至於(淮)”,补“江汉”二字可能更为恰当。新蔡楚简让我们对楚族的迁徙至少可以有三个基本的定位点,这就是:雍丘——沮漳——江汉。这三个定位点,将是研究楚族迁徙问题的三个重要的坐标点。

新蔡楚简除了记载有关楚族起源以及迁徙路线外,还出现了“老童”、“祝融”、“穴熊”等楚先祖的名字,这对于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证史作用。按照《史记·楚世记》的记载,可清理出楚先祖世系的发展线索:颛顼——称—-老童(卷章)——祝融(重黎、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熊。以前学者们对《史记》记载的这个楚先祖世系存在着各种疑问。但考古出土的地下文字材料,使得这个世系中的楚先祖正在一个接一个被证实。丁山先生从“楚公逆缚”铭文中考释出了“吴回”,王国维先生从“邾公(金力)钟”中识读出了“陆终”,此后包山楚简、九店楚简、新蔡楚简中又出现了老童、祝融、穴熊等。新蔡楚简中“雍丘”的出现,也间接证明楚人奉颛顼为远祖的可信性。随着一个个楚先祖被地下出土文字资料所证实,传世文献所记载的楚先祖世系也越来越被学术界所认可。出土文献在对楚先祖世系进行证实的同时,也更正了传世文献中对楚先祖记载的一些讹误。如《史记·楚世记》记有“卷章”而无“老童”,传统的解释是老童是卷章之名。在楚简中多次出现“老童”的名字而不见“卷章”的名字后,学者们不再相信“卷章名老童”的解释,而更多的转而相信“卷章”其实是“老童”二字的讹写。新蔡楚简还推翻了先前学者们关于楚先祖世系的一些怀疑与猜测。如顾颉刚先生曾怀疑祝融、鬻熊“恐是一人”,杨宽先生也说“鬻熊亦即祝融”,然而包山楚简、新蔡楚简都将“祝融”与“鬻熊”并称,足证顾、杨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

楚简关于楚先祖“出自雍丘,宅兹沮漳”的记载,还反映出楚人经历了从“宅丘”到“宅土”的变迁,即楚人居住的地域从丘阜山陵迁到了平原地区。这是一种生活地域的变迁,同时也会带来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方面一系列的的变革。关于上古时代先民的居住地域,早年章太炎先生写过《神农时代天子居山说》,钱穆先生也写过《中国古代山居考》,前者论证古代帝王都是山居,而后者论证古代民众也是山居。胡厚宣先生曾据顾铁符捐赠的一片写有“宅丘”字样的卜辞,撰写《说“宅丘”》一文,文中列举甲骨文资料与传世文献,说明上古时代人们必择丘陵而居。他说:“殷卜辞地名,凡言某京,某(追省辶)、某丘,某阜,某山,某麓者(见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年。岛邦男《殷虚卜辞研究》,1958年)皆有高亢之义。”《墨子·辞过》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先民居住地选择在丘阜地带,不知道如何建造宫室恐怕只是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居处高处更能躲避水患吧。《尚书·禹贡》说“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孔传:“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所谓“降丘宅土”,就是从丘阜地区下到平原地区生活。这种变化的动因是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需要,人们需要到平原地区植桑养蚕,发展农耕与纺织,满足生活需要。楚人从“雍丘”到“沮漳”的迁徙,正是经历了“降丘宅土”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土山   史记   杞县   新蔡   源地   甲骨   世系   兴旺发达   先祖   河南   起源   地域   文献   学者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