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保安团保卫庐山9个月,堪称奇迹,领头的竟是一名红军叛将

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11月18日,对于杨遇春部在庐山的坚守,《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援助庐山孤军》的社论。社论指出:

“我庐山孤军将士,固守山地,予敌以重大打击,我各界同胞,敬佩之余,尤表感奋。”

1939年4月4日,《新华日报》再次发表《庐山孤军英勇杀敌》的报道,对坚守庐山的孤军给予了高度赞扬。

确实,坚守庐山的仅有两个保安团不足3000人马,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战绩,确实令人赞叹。而庐山守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战绩,并非仅是阵地防御战之功,游击战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杨遇春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把八路军和新四军擅长的游击战术的运用得如此纯熟呢?

说来话长,这位杨遇春不是别人,而是当年的一名红军叛将。

武汉会战的赣北战场,薛岳有个作战原则:北守西攻。

所谓北守,指的是守住德安到星子之间的公路。只有北线守住了,才能保证瑞武路方向的作战以及围歼被包围在瑞武路与德星路之间万家岭地区的日军106师团。

按照第9战区的计划,薛岳和张发奎的两部已经在九江、庐山一带集结。

可由于九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部队根本无法做长期的坚守。

一旦九江陷落,九江东南方向的庐山就将成为掩护部队转进和阻击日军的堡垒。而德星路,将是日军的必经之路。

德星路有多长呢?38公里,而从星子上岸的日军101师团花费了多长时间打通了德星路呢?两个多月。

以至于在此役后,101师团得了一个绰号--“东京蜗牛”。

鉴于庐山地区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武汉会战开战不久,蒋氏就特意跟陈诚强调过庐山的防卫问题。

陈诚不敢怠慢,马上命令驻守在九江地区的江西省保安3团和11团,立即由九江赶赴庐山守备。

图片来自网络

可江西省省长熊式辉却犯了难。

当时,江西省保安部队的力量有点弱。

“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的总指挥是熊式辉侄子熊滨;11团的团长胡家位是熊式辉的外甥,都是一些裙带关系。第3团团长邓子超虽然是毕业于黄埔1期的老资格,但很显然能力不足。不然,在黄埔1期同学纷纷担任师长、军长的时候,他却仅当了一个团长,而且还是保安团这种准军事部队的团长。

好在这几个人虽然能力不足,但抗战的勇气还是有的。但勇气不能代表战斗力,如果勇气能够代表战斗力的话,那日军早就被赶下大海了。

因此,熊式辉认为,要给江西省保安部队配一个真能打仗的好手。

熊式辉的忧虑也正是薛岳的忧虑。

可薛岳的忧虑却要比熊式辉更深一层。

要想守住庐山,单靠阵地防御战是不够的,如果能有一个擅长游击战的人加入指挥,对坚守庐山更加有把握了。

可这样的人才上哪里去找呢?

新四军和八路军那里到有这样的人才,可又不能用。

说来也巧,时任19集团军游击副总指挥的杨遇春正好被调到顾祝同的第3战区指导游击战,在路过江西的时候被薛岳碰上了。

于是,杨遇春就被薛岳“扣下”了,改任“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庐山守军总指挥,负责指挥两个保安团守备庐山。

这位杨遇春可不简单,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期,曾经参加过“南昌起义”,并在井冈山打过游击。按照资历,妥妥的一个“老井冈”了。

1933年,杨遇春担任红12军35师师长。已经成长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重要将领。

由于当时苏区掀起“消灭地主”运动,杨遇春的家庭又是大地主,因此,父母叔伯均被逮捕清算,家产全被没收。

杨遇春深感自身难保,就产生了叛逃的想法。他暗中联系了蒋军第56师刘和鼎部,把红军即将进攻第56师的情报传了出去。

可由于刘和鼎部作战能力太差,虽然打了红军一个伏击,却仍被红军杀出了重围。

这下子,杨遇春更害怕了,他害怕自己勾结刘和鼎的阴谋暴露,就枪杀了政委高传遴后叛逃。

当时,大家还没有想到这件事会是杨遇春干的。可在苏区和白区的交界处,负责勘察这次事件的李克农发现了另外一具红军战士的尸体。

而且,这名红军战士体内的子弹和高传遴的相同。再结合杨遇春失踪,李克农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行凶者正是师长杨遇春!

