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何子祥在云霄、平和的足迹



何子祥生平简介

何惠华老师介绍:

何子祥(1707—1770)字象宣,号蓉林,福建漳州平和何地(今属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石鼓村)人。何子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清官廉吏,更是出色的文学家。他从小饱读诗书,当时的平和县令孟侯评价他“纵谈经史,历指古今,如泻悬河”。《蓉林笔抄》中有小品文数篇,篇幅短小,笔调闲雅隽永。何子祥的座师韩彦曾在序言中云:“若夫一名一物,记序题咏,不烦绳削,举笔洒然,非浸淫于《左》、《国》、《庄》、《骚》、两汉、八家,岂能若是自然流出汩汩乎来哉?偶为短章,又绝类柳州小记。盖儒林也,循吏也,而又进乎文苑矣!”他“生平风节自持,磊磊落落”。在浙江浦江、平阳当县令时,他“能以实心行实政”,体察民情,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移风易俗,使民心向善。他捐俸建书院,鼓励文教,捐葬金,为善事,他治政清明,遗泽一方,积极践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何子祥出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他家世代耕读、藏书颇丰,他的祖父、父亲和长兄都是秀才。何子祥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有其家学渊源。据其《蓉林笔抄》载:八岁时,何子祥父亲何大授、母亲曾氏相继去世。他与其兄年瑞、弟子映相依为命,他在长兄年瑞的悉心教导下,刻苦攻读诗书。十七岁时,兄年瑞、弟子映又相继辞世,何子祥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他在照顾寡嫂弱侄的同时,一边设帐授徒,当塾师养家糊口,一边勤奋自学,准备科举,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参加乡试,以第二十七名中式为举人。四年后参加会试,他又以第六十六名赐进士及第。

何子祥登第后,并没有马上被授予官职,而是先在漳州霞漳书院讲学。乾隆十八年(1753),何子祥主持募建何地顶河何氏大宗祠堂和马铺义坛谷春庵。乾隆十九年(1754),他担任平和县南胜书院院长。同年秋平和县水灾,他与从学者在书院接济灾民,受到赶来赈灾的福建巡抚陈桂林的赏识,并以数种《吕子格言》书相赠。他于乾隆二十年(1755)主持修撰《何氏家谱》,填补了闽南何氏自添河公这一分支迁移漳州平和南胜何仓,及添河公次子彦保公开基何地以来,十二世缺谱的空白。何子祥年轻时与赖承可、赖升闻、陈升夏等十余人结社读书,曾慨然言定功成名就后在家乡修建书院,以振兴教育,弘扬文化。乾隆二十三年(1758),何子祥果然不负前盟,携友相度山川形势,在石鼓村青龙山兴建炉峰书院,从此以后“闻吾乡文武登巍科不绝,子弟蜚声黉序,指不胜屈。”

乾隆二十五年(1760),何子祥被选为浙江浦江县令。他将横行乡里包揽命案的生员黄芳茂绳之以法,大快人心;他严惩浦江张、楼、朱、赵四大姓的恶少,使这些恶少改过自新,社会秩序井然;他明令取消当地富户、绅衿每逢年节、生日向县衙送礼的旧例,杜绝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他严厉制止衙门胥吏虚报名册,冒领赏银。乾隆二十七年(1762),朝廷因皇太后七十寿辰而恩赏天下老人,胥吏想虚报名额冒领赏银,遭到他的严厉斥责,经他核实名册后,方可申报朝廷,并破例准许领赏前突然去世的老人子女代取赏银以资葬祭之用。所有这些举措让百姓称颂不已。

何子祥任职浦江县令期间,清朝乾隆皇帝两次巡幸江南。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受命办理南巡大差,亲自带领驿夫六百名往返于杭州、海宁之间,随行十六日,日夜不敢懈怠;乾隆三十年(1765),何子祥被委派督修杭州韬光寺至北高峰道路及沿途寺庙亭台。他以爱惜财力受到上司赏识,以体恤民力而受到工匠拥戴。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政绩卓著,何子祥以浦江县令的身份兼任义乌县令 。

乾隆三十年(1765),何子祥调任平阳知县,三十二年(1767),平阳任满,加通判衔留任。何子祥莅任,奉旨修平阳城。他带头捐俸,重建城墙,疏通内外河一千一百多丈。何子祥捐俸组织修县前仓河,疏通处于闽浙要冲的坡南河,浚淤塞百余年的城河并修建平邑桥梁。他还造木枧泄水,科学防内涝。他在钱仓入海口建陡门修护闸,以备蓄泄,引梅溪水入江,溉田近七万亩。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社仓由一座增至十四座,储谷四千九百石。他十分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在浦江、平阳二地兴建了多所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何子祥病逝于浙江平阳任上,平阳、浦江百姓为之痛哭,争相吊祭并立庙崇祀。清中叶平阳著名学者叶嘉榆在《何公祠堂记》中载:“公以勤劳卒于官,祠之建在公殁后月余,其灵輀返闽,道经斯地,乡之人留公柩于庭,经宿乃去;又访公之诞辰以为祭期,则公之于平不谓无心,而吾乡之人所以报公者亦不为无心也。吾恐历久势迁,使人莫考其所由,因亟为书之,使知此祠之建实出于人心之不容已者如此。”何子祥最后归葬于马铺故里。

