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渠家大院、到底谁最值得一看?

百年晋商 院宇重楼

中国民居建筑,素有“北看山西,南看安徽”之说。安徽民居建筑以朴实清新的特点闻名,而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山西民居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几乎所有的晋商大院,都是这样经过漫长的时间,面积规模由小到大,建筑样式由简到繁,最后形成今天看到的格局。

晋商的创业者们已消失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但他们耗尽毕生心血修筑起来的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深宅大院,却在晋商兴衰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晋商兴盛的年代,大大小小的晋商遍布晋中各地,每个县都有一家或几家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晋商家族,比如榆次常家,太谷曹家,祁县渠家、乔家,平遥日升昌等等。当年的富商家族、财富代表,如今都化作了每个地方的历史符号,当年晋商为子孙后代建造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晋商大院,也升华成为当地最具独特性的文化标志。

一些建筑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以前的明代万历年间。而这漫长的历史中,沉淀的是一部部晋商的兴衰史。晋商大院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上,都书写着一代山西商人从发家到衰败的荣耀与辛酸往事。

梁思成先生讲过一句名言:“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如果您有幸来到山西晋中,这里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又或是祁县城里的渠家大院,还有王家大院,都有哪些区别呢?就让星说旅游慢慢为您解析。

(常家庄园)

儒商风范 常家庄园

山西榆次常氏是我国福建至欧洲万里茶路的开拓者,常家不仅精于经商,而且重视对子孙的培养,坚持办学达八十多年,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常家因此也有了“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车辋想来是个很有些历史的古村,看到一个“辋”字,不禁引起了许多联想。“世累为身累,闲忙不自由。殷勤辋川水,何事出山流。”这是唐代元稹的名诗《辋川》,王维也有《辋川集》一部传世。“辋”字,似乎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车辋村由4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弘治初年由太谷迁于此,到清康照、乾隆年间,第八代常威率其子常万记、常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获得巨额利润,从而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

(常家庄园)

常氏经过200余年的修筑,使原先的4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占地100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常氏在车辋村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有谚语说“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

另外常氏还有七处园林,园林内名花古木繁盛,高阁低亭点缀,曲廊斋坊环绕,水溪池潭粼粼,实现了主人追求“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游览、可养性、可咏怀”的“八可”的理想精神庄园。历经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庄园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经过政府的大力修复,4万平方米的宅第,8万平方米的园林已尽洗岁月的尘埃,再现出昔日的风采。虽只占原规模的1/4,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的风格。

(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规模之恢弘,建筑艺术之精美,文化内涵之深邃,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跨过宽阔的拱形石桥,穿过高大厚重的堡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长达650米的清代长街。

长街的南北宅院紧靠,无一条横向通道,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庄园的主要建筑和景观可精炼地概括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

(常家庄园)

从布局上看,常家庄园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开辟各式门楼,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其每个大院后面和侧面都辟有小花园,种植着许多树木和珍花异草,园中有回廊、雨道、草厅等,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雕刻精细如绣,栩栩如生,寓意深广。

每个花园都通往占地约8万平方米的静园。静园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私家园林,由各成一体的狮园、杏园、可园、桑园等自然相连,顺势天然而成的名花古木、低亭高阁、水溪池潭、小桥曲径镶嵌其间,此园融北方之大气与南国之灵秀于一体,营造出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

(王家大院)

民间故宫 王家大院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是清代山西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的造型。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

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山西灵石富家滩镇沟松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13)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也是明清时期山西具有“地主一商人一官僚”三位一体特征的封建统治阶层。因此,王家大院在各方面均表现出封建士大夫官僚之家的建筑风貌与气质——官气、文气多于商气。

到过灵石的人都知道,灵石县城是拥挤的,在一条谷地里随形而建,县城四周大山环绕。灵石自古被称为“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一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种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来自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王家大院)

山环水绕,立地为屏,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灵石地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堡寨,著名的王家大院,就是一种堡寨式的历史建筑。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都是全封闭堡寨式建筑。

王家大院的选址居高临下,负阴抱阳。一是占据灵石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

(王家大院)

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大院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从接近山脚处开始,由南向北逐次升高,因此你站在远处,视线越过王家大院高高的南墙,能清楚看到大院北端青砖楼房那错落起伏的硬山屋顶。