杨遇春叛逃后,蒋氏也委以重任,授予其少将军衔并拿中将的工资。

抗战爆发后,由于杨遇春有过在井冈山打游击的经历,属于“游击专家”了,在蒋军内部得到重视,被提升为19集团军游击副总指挥。

武汉会战爆发后,杨遇春作为游击专家又被派到了第3战区指导游击战,可却被薛岳半道截住了。

就这样,在1938年的8月11日,杨遇春走马上任了。

1938年8月21日,日军101师团先头部队101联队向庐山东西牯岭发起进攻。沿途虽然没有遇到中国守军的大部队,可零星的袭击时刻都在发生。

直到8月29日,日军才运动到庐山脚下。

此时,杨遇春的两个保安团驻守在山上,驻守在山下的是粤军的第66军。

杨遇春 图片来自网络

战斗打响后,让日军感到惊奇的是,他们预期中的惨烈战斗并没发生,只是中国部队的冷枪、冷炮让他们防不胜防。庐山本就地势险峻,道路崎岖难行,101师团又都是来自东京地区的士兵,对山地作战很不适应,吃亏不小。

可防守的粤军66军却如鱼得水,他们利用一切地形地貌,像猴子一样的灵活出击,日军被打得苦不堪言。

直到日军使用了“特种烟”,101联队一部才得以来到了庐山南麓的秀峰。

要论庐山的风景之美,就没有超过秀峰的。当这批出东京,自觉文化程度要超过日军其他地区部队的士兵们在赞叹秀峰西南半山腰那条在李白诗中被赞美的开先瀑布时,中国部队的攻击开始了。

战斗的结果是,配属101联队的日军一个榴弹炮分队被全灭。

遭此打击的日军立即展开反扑,可只能听到四处的枪声,连中国的影子也没见到。

即使101联队联队长饭冢国五郎大佐恼怒如狂,可他也只能停止进攻。因为,多日的连续作战,101联队已经弹尽粮绝了。哪怕饭冢再不情愿,他也只能停止进攻,等待后方补给。

可让饭冢国五郎没想到的是,这一天,就是他的忌日。

1938年9月3日下午,101联队联队长饭冢国五郎被守军160师的一位老兵击毙。

这是101师团来到中国战场后,战死的第2位大佐联队长了。

其实,饭冢的死,一怪自身过于骄狂,二怪战场经验不丰富;三怪日本的一名记者小悞行男。

饭冢和那个时期的日本军官一样,都认为中国部队不堪一击,骄狂得狠。而且,这一批侵华日军从少将级别的旅团长开始到普通的军官,虽然都训练有素,但都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要论战场经验,远不如中国部队。

在抗战初期的华北战场,连东条英机和山下奉文这些所谓的日军名将都犯过带着步话机和一个速射装备小队就敢上战场一线的错误。这些行为看似无畏,其实是无知者无畏。

只不过当时中国部队的炮兵少,再加上对战场的侦察力度不够,才让他们逃过一劫,不然,这些罪恶累累的战犯早就被消灭了。

小悞行男是日本读卖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他先是在江北战场跟着第6师团混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来到了江南战场。

当时,小悞行男有两个选择,一是跟着第9师团,二是跟着101师团。可小悞行男认为,101师团的战斗力差,跟着它一定会有新闻可抓。于是,他就跟着101师团的101联队来到了前线。

小悞行男是很善于抓新闻的,他利用庐山战场的间隙期邀请饭冢国五郎拍一组艺术照,显示一下气概。

可他们都错了,这可是在中国部队的眼皮子底下啊,这不是找死吗?

果然,中国士兵也没让他们失望,在饭冢国五郎摆拍的时候给他来了个痛快的。于是,101联队迎来了第3位联队长。

新上任的联队长布施安昌大佐认为这件事情挺丢人的,为了鼓舞士气,他带着刚刚补充完毕的日军对庐山防线发起了多次冲锋,可均告失败。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炮火的作用是很大的,可在庐山却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这是因为,炮兵在进行平地攻击和对不超过300米的高地进攻的时候是一种打法,可对于高度超过300米的山地进行攻击时候是另一种打法。

庐山不仅地势险要,道路难行崎岖,让日军炮兵行动困难,而且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让炮兵发挥的余地不大。

日军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想了一个点子,那就是把高射炮拖到了庐山半山腰。

用高射炮打阵地战,连冈村宁次都认为,日军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胡闹。

可即使日军把高射炮都拖到了庐山半山腰,仍然没有攻上庐山。

反观庐山守军,不仅炮位布置隐蔽,而且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屡屡给日军造成致命的打击。连101联队的联队长布施安昌和101师团长伊东政喜都被炮火击伤。