石鼓村

《漳江乡情》微信公众号介绍:

相传,石鼓村境内漳江支流溪边有块石头形似鼓状,且用石块敲击,其声隆隆如击鼓声,因而取名为石鼓村。

石鼓村为何氏聚居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何添河及其次子彦保从平和南胜何仓迁居马铺一带,最后定居顶河(又称何地)。何添河为何地何氏开基第一世祖,何添河曾孙(何氏第四世)宽礼(虎四房)开始定居石鼓,而后随着人丁兴旺向外地衍播。清康熙年间,“何地三杰”之何义、何佑两人率领何地150名何姓民众加入郑成功军队,参加收复台湾战役。他们多数幸存下来,并定居在台湾。据《何氏家谱》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何地何氏子孙迁居台湾人数已多达600人。

在石鼓村还遗存有石鼓楼和朝晖楼址。楼高均为三层,墙体厚1.32米。朝晖楼为二进厅堂、天井和左右回廊的土木结构古建筑,俗称“下山虎”结构。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基建筑为清代楼址。

石鼓楼是何子祥故居所在地,此楼为月牙形土木结构,楼高2层、共11间,内建置有光裕堂,占地面积约1533平方米(含前埕及后花台)。光裕堂坐西南向东北,背倚炉峰(尖尾山),门前秀水如带,保持清代风格。中厅正堂供奉子祥公灵牌,堂上悬挂“光裕堂”横匾,有楹联“宰浦江莅平阳惠政清风传浙水;兴文祠设义坛建宗修谱肇和山”,此联寓意子祥公一生为民、勤政善政、清正廉能的公仆形象与热爱家乡眷眷之心。

炉峰岩与炉峰书院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石鼓村石口屈88号。1992年5月,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划定保护范围为整座建筑方圆50米。

炉峰书院系单落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面为歇山顶。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由乡缙绅何子祥倡建,“文化大革命”期间,书院被夷为平地,1985年修建,2001年重修。

桂香岭

《柚都平和》报介绍:

相传,何子祥年少时,与赖承可、陈升夏等十余人曾在安厚(现文祠)旁结社读书。一天傍晚回家,走至桂香岭已夕阳西下,山路黑暗,忽见一老翁提着一盏灯在前面引路,从后背可见到老翁白发苍苍,何子祥有些诧异,正想询问,老翁忽然说:“今晚俯首登石阶,不知是谁?”子祥曰:“他年蟾宫攀桂树,必定有我”!老翁爽朗一笑:“孺子有志,可教也”。子祥又问:“老伯何许人?”老翁答:“炉峰伯公也”。不知不觉间,顺着老翁的指路灯,已到山顶家人等待的地方,老翁不见了,灯光也熄了。

让何子祥特别暧心的是,往后,每日傍晚何子祥回家路过桂香岭时,庙里都有一盏指路灯引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伯公庙里的灯,成了子祥心中一盏明亮的灯,照耀着他人生的旅程。

何子祥曾任南胜书院山长(院长),1751年进士及第后,忆起当直过桂香岭的往事,觉得这荒山野外的地方若有盏长明灯,岂不方便路人。于是,在何子祥牵建下,桂香岭有了上下伯公庙。

炉峰书院

《云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介绍:

炉峰岩与炉峰书院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石鼓村石口屈88号。1992年5月,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划定保护范围为整座建筑方圆50米。

炉峰书院系单落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屋面为歇山顶。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由乡缙绅何子祥倡建,“文化大革命”期间,书院被夷为平地,1985年修建,2001年重修。

炉峰岩位于炉峰书院西南侧,系单落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正面带披檐,屋面为歇山顶。前埕立有一对石旗杆。炉峰岩次间外檐墙上嵌有光绪十二年原田碑记、咸丰四年碑记、道光十二年碑。原田碑碑文大致记载了信士捐田捐资修建炉峰岩事迹,碑通高0.51米,宽0.2米。

炉峰书院次间外墙的“光绪十二年原田碑记”,

“咸丰四年碑记”,“道光十二年碑记”