四四方方的大院,似城非城,似堡非堡,天际线处,大院的外墙齐齐整整,屋顶起伏有致,密密匝匝,相比别的大院,多了许多恢宏的气势。王家大院的独特,就独特在了它的气势。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实用而又美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乔家大院)

民俗瑰宝 乔家大院

随着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乔家大院被全国民所熟悉,成为晋商大院中最著名的一座。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它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掌。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曾有两次增修,于民国初年建或一座宏伟的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从外观上看,乔家大院形如城堡,周围是10米多高的全封闭水磨砖墙,气宇轩昂、宏伟巍峨,表达出晋商封闭、保守、求安的一面。

从布局上看,从恢弘的大门进去后,中间是一条笔直的巷道,巷道的尽头是祠堂;巷道的左右两侧各有3个大门,形成有6个院落;每个院落中又是两进或三进的小院,院子左右两侧还有侧院,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这样一个复杂的平面,组成了一个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观念。

从高处俯瞰,大院的整体布局为双喜字型,体现出乔家追求大吉大利的思想内涵。整个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早在十几年前,社会上就流行着“皇家看故宫,民宅数乔家”的谚语。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被称为北方民居的经典范例,之所以能这样说,缘于乔家大院的几个特点。

第一,是形制全。就规模来说,乔家大院不是最大的晋商宅院,但北方民居所有的元素在它身上一应俱全,有楼,有院,有花园,有堡寨,有祠堂,有书院。开门,它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华屋大宅;关门,它是一座能守能攻的小型城池。

第二,是建筑元素全,且时代风格明显。明清时代的建筑自有其区别于前后各朝代的风格,表现在具体建筑构件上,是斗拱的造型、数量、位置,几踩几升,额枋的构造等,都完整地遵从明清两代北方居民建筑的规则。

(乔家大院)

第三,是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构件的华丽、精美、巧夺天工,充分反映着明清时期北方工匠的技艺水准,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第四,乔家大院建成百余年来,一直保存完好,从没有大的破坏,几乎完完整整保持了最初的面貌,原汁原味,非常难得,非常珍贵。

(乔家大院)

以上四点是造就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典范的有形证据,看得见,摸得着,属于有形的文化遗产。同时,乔家大院也是一座无形的文化遗产,它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明清晋商的历史气息,每一块牌匾,每一对楹联,都融入了古老中华文化的哲学精髓。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在乔家大院,外行、内行都能看出各自的门道。初来乍到的游客,对晋中、对晋商不了解的话,可以跟随自己的脚步和双眼,一方面领略古典建筑的风姿和神韵,一方面也可以对晋商的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渠家大院)

晋商博览 渠家大院

清代,山西祁县商人有“执金融之牛耳”和“汇通天下”之美誉,而渠氏家族是祁县商人的代表。渠家大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祁县古城内的东大街上,如建于清乾隆年间,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四十余座院落,占地近三万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其发展过程、经营之道、经商爱国、投身民族工业和热心公益事业等作为,引人瞩目。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分八个大院,内含十九个小院,房屋二百四十余间。外观为城堡式,墙头有垛口式女墙。宽敞高大的阶进式拱形大门,门顶眺阁巍峨壮观。

(渠家大院)

整座大院布局错落有致:一院为汉白玉石雕栏杆,玲珑剔透,工艺精湛,鱼虫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正房檐前悬挂整块木料雕成的荷叶牌匾,为“若虚斋”,形式奇特,别具一格。右侧为五进院,庭院深深,长约百米,屏风过庭及石雕方形门、月亮门点缀其间,层次分明,有隐有现,活泼有趣。三院倒座为两层三间明楼,与五院正房明楼遥遥相对,整齐规范。

东房前檐为长二十米的镂空砖雕,气势不凡。穿过客厅院,就来到了五进式穿堂院。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实属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全长九十九米,取“九九回春”之意。整个院落先后要经过五道门,所以又被人们称为“五进院”。

(渠家大院)