就在101师团陷入苦战的时候,在万家岭方向,一场围歼106师团的战斗打响了。为了集中力量全歼敌军,薛岳下令,第66军调离庐山,去围歼106师团。

至此,守卫庐山的仅剩下杨遇春指挥的两个团的保安队了。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杨遇春在庐山保卫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在第66军华振中的160师在阻击日军的时候,庐山上的两个保安团也没闲着。杨遇春抽调了一个加强连,带着23挺机枪支援160师,保证了阵地不失。

1938年10月4日,66军抽调离开庐山,保安团成为了主角。日军101师团趁机向庐山的隘口街阵地发起猛攻。

隘口街位于德星路中段,既是通往庐山的要道,也是庐山守军撤往德安的后路。日军只要占据了隘口街,向南可以直取德安,向西可以直取马回岭,接应被围困中的106师团。

杨遇春很清楚隘口街的战略价值,因此率部死战不退。从10月4日战至10月9日,隘口街才失守。从此,庐山成为了一座孤岛,庐山守军成为了一支孤军。

而此时,日军即使想要救援106师团也来不及了。在10月10日,薛岳率部全歼了突入万家岭地区的106师团主力一万余人,获得了大胜。

此役,在庐山上孤军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的两个保安团功不可没。

隘口街虽然丢失了,但没有明确命令让杨遇春率部撤离庐山。庐山作为一个战略支撑点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这个期间,杨遇春当年在井冈山学到的游击战术得到了充分发挥。他派人潜入被日军占领的九江,利用保安团士兵都是本地人的有利条件,在九江城内建立了情报站和秘密电台,获取日军情报。

日军占领了隘口街后,大量的作战物资都要通过德星路运往前线,杨遇春在得到情报后就抽调部分兵力组成突击队,频繁下山偷袭日军,破坏交通。

虽然每一次袭击看似战果都不大,但却袭扰的日军后方不宁。

不胜其扰的日军恼羞成怒,集中了1个旅团的兵力于1939年4月15日开始围山,想要从根本上拔除这个心腹大患。

由于庐山当地春雨连绵,造成部分地区山体滑坡,形成了一条上山小路,日军终于攻上了庐山。

鉴于庐山地利已失,杨遇春向第9战区请示办法。

1939年4月16日晚11时,杨遇春接到第9战区长官部参谋长赵子立的电报,要其率部撤出庐山向岷山转进。

4月17日上午,邓子超率第3团突围成功。可胡家位的11团仍然被日军包围在牯岭。

就在大家认为11团凶多吉少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引发山洪,水深过膝。胡家位乘此良机,果断率部突围。

4月18日中午,两队人马在岷山会合。

从1938年8月到1939年4月,庐山保卫战打了约9个月的时间。

自1938年10月到1939年4月,杨遇春独自率领两个保安团坚守了约7个月,打出了国威、军威。

对于庐山保卫战的意义,赵子立曾经有过一番评价:

“没有庐山的坚守,就不可能有金官桥、东西牯岭、隘口街的长久防御,就不可能有106师团迂回到万家岭地区被歼灭这回事。”

杨遇春虽然在庐山保卫战中立下了战功,但在蒋军内部,他毕竟是有过污点的人,是不可以重用的人。

在黄埔3期的毕业生中,很多人都位列中将、司令等要职,可杨遇春却一直在保安部队中晃荡,始终得不到蒋氏的重用。终其一生挂着少将军衔、拿着中将的工资,仅此而已。

杨遇春也知道自己的根底,因此也从来不敢在蒋氏和军中同僚面前争功或表现出任何

不满。

抗战胜利后,杨遇春调防浙赣路,兼任浙赣护路司令。可这位号称游击专家的人却在四明山游击队手中吃了一个大亏,不仅部队被打散,连本人也被游击队俘虏。

可四明山游击队不识货,根本不知道俘虏的这个人就是当年的红军叛将,竟然把他释放了。

蒋氏败退后,杨遇春也跟随逃离,在80岁的时候去世。

如果没有庐山9个月的坚守,杨遇春在世人眼中只能是一个红军叛将的身份。

可由于他在庐山保卫战中的表现,总算是挽回了一些声名。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庐山   保安   隘口   江西省   师团   守军   联队   日军   红军   中国   部队   奇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