炉峰佛祖庙位于炉峰书院东北侧,系两落一进院建筑。由前埕、前殿、天井、天井两侧廊房、主殿组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次间山墙相隔,并已山墙直接隔檩,为一明两暗布局。前殿明间后檐立有康熙庚子年(172)符令碑。通高1.81米,宽0.55米,厚0.15米。正中天井卵石铺地,两侧廊房连接上下殿,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设前廊,前廊两侧各辟一门,明次间山墙相隔,并已山墙直接隔檩,为一明两暗布局。悬山顶燕尾脊传统板瓦屋面。

向文书院

《漳州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介绍:

又名炉峰书院,位于平和县安厚约,今平和县安厚镇白石村向文小学,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清代,平和士子何子祥等十馀人结社读书,相约日后有所成就,即在安厚营下建书院,以培育人才。乾隆十六年(1751年),何子祥考中进士,归漳讲学,与友人商议后,选址于安厚青龙山之地,并将此事报予刚刚上任的知县胡邦翰。胡邦翰闻之大喜,认为该书院远胜漳州府城的芝山、丹霞二书院。书院建于乾隆二十三年,次年告竣,糜金二千有零。建成后的书院规模宏敞,共三进。中为大讲堂,祀朱熹,配祀黄榦、陈淳。旁为山长居所。后进祀王阳明。阶梯尽处为内院,凿井一口,翼以长廊斋舍,共有房二十间。每间可安置几榻二件,作为学生自习功课和住宿之所。祠左另建一堂,前进祀文昌。为避免日后校舍不足,何子祥等人又预先平整书院左侧的土地,以备日后扩建。何子祥《新建炉峰书院记》称赞该地:“墙高宇峻,阁静轩明,石柱螭盘,松栋云绕,方屏横槛,朴素自然。文章绿户,朱门高华,要归大雅。”希望书院可以发挥培养俊秀、移风易俗的作用。胡邦翰将书院取名为“向文书院”,此后方志亦沿用此名。何子祥则认为以环境来为书院命名更为贴切,取名“炉峰书院”,并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作《新建炉峰书院记》。

在办学上,向文书院制定了文祠禁条作为学规。禁条明确了书院地界,对保护书院产业、礼遇士子、教学等方面做出规定。书院置有房产、学田等固定资产,逐年收取租金,士子进书院深造,可享受一定数额的奖赏。

嘉庆十二年(1807年),向文书院因风雨颓坏。举人吴光国倡修,翻新中堂、扩建围墙、刷新彩画、扩建学舍,增建福德祠、厢房。将盈馀的捐金用于置办院产,补充办学经费,置课桌椅,添设教具,方便师生教学和生活。

清末至民国初期,向文书院先后改为私塾、安厚中心国民学校、平南乡中心国民学校。后又改名安厚文祠小学、安厚小学、安厚中心小学、安厚向文小学。

向文书院历经风雨洗礼。现尚存文昌阁遗迹和数块残碑。文昌阁堂中依旧供奉文昌帝君。残碑分别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安厚文祠……碑记》、《安厚文祠……禁条》和蔡新序文残篇。

碧湖岩

《马埔乡两违办》微信公众号介绍:



碧湖岩,位于云霄县马舖乡枧河附近的九龙山麓。

九龙山陵自西北而来,弧形环抱山坳中明澈一湖,形似“九龙探湖”。左右有狮子峰、象尾峰,称“狮象镇水口”;明代天启三年癸亥(1623)默然禅师于此山坳兴建佛寺,取名“碧湖岩”。

佛寺坐西向东,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岩宇台基高砌,二进一殿,左右两厢。前后各呈三山形悬山顶抬粱式结构。岩寺历代屡有重修,近期修建后的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佛寺正中辟大门一个,门上阴刻行楷大字“碧湖岩”。门两侧悬挂门联:“碧山耸秀,四面春风开慧眼;湖水澄清,一轮皓月印慈心”。

门厅设观音殿,两侧置寝室,抬粱式木石结构。梭形石柱镌“和山结秀金铺地;碧水澄波月印湖”楹联一对,为笔力遒劲的行楷大字。大殿台基高出门厅3米,前依左右廊配筑廊亭。左廊设置折转梯,右廊设弧形旋梯,可供游客攀援上殿。大殿梁架、瓜柱、狮形驼墩皆古朴大方,主祀三宝佛。两侧耳室。大殿护栏前是5.8米*3.15米的长方形天井。大殿前梯台的左壁,镶嵌乾隆十二年(1747)《碧湖岩志》载述了明天启三年住持僧“默然禅师”募施首开道场的史实。乾隆三十年(1765)《碧湖岩缘田碑》,记载此后数代住持僧名次:明祟祯五年(1632)二世祖印空募建香灯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世祖彻虚置香田;乾隆九年(1744)六世祖振恩募缘重兴;乾隆十二年(1747)住持僧海义重修。殿前门厅观音龛后,也立《碧湖岩志》碑刻一方。碑高1.36米、宽0.48米、厚O.1米、底座高0.38米。上端对削抹角,双面刻字。正面勒“南无大方广佛华岩,大乘妙法莲花经”字样,上端饰明月云团浮雕,两侧刻缠枝花卉。碑阴面向天井,刊捌《碧湖岩志》。内容为明天启三年至清雍正四年众信士缘田、舍谷、捐银等情况,雍正四年(1726)八月立石。

