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唐朝,究竟有多开放呢?有些事现代人都接受不了

唐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骄傲的朝代,国富民强,文化繁荣。甚至连国外华人聚集的地区都被叫做“唐人街”,足以证明唐朝的发达和巨大影响。

唐朝的发达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同样体现在其思想文化上,唐朝从普通百姓上至皇亲贵族无一不以民风开放著称。

那么,唐朝究竟有多开放呢?甚至有些事连现代人都接受不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的世界一探究竟。

伦理开放

在封建社会时期,无比尊贵的皇帝向来是朝代的标杆,不同的皇帝造就不同的时代,可以从皇帝的行事中窥探出时代的底色。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期间朝廷之上“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武官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文官,民间也是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尽管宋太祖并没有明确奉行过重文轻武的国策,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

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国家风气,宋朝皇帝爱诗爱画的并不在少数。

那唐朝的皇帝又是什么样的风格呢?世人最为熟知的便是关于女帝武则天的爱恨情仇。

武则天原本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但她一直没有得到宠爱,后来在李世民病重后期,她去照顾李世民,与他的儿子李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因为未生子女,按照往常的惯例前往感业寺为尼。后来李治前往该寺祭奠李世民,他当时已经是新即位的唐高宗。

武则天与重逢的李治再生情愫,两人在寺庙里多次相会,武则天在寺庙里已然怀孕,不久后李治将武则天带回宫并封为昭仪。

即使是在今天,先侍奉父亲,再嫁于其儿子都是颇受争议的事情。

然而当时的武则天与李治就是这样顶住了天下的舆论,甚至武则天最后还成了李治的皇后,这也能看出武则天和李治此辈不是在意世俗传统观念的人。

然而武则天和李治并非是独例,唐朝皇室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后获得了实权,并且强占了亲弟弟李元吉的老婆,还让她为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李明。

唐玄宗李隆基同样是封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为贵妃,甚至他的亲儿子李瑁也就是杨玉环的丈夫当时仍在人世。

受世人瞩目的皇室如此,普通的百姓更是分分合合一个比一个玩的花。

由此种种可以看出,唐代并不在乎所谓的伦理道德和婚恋关系。

横向对比来看,后面的朝代,尤其是宋朝和清朝,就连关系破裂想要和离都是一件充满争议并且困难的事情。

婚姻如此,恋爱也是如此。唐朝的时候并没有三纲五常的限制,也不受三从四德的约束

比如李世民最疼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自幼就被人捧在手心里,后又被许配给了权臣房玄龄的第二个儿子,房遗爱。

之后,高阳公主又与一个僧人有了私情。

不过,不管是房遗爱,还是高阳公主,都没有放在心上,毕竟,这种事情太多了。在唐朝,婚姻仅仅是一种形式,在夫妻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贞操可言。

唐朝并不崇尚三从四德,女子可以休夫可以改嫁不必守寡。

大唐改嫁的公主很是常见,皇家风气如此,民间自然也会效仿。可以说男男女女都处于恋爱和婚姻达到了极度自由开放的程度,伦理道德不值一提。

民风开放

从不少唐朝的影视作品来看,其中女性的穿衣打扮都是相当大胆开放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盛唐时代追求“慢束罗裙半胸前”的飘逸服饰,也崇尚“女扮男装”的随性服饰。既可暴露也可厚重,穿衣风格多变。

唐代的女性地位极高,从中国历史上拥有的唯一一位女帝和众多女官就可以看出,上层的统治阶级中较少存在男女差别对待,只要有能力皆可为官。

贵族和宫廷的女性多为半裸胸的宽松罗裙,露出整片的脖颈,偶尔外加一件薄纱,凸显飘逸和轻薄。

唐朝的女性服装相比于其他朝代,更多地是展示自信和大气,追求华丽飘逸的服饰,这也是唐朝经济发达的具象之一。

胡服和男装同样受到唐朝女性的喜爱,是唐朝时期的潮流与时尚之一。

胡服一般被视为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的服装,一般都穿着长袍、短上衣,下面穿着裤子、皮靴,以利于狩猎、劳动。

唐人爱胡服也是唐朝民族融合

包括男装也是,女着男装在唐朝是十分常见的画面,很多女性会穿着便携的男装出门游玩、交友,三三两两结伴而行。

在服饰的搭配上,唐代女子服饰颜色鲜艳,风格多样,不局限于单纯的配色,就如同当时的唐朝一样,从不会局限于桎梏之间。

可以说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了全盛,可谓是历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不仅种类多而且都美的华丽而自信。

