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死后朱安不断收到赠款,债务却高达四千元,她的饭桌吃了什么

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一直能以“天花板”来形容,因为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也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他背后的家庭,这些成员的幸或不幸,也都和鲁迅直接挂钩。

朱安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也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散落在历史中,她总是戴着一层“神秘面纱”,然而,她的生活根本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般充实。

朱安的困顿

和很多中国传统家庭出来的女孩一样,出生于1878年的朱安很早就被培养成切合传统要求的类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她,在外人眼中,她也是个脾气温顺、擅长烹饪的典型贤妻良母。

能和鲁迅结合,也是双方门当户对。

当年鲁迅的母亲鲁瑞觉得朱安这个姑娘非常乖巧听话,尤其是还能烧制一桌好菜,绍兴当地的传统也认为能比儿子大两三岁是最合适的,老太太立即就去提亲了,并没有征得鲁迅本人的同意。

这一点,似乎是造成后来一切不幸的根本来源。

鲁迅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最初想尽办法保持拒绝,可还是没有解决办法,于是,他希望通过央求母亲送朱安去学堂的想法来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而这些在当时看来简直异想天开。

1906年,鲁迅25岁了,他人在日本,可家乡都是关于他的风言风语,说他在日本又找了个老婆,现在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这对于朱家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鲁瑞老太太也忍受不住这样的声音,干脆直接以“母病速归”的方式将鲁迅从日本摇了回来,鲁迅刚步入绍兴就傻眼了:四处张灯结彩,何来悲痛之情?

已经送上门的新娘若是不娶,在封建时代可是要闹出人命的,无奈之下,鲁迅戴上了假鞭子,乖乖走完了婚礼流程。

佣工王鹤照还回忆道:“当时这位周家大少爷在完婚后的第二天早上就将头埋在被子中哭了。”

鲁迅很少在外面提及这位结发妻子,只是说过一段略显沉痛的话语:“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起来,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在外漂泊的那段日子里,鲁迅就在家中照顾着周家老太太,这段日子中的影子也曾出现在鲁迅的《呐喊》当中,或许,此后鲁迅渐渐有了感激之情,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就算搬进了北京西直门的四合院,鲁迅依旧不与妻子同床,态度十分冷漠,双方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情趣相依。

人们总是站在鲁迅的角度去思考这段感情,却总是将朱安的感觉放在脑后。

朱安的日子是可悲的,而且越来越没有指望,有的时候,憋不住的朱安会当着亲友的面诉说着鲁迅的各种不是,而鲁迅却丝毫不搭理,他后来对孙伏园说:“她就是有意在挑衅,若是中了计,那将被闹得一塌糊涂,只要置之不理,那她就无计可施了。”

在1925年鲁迅给许钦文的信件中,就能看出当时的朱安已经得有心病,经常表现出“无药可医”的模样,后来许广平的出现,则是彻底击垮朱安的那根“稻草”,只是,以朱安的本事,又很难去处理好这些问题。

1923年的夏天,刘半农等人正和鲁迅攀谈,朱安突然“无礼节”地冲了进来,还“扑通”一声跪倒在众人面前,梨花带雨地说:“是我配不上大先生,他娶妻纳妾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老太太只要还活着一天,我就要服侍她一天。”

诸多好友眼见这种情况纷纷劝说朱安,大家都是开明的文化人,也都向着朱安。

可鲁迅才不管这些,作为思想早已进入新时代的文人,他会追逐自己理解的自由;只是也没有人知道,朱安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排解内心的苦闷,也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她从什么时候沾染上了水烟,可以确定的是,这是苦闷所致。

在1927年鲁迅寄给许广平的信件中,鲁迅已经毫不隐瞒自己的爱意了,他写道: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家中有个当牛做马的妻子,还要向外面的女人暗送秋波,可在那个时代,鲁迅并不是“渣男”。

若是当年鲁迅以一纸休书将朱安赶走,那么当时的朱安是绝对没有办法面对生活的,她很难再嫁,也没办法生存。

此后,鲁迅虽坚决地和许广平结合,却一如既往地对朱安负责,不仅按时给她寄来生活费,还默许了她妻子的身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鲁迅正和许广平同居,和朱安才是真正的夫妻关系。

朱安像是一只“蜗牛壳”,在嫁给了鲁迅之后,她就成为了鲁迅背上最无法甩脱的,鲁迅的论战极为出名,可他还是只能以闪避的态度对待朱安。

也有人说,鲁迅的自私是无奈的,他对待新路的开辟目的是为了避免一同灭亡,既然无法将对方拯救出来,那不如先拯救自己。

朱安还想过,如果娘娘离世,那么鲁迅也会负责她的生活,这是她以后不用担心的。

没想到,反倒是鲁迅先走了。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离世,消息传回北京后,朱安心痛不已,她几次想要南下以“正房”的身份料理后事,可身边还有八十多岁的周老太太,此行注定没有办法完成。

于是,朱安将南屋设置成鲁迅的灵堂,并每日每夜为鲁迅守灵,这里曾是鲁迅的书房,记录着鲁迅在北京的点点滴滴。

有人看到当时的朱安穿着白鞋和白袜,并用白色的带子眨着腿,泪水也早已从眼眶中滑落,充满了哀痛之情。

朱安也能感受到,鲁迅十分尊重她,只是并不爱。

鲁迅本就很同情受害妇女,还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中写道:在女性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平日里在家中,双方本就是各走各的路,一个写文章,另一个做家务;家用钱每月都有100元,鲁迅也会全部拿给朱安开支,若是朱安身体哪里不舒服,鲁迅也会积极寻医问药,或许,在鲁迅的眼中,朱安是亲人,但不是爱人。