岩地台基前竖立旧碑文3方,为乾隆八年(1743)由何子祥撰写的《重修碧湖岩记》;乾隆五十年(1785)庠生何玉振撰《重兴碧湖岩记》和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土何名儒撰《重修碧湖岩记》。

佛寺左边辟一山门。寺后依山坡筑挡土三层,表面以乱石干砌,环护后墙。寺围古柏苍松荫翳,环境清幽僻静。岩右山坡丛中,有一处“四木连枝”的自然景观,即有四种不同的树木穿缠在一起,同苍共荣。岩寺前清泉潺潺,小桥穿树,古藤盘崖。寺前旷埕围墙的山崖下,有涧泉自岩寺左右沱汇成洼,形成寺前元宝形月池,正合何子祥碑文中描述的“一湖水月初开镜,万里松风远听涛”之佳句。

岩寺左前方,建“甘露寺”一座,平面呈六角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亭柱嵌联“诚愿世人行善事,忠心无二报家国”。

碧湖岩,青山绿树环抱,屋顶精雕龙凤花卉瓷塑,是云霄县比较悠久的深山古刹。1985年元月15日,被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家庙

《云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介绍:

何氏家庙建筑面积273平方米,家庙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民国十年(1921)重修,现存建筑保留清代原貌。宗祠坐西北向东南,为两进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主堂进深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石作构件和梁架斗拱雕刻精美,大木构件满绘彩画,色彩鲜艳题材丰富,建筑本体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何氏家庙系云霄、平和何氏族人的总祖祠,也是全台何氏的祖籍地,明清时期族裔迁播台湾各地,至乾隆二十年已达397人,现台湾何氏人口位居第二十七大姓,分祠遍布台湾。何氏族人曾出现郑成功麾下的何地三杰,其中有献图导航、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立下首功的何斌;有舍身救主,后又顺应时势追随施琅将军平台的何义;有征台建功,重建基隆奠定台湾重要港口基础的何祐。

历史上两岸何氏宗亲来往密切频繁,乾隆年间扩建宗祠时,在台后裔捐金占了多数,民国十年(1921)再次重修祖地家庙,台湾宗亲纷纷捐资捐物,现宗祠前仍存有记载当时详情的石碑。乾隆十六年(1751),生于台湾并返回祖地就学的十二世孙何子祥中进士,后编成《何氏家谱》9卷10册,记载何氏家乘传播于两岸的详细情况,是珍贵的谱牒资料。

谷春庵

《云霄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介绍:

谷春庵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马铺圩394号,谷春庵又称“马铺义坛”,是清乾隆年二十年(1755)何地何氏先贤何子祥倡建。历代均有修葺,2007年6月,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保护单位,文物划定保护范围为原建筑物,前至大埕。

谷春庵坐西南朝东北,由前埕、前殿、天井、主殿、左侧护厝组成。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廊台明条石铺设,明间正中辟大门,大门两侧置抱鼓石,正中为天井,天井两侧设过水廊房连接上下殿。主殿进深三间,柱上架大梁叠斗、插柱承屋面。地面铺设六角红砖,屋面铺设本地传统筒板瓦屋面,屋脊正脊为燕尾脊。庙内尚存附属物众多,如:正立面用花岗岩雕刻的浮雕盘龙纹及硅脚石的须弥座一个,清代石香炉一个,何氏族人所立文武牌坊上部构件一个、乾隆庚寅(1770)年进士何子祥题《谷春庵》匾一个、及中华民国拾肆年三月《云霄县雷县长寿彭公德政碑》一通,碑高1.9米,宽0.78米,厚0.11米。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谷春庵木雕石刻装饰典雅,殿内配楹联多对。龛台主祀地藏王菩萨,配奉何地阙嗣者及族内有贻德者牌位。乡贤何子祥作《义坛记》并亲提庵名,具有多项研究价值,为闽台神缘民俗文化提供史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漳州市   平阳   云霄   乾隆   云霄县   乡贤   碑记   石鼓   天井   老翁   台湾   书院   足迹   平和   何子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