唐朝的的服饰,总体更严更显朝气和振奋,非浓艳之色不取,非华丽之摆不穿,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不肯屈居人下。

在黄金和白银的衬托下,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上面的纹路,都是飞禽走兽,鲜花盛开,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宛若大唐的盛世。

各类服装精彩纷呈从未有过衰落之势,许多服饰里都杂糅着其他民族的特色,如之前说的胡服就是少数民族打猎时常穿的服饰。

唐朝的妆容风格也有着多样化的特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朝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起男性与女性对美丽的追求。

唐代女子眉型丰富,达到了惊人的十几种之多,面妆也分为斜红面靥等多种类型。

唐代男子同样重视妆容礼仪,口脂、面脂也是常用并不奇怪,唐代时花朵作为美丽的象征,也有部分男子会簪花见人。

唐妆步骤齐全复杂,与服饰同样追求浓墨重彩之色,鲜丽透亮,华彩美丽。

唐朝的妆容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人皆有喜爱美的权力。融合民族特点,南北特色,美丽而又独特。

从唐代的服装与化妆,我们不难发现,那时的各民族正处在一个和谐共存、共存与融合的时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那个时候,唐朝与民族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文化交流开放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都认为中原汉族地位崇高,礼仪习俗好,而作为下层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混乱,我不分汉胡两族,都是平等的,所以胡人才会这么喜欢我。

这就是唐朝一开始所奠定下的民族风尚,开放融合,不会嘲笑与排斥异族文化,从根本上去追求文化大同。

在唐朝的日常生活中皆有很多外来元素的体现,除了上文提到的服饰妆容,还有雕像、文化、书籍等等。

唐朝本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所以本土文化的发展欣欣向荣,从来不缺有才之人和经典作品,是一片文化创作的沃土,因此唐朝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具有极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

这样的文化自信让唐朝社会非常乐意接受外来文化并引为己用,唐朝不仅和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许多国家都有着相当友好的交流。

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和路上丝绸之路并行,与国外使者和国外友人互动频繁,双方交流物品、文化等,甚至有许多的外国人都来到了中国进行游行。

在丝绸之路沿线就有着大量的外国人,如洛阳、长安、广州等地,在这些地方的市场也有许多外国商人沿街摆摊售卖当地的特色商品。

很多外国人达到中国之后,会在中国定居,安家生活,当时的长安就有着数千名的外国人,其乐融融非常和谐。

在这些外国使者中,其中交流文化最多的当属日本的遣唐使。

唐朝当时的文化影响力在整个东亚文化圈内是非常深远的,在经历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国家。

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派遣了许多的使者到中国,如阿倍仲麻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晁衡,他就是日本派来的遣唐使之一。

晁衡仰慕中国之风,所以几十年来一直留在中国,甚至通过科举考取了进士,与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都有着深厚的友谊。

晁衡留在中国学习了许多大国的制度和理论,也做到了身居高位的官职,但他仍然有着眷恋故乡的情感。

于是晁衡在晚年回了日本待了几年,不久后他又回了长安并最终在此长眠。他为日本带去了许多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在中日交流中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不仅日本有遣唐使,中国也曾派遣过使者前往日本传法,例如我们熟知的鉴真和尚。

日本大化革新后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同样也多次发出邀请中国使者去往日本教学。鉴真和尚就是收到了日本和尚荣壑和普照的邀请,多次东渡日本传法。

鉴真和随行的弟子将中国的建筑、雕像、绘画等技艺和知识传到日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带动了日本多方面多层次的进步。

唐代的文化互动丰富,多次与外国文化碰撞交流,又相互融合,促成了双赢的局面。

正所谓大国风气,就是如此,开放包容,和谐共处。

总结

唐朝的开放繁荣程度在封建社会时期是很少见的,其强大的经济基础是文化包容的前提。

唐代时期对内经济繁华,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对外商人穿行于整个亚洲大陆甚至是世界,带去众多中国商品,也将一路的见闻和产品带回中国。

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更加深入,这样更促进了唐朝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

这种丰富多样不仅是在各类物品的售卖上,更是在文化上,多个民族特色共存,民风大胆,思想极度开放,有些事甚至连现代人都难以接受。

到了唐代以后,封建思想逐渐加深,经济也变得封闭闭塞起来,在宋元之后盛行的三纲五常等思想已经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所以在后面的朝代中再也没有见到过唐朝时期的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唐朝   日本   唐代   中国   现代人   使者   时期   民族   真实   服饰   女性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