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夏战争:西夏为何与宋过不去?这场战争又带来哪些影响?

引言:

北宋被金所灭,残存的皇家势力一路南迁,最终在断壁残垣之上建立了南宋。这段历史被称为靖康之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很多朋友认为,宋朝时期最大的少数民族敌人就是金。但实际上,来自北方的西夏,他们与宋朝的敌对,一直贯穿至北宋灭亡阶段,且影响深刻。

西夏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甚至在最开始建立时,他们只能依附于大辽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西夏占据着优势,逐渐发展壮大。

他们和北宋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北宋也屡战屡败。两国纠纷,对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争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北宋王朝的进步。西夏为何始终与大宋过不去?这场战争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西夏建国,战火不断

隋唐年间,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蠢蠢欲动,想要在中原地区分一杯羹。只是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两个朝代在军事上都非常强势,拥有压制北方少数民族的绝对实力。

即使野心勃勃,少数民族政权也不敢轻举妄动。面对强势的唐朝君王,他们也只能选择臣服。

一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蛰伏在北方的党项族,都不敢有什么高调的举动。

在党项族韬光养晦之时,大辽却逐渐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澶渊之盟是北宋王朝除了靖康之耻之外的又一大耻辱,这一起合约中的另一方当事国,正是大辽。

大辽兵强马壮,拥有骁勇善战的将士,也拥有相当完善且逐渐先进的军事体系。对抗重文轻武的宋朝,他们简直易如反掌。

这是一个相当强势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和北宋的对峙过程中,也为本国谋求了不少的利益。一旁的党项族看在眼里,自然希望与大辽结盟。

辽国如此强大,党项族却十分弱势,可以想象,两个国家的结盟绝不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西夏在建立之前,已经依附于辽国而存在。

公元1038年,元昊在辽国的扶持之下,宣布建立西夏,获得了名义上的国家主权地位。他们在北方遥遥与北宋政权对峙,并且想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此刻,北宋的当家皇帝正是宋仁宗。他的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因为他不能忍受那个一直被自己视为阶下臣的元昊,竟然敢公然建国,与自己平起平坐。

附属政权的名义,这是北宋最大的体面。而西夏建国,无异于亲手打破了这一体面,损害了北宋政权的权益。

宋仁宗当然不可能姑息,他收回了北宋对于党项族的所有赏赐,包括金银和封地。他也要求元昊立即取消建国一事,否则两国将大动干戈。

西夏自然不可能受北宋威胁,此时北宋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眼中宛如一只纸老虎,徒有威名,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力。

宋仁宗还发布了悬赏令,以高价悬赏元昊的人头。事已至此,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和缓的关系被彻底击碎。

北宋军队想要主动出击,通过军事力量压制西夏。还没能等他们动手,元昊那边就已经有了大动作。

1040年,西夏军队挥师南下,围攻金明寨。

北宋军队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在三川口附近设置了伏击战,打算等西夏军队降低戒备之时,将对方一网打尽。

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北宋军队会设置伏击,西夏军队同样也有类似的打算。三川口,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夏军队略胜一筹,抢在北宋之前占领三川口,并且布置了一系列战术。

北宋以为前方没有任何危险,带着军队长驱直入。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在西夏军队看来,无异于自投罗网。

这一场战争,以北宋军队的惨败而告终。这一次三川口的战役,也让骄傲自大的北宋皇帝认识到,西夏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相同的作战环境之中,他们已经没有了全面压制对方的军事优势。

接下来要想继续巩固主动权,那就必须保证战争的胜利。可是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好水川地区的战役,彻底损伤了宋军的元气。

当时,北宋军队的将领还是有着极大的警惕之心,不敢贸然带着士兵进入好水川。毕竟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北宋军队几乎没有退路。

西夏眼见着北宋不敢前进,于是在好水川烧了一把火。他们采用诈降的方式,引诱北宋军队。

他们假装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假装物资枯竭,希望能够主动低头,求得一条生路。

原本心怀警惕的北宋军队,在看到西夏士兵的惨状之后,突然间有些得意忘形。他们以为真的能够占据上风,所以毫无顾忌地向前横冲直撞,最终落入了西夏军队的圈套。

正所谓兵不厌诈,关于这一点,西夏军队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

随之而来的定川寨战役,北宋军队原本抱着必胜的决心,可还是再一次输给了西夏军队。

接连三次战争的惨败,让北宋彻底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而西夏那边,同样也有许多问题。