鲁迅身后事

另一头,许广平嫁给了鲁迅,双方是处于爱情角度,然而两人的婚姻也并不算和谐,尤其是从许广平的角度来看。

1939年3月,许广平写下了一篇《从女性的立场说“新女性”》,内容中充满了她对于婚姻生活的反思,也是一种抱怨,透过这篇文章,也基本能研究出鲁迅与许广平的婚姻。

她还写下: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女性,大约是有一点旧头脑,有一点新思想,融合起来的一个东西。

许广平有自己的本事,家中的朱安就显得十分可怜了。

以前都是鲁迅来负责,鲁迅去世后,只能依靠外人了,而这个外人,正是许广平。

朱安曾对许广平有着极大的敌意,可从和生存问题对比,这些事也就不算什么了,她多次对周围人表示:“许先生对我是极好的,她能懂得我的想法,也肯维持我。”

然而,许广平也不是什么大地主,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钱,民国时期物价飞涨,许广平也会经常维持不住,因此朱安那边的钱也会经常不够用。

她也说过:“物价飞涨,钱自然是不够用的,我只有更苦自己一点,许先生确实是个好人。”

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在上海的许广平还遭过监禁,朱安的生活来源就这么被切断了,就算鲁老太太临终前要周作人将每月的零用钱继续给朱安,可这些钱还只是杯水车薪。

在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朱安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鲁迅的藏书卖出去换钱。

这则消息通过报纸传遍了全国,很多人心急如焚,文化圈的人士给朱安写信,让她好好保存好鲁迅的东西,也算是给大家留作纪念,这也是家人对先生应负的责任。

其中一些人是朱安认识的,在给他们的回信中,朱安还在不断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鲁迅的学生宋琳带着从上海赶来的刘哲民等人一同去拜访朱安,希望她改变自己的想法。

双方聊着聊着,气氛就变了,朱安当然是有一肚子委屈,也终于找到个时机诉说出来。

她喊道:“你们总说这些都是鲁迅的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好好保存一下我啊。”

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女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语,确实是令人倍感惊讶的,宋琳等人看着每天都吃着窝窝头、青菜的朱安,顿时觉得说这些话有点过分了,也潸然泪下。

后来,大家也告诉了她,因为许广平在上海被捕,还受到了严刑拷打,这才中断了给朱安的生活费。

听到这些话,善良的朱安一下就心软了,虽然大家没有再明说,可此后她也再没提过卖书的事情了,还将这些遗物的继承权全部交到了周海婴的手里。

66岁的朱安贫困交加,烧饭、打扫卫生等事情对她来说已经很困难了,因此还得花钱雇个女佣回来,每月支出的最低限额都得一千元。

再加上物价持续上涨,朱安也欠下了四千多元债务,大家的处境都很难,谁都没办法专门照顾朱安。

后来,有个报馆的人愿意给朱安一笔钱,前提是将鲁迅的遗作拿走,朱安当时就拒绝了,还同时拒绝提供任何关于鲁迅的字迹。

抗战结束后,所有人都看到了新的希望,文化界的人也关注到了朱安,还送上了钱款,朱安将这些事全部告诉了许广平。

对于社会上的各种捐款,朱安其实都辞谢了,她是爱着鲁迅的,选择如此,也是为了保护鲁迅的名誉。

即便生活如此困顿,朱安还是念着鲁迅。

鲁迅的两位妻子都在他逝世后负担起了保存鲁迅藏书的责任,她们都是出于对鲁迅的尊重与爱。

周海婴是许广平生下的,他在回忆录《鲁迅与我70年》的开篇中写道:母亲在分娩时很困难,在医生的“二选一”询问中,鲁迅选择了选大人,结果大人和小孩还是都留下来了,孩子在上海出生,故而叫海婴。

成长的过程中,他总是无法摆脱“鲁迅之子”的身份,他也遵循父亲的遗嘱,没去做文学家和美术家,长大后去做了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对于朱安,他也是心存感激的。

1947年初,朱安开始发病,主要是心脏衰弱和血流不畅。

她感觉到命不久矣,也很快立下了遗嘱:其一是和鲁迅合葬;其二是寿材的要求是“十三件”,她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希望能在死后“奢侈”一把。

而许广平当时的遗嘱是:丧事从简,将骨灰撒入土里当肥料。

两人对待葬礼的观念不同,可许广平却并没有苛责朱安,在朱安1947年6月29日去世后,她的丧事也是朱安这边的人帮忙操办的。

许广平因为朱安病故,前后至少汇寄了三百五十万法币。


为朱安选择墓地也是一件麻烦事,记者徐盈曾四处派人选择墓地,可总是找不到个合适的地方,经过了几番周折,才最终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寻得了一块墓地,棺木选的是大叶杨木,这就花掉了一百六十万法币。

特殊时期,朱安的墓地最终荡然无存,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朱安生前没有上过学,可她的心思是非常紧密的,在她去世前就提前对遗产有了交代,由于朱安本人无子嗣,因此她将鲁迅的一切通过法院转移到了周海婴名下。

果不其然,在朱安离去后,有亲戚果然盯上了朱安的遗产前来闹事,还要法院出面解决了此事,宪兵和警察还在门外贴上了封条,表示:一切财物归法院保管,其他人无权干涉,这才制止了这场风波。

北平解放后,鲁迅故居成为了第一处公开开放的名人故居。

参考

鲁迅的两位妻子朱安与许广平:身份相同命运各异 中国文化报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乔丽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鲁迅   西直门   法币   赠款   遗嘱   遗物   饭桌   墓地   债务   老太太   角度   妻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