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CPU发展飞轮难转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全球正面临“缺芯”困境,中国更是面对着世界强国的技术壁垒,高端处理器发展并不容易。实际上,我国很早就将CPU作为了重点发展的领域,并予行业以大力支持,但为什么良性发展的飞轮却难以转动?

据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难度。

现代CPU里集成了几十亿个晶体管,蕴含着极致精细的工艺,因此芯片设计是一个集高精尖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但由于我国CPU设计行业起步较晚,要从零开始研究,与国际主流水平存在代差。并且很多工作属于重复造轮子,不仅技术难度高,而且费时费力。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申威、龙芯、兆芯、海光、鲲鹏、飞腾六大头部厂商,从指令集归属来看,其实这六个厂商的指令集都源于国外,想要把别人的技术摸清、吃透再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加快技术突围。

第二,生态难度。

不过,技术研发并不是最难的,更难的在于如何基于指令集构建起健全的生态。毕竟就算性能再强,没有配套的软件也发挥不出来,就如同一个没有家居的毛坯房,只是空有其表而已。

由于六大头部厂商引进的指令集不同,决定了他们生态起点高低各异,想要开发软件、完善生态也各有难度。因此哪怕解决了技术问题,我国CPU行业在生态方面依旧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困境,这些国内CPU厂商发展如何?

随着我国各大领域对安全可控的要求逐渐提升,CPU自主迭代已经成了众多厂商发展的关键词。基于此,大部分厂商已经在这方面开始发力,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比如龙芯、申威,分别基于MIPS、ALPHA架构研发出了自主的指令集。两者虽然技术吃透了,但是生态还相对较弱,商业化发展仍有进步空间,目前主要应用于军工等特种领域,几乎未做商业化发展。

兆芯,海光等x86厂商相对好得多,主要原因在于x86的交叉授权模式允许创新,为厂商留下了自主迭代的空间。其中,海光用三代产品自主迭代证明了其已完成对x86架构技术的消化吸收。另外,x86在PC和服务器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拥有健全的生态,因此兆芯、海光的市场前景相对广阔。

鲲鹏、飞腾等ARM厂商,则相对艰难一些。由于ARM后续不再向中国企业授权先进架构,国内厂商的ARM芯片只能止步于ARMv8版本,无法获取更新的v9,想要靠自主研发实现相关功能还会造成侵权,因此难以迭代。目前这些厂商正在生态与性能方面做文章,但未来迭代发展之路怎么走,终究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CPU行业的发展整体还是比较好的,但受技术壁垒与生态问题的影响,导致部分厂商良性发展的飞轮难以真正转起来。想要实现困境反转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做好积累、潜心创新,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都将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鲲鹏   飞轮   架构   困境   难度   自主   生态   厂商   原因   我国   国内   行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