他们综合国力远不如北宋强盛,长时间地征战,让国内的资源几乎消耗殆尽,社会民众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如果不紧急处理国内的问题,只怕等不到被敌人收拾,他们的政权就会先从内部瓦解。

迫于无奈,西夏没有办法继续与北宋军队抗争。两个国家只能坐在谈判桌前,商量和谈有关的事项。

北宋皇帝最大的忌讳,就是西夏的领袖居然敢自称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独尊地位,北宋政府指出,只要西夏愿意取消帝制,他们可以在一定利益上作出妥协和让步。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西夏取消称帝的名义,而北宋则需要每年向西夏提供布匹、茶叶和粮食。两国边境线上的贸易通道,北宋也必须无偿向西夏开放。

送钱送物这件事,对北宋来说损失并不大。毕竟北宋非常有钱,这一点物资不可能对财政造成太大冲击。

但是无偿开放贸易通道这件事,却会让北宋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所以为了名义上的独尊地位,北宋朝廷可谓是毫无底线。

虽然两国达成了和谈,但双方毕竟有着根本利益上的差异。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两国还是时常爆发矛盾与冲突,只是没有再发起大规模的战争而已。

西夏一直伴随着北宋的发展,直到北宋政权被金所灭,两国之间的矛盾才算是完全终止。

在末期,北宋应付金人之时,还需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应付西夏。所以宋和夏两国之间的战争,最终还是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关系矛盾,曲折发展

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有着极其显著地矛盾性和对立性。一方面,两个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根本利益,所以存在着较强的对抗性。

但另一方面,不管是从政治上来说,还是从经济上来说,西夏都只能依附于北宋而存在。

先来说说对抗性,这一点从两个国家的三大战役中就能看出。

在对抗过程中,两国的主旨和诉求都非常明确。西夏统治者想要称帝,想要在北方建立一个与北宋完全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脱离对北宋的附属地位,赢得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和自主。

而北宋却想要维持自己的独尊地位,继续保持西夏对北宋的附属状态。为了这一点,北宋皇帝甘愿在许多事情上作出让步,比如经济利益。

经过三大战役,西夏已经充分认识到,若论两国的军事实力,自己完全可以胜过北宋。因此他们发动战役时越发肆无忌惮,毕竟在战场上越是凶悍,在接下来的谈判过程中,西夏的话语权也就越多。

至于北宋,他们既然认为在军事上无法战胜西夏,那就尽最大可能促进和谈。朝廷当中的主和派,也一度占据了辩论的上风。

至于北宋需要赔钱,需要开放贸易通道,这两点宋朝皇帝都并没有引起重视。他认为,只要能够维持自己天下独尊的地位,哪怕牺牲经济利益也无妨。

两国的对抗性,从战争和和谈当中完全体现出来。

至于依赖性,那就不得不提到西夏对于北宋的求援了。

北方的辽国和西夏同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在对抗北宋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立场。但是这两个国家之间也有矛盾,辽国曾经公然进攻西夏。

西夏自然知道自己不是辽国的对手,所以他们选择第一时间向北宋求助,以附属国的身份建立北宋和西夏的军事联盟关系。

北宋向辽国发话:“西夏是我的附属国,如果你们强行侵占,那就是公然与两个国家为敌。”

西夏对北宋政治上的依赖性,在这个事件上可见一斑。

至于经济,他们多次与北宋展开贸易合作,借助北宋提供的粮食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来发展本国经济。如果经济交往的链条断掉,西夏一定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依赖性无法消除,所以西夏不敢大规模发兵,消灭北宋。在北宋被金人消灭之后,西夏也就渐渐势微。

士大夫者,忧国忧民

宋夏两国的战争,对整个北宋的文人阶层有着极大的影响。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创立了一定的礼法,所以北宋皇帝决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天下局势的风云变幻,也直接牵动着士大夫的心肠。

西夏与宋朝的矛盾以及多次爆发的战争,都暴露出宋朝政治制度存在的明显弊端。这些问题导致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也让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忧国忧民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身处庙堂之中,还是身处江湖之远,士大夫都会以家国为己任,抱着较强的责任感参政议政。

外部的政治环境,对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面貌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对于北宋政权来说,位于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是极大地威胁和隐患。

若是真的下定决心要战胜这些民族,那皇帝就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在原则性问题上妥协和退让。北宋之所以连连战败,最大的根源在于整个政治集团自上而下都腐败透顶。


参考资料:

《宋史》

《宋夏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西夏   战争   这一点   士大夫   宋朝   北宋   少数民族   政权   军队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