罕见的“五进院”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五道门不建在一条中轴线上,而是每个门都向东偏了一点,古代建房讲究门不能对门,这样可防止财源外流;第二个特点是一个院比一个院高,在这里有步步登高、平步青云的意境;第三个特点是院子一处比一处宽,古人有“先窄后宽,富贵如山”的俗语。这三个极富趣味的建筑特色,显示出渠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渠家虽然以经商为主,但是儒家思想对其影响深刻,他们十分重视读书,重视儒家礼教的思想教育。儒家善于借物喻志,尤其善于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注入“仁”“义”“礼”等思想观念,以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自然物来比附、象征人的伦理情操。

(渠家大院)

在渠家大院二层绣楼的墙壁上,有象征君子品质的“梅”“兰”“竹”“菊”的砖雕,其布局是栏杆分段,一共有四个部分。四个砖雕柱上各雕“梅”“兰”“竹”“菊”的花纹,梅傲立严寒的品质,兰香味清新、不求闻达的品质,竹的高洁,菊的坚韧,都象征了君子品质。

渠家大院的砖雕无论是寓意深刻的匾额楹联,还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都在诉说着中国千年的文化,传达出晋商特有的民俗风情及主人美好的期望。大院砖雕虽经数百年的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表现出极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曹家大院)

富可敌国 曹家大院

曹氏家族是山西“金太谷”的首富,靠种豆、卖豆腐起家,成为关外有名的大商,在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曹氏家族聚集在山西太谷县北光村,其建筑以按“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为代表。曹家大院是幸存下来的“寿”字宅院,又称“三多堂”,意为多福、多寿、多子。

太谷曹家大院(三多堂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北洗村东北角,北临南同蒲铁路和108国道。三多堂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独立村北,与四周低矮的民房形成鲜明的对照。

宅院总占地面积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建筑古朴,风格深厚,气势凝重,装饰精美,是明清时期山西境内最具北方特色的深宅大院之一。三多堂既是曹氏家族进行经营决策、金融贸易、巡视监督大小商号的总部,也是曹家生活和娱乐的大本营,而院内的建筑沿袭了明代古朴、简洁、高耸、大雅的风格。

清道光、咸丰年间是曹家的极盛时期,曹家在北光村相继建起了一批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寓意多福、多寿、多男的为“三多堂”。

(曹家大院)

这座宅院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三多堂坐北朝南,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十七米高的楼房,内套十五个小院,现存房舍二百七十七间。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栉比,信步廊庑迂回,举目檐牙高喙,好一座庞大气派的豪门宅院!楼顶还建有三个亭式重楼,飞阁凌空,是曹家护院家丁巡逻之地,也是主人举杯邀月之所。

(曹家大院)

当清晨雾气霭霭之时,或黄昏暮色茫茫之际,站在远处观赏,三座顶楼和整个建筑一起,酷似三头庞大的“牛”“羊”“猪”形。这种追新逐奇的建造意识,给宅院平添了几分辉煌和神秘。

三多堂正面开有两个大门。太谷城乡昔日的富户修建楼宅大院,一般也开设两个大门,一个拱形,走人;一个矩形,走车、走轿。而三多堂两座正门都是拱形,并不分走人走车走轿。三十米长的廊檐斗拱,十二根大红漆木在支撑,把两座大门罩在其中。每逢喜庆的日子、一盏大红宫灯高悬其间,一派喜气洋洋。

结束语

如果您有幸来到山西晋商大院,像是一次追寻两三百年间晋商跌宕起伏的历史旅程,晋商的兴衰往事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朴华丽的屋瓦窗楣“低声诉说”,将那些动人的过往深情地讲给今天的人听。

山西商人恋乡思乡的情结极重,虽有时为生计所迫而客住他乡,但衣锦还乡的期盼一直萦绕在山西游子的心头。清朝时山西的一位举人在谈到家乡时曾痛心疾首地说:“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

山西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当年一代又一代山西人走西口,走出了一部移民史,也走出了一批历经磨炼而精明强干的晋商。在走西口历程中成为大商人的山西汉子们回到家乡后,为自己修造的房子大都是豪宅大院,被视作晋商财富的象征。而山西商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返乡修建大院,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积极调整产品供给与服务;完善产品设计思路和服务;适应新需求、把握新趋势、切换新赛道。

疫情即将过去,期望每一位“旅游人”,以自律和诚信为引导,助力旅游市场有序恢复;我们要置身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旅游行业大格局中,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在变革中开创新篇、行稳致远。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祁县   太谷   灵石   大院   砖雕   宅院   山西   民居   建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