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后,岳父杜聿明写信祝贺,信中只有两句话

"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杜聿明的后半生一直积极致力于祖国统一,为此东奔西走,表现出了极强的爱国热情,实在令人敬佩。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婿杨振宁,两个人曾经有一次简短的通信,短到只有两句话,到如今还常常被人提起。

1957年,杨振宁荣获物理学诺贝尔奖的消息在华人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是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好消息。华人总算有了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老父积极游说回国

杨振宁获奖的消息很快传遍神州大地,国人倍感振奋,一个华人能够得到这么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奖实在是十分罕见的。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正需要大量重要的科研人才,这么一个举足轻重的华人却在美国生活工作,实在未免有些可惜。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教授也深有同感,他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胸怀民族大义的爱国人士,儿子如此有出息,他身为父亲,心头的这份骄傲自然是难以形容,他更加希望儿子能够回国,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有许多在海外的华人在新中国的召唤下也纷纷回到祖国,他们都受到了新政府的热烈欢迎。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告诉父亲,并请父亲前去瑞士相聚,见见从未谋面的儿媳杜致礼和孙子,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杨武之心道这是一个劝说杨振宁的好机会,于是他去了瑞士。

见到杨振宁,他不住地告诉儿子新中国发展情况,呈现出来的新气象,用一腔热情,质朴的语言,激动描绘了新中国的美好前景。可惜,他的热情,他的心愿,他的爱国情怀,都是一厢情愿,显得苍白无力,并不能打动这个青年才俊。

他甚至言之凿凿地告诉父亲,美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好,自己只有在美国才能如鱼得水,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如果到了一无所有的中国,是无法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的,到时候科研水平停滞不前,更遑论报国了。

杨武之心底对儿子的言论十分失望,虽然他也是明白儿子说的不无道理,可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为美国的发展鞠躬尽瘁,总是令人不愉快的。杨武之三番五次劝说儿子都是无功而返,他并不泄气,想到了自己的亲家杜聿明。

他跟儿子一家相处的时候,发现身为将门之女的杜致礼相貌端庄,举止大方,在这个家里有着说一不二的的“威力”,杨振宁虽然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可是对妻子十分宠溺,两人琴瑟和谐,其乐融融。

如果能够首先说服杜致礼,那么杨振宁回国的希望就很大了。可是他是公公,出于礼仪,他想让杜致礼的父亲出面劝说,这样的效果可能比较好。

忧虑重重,岳父的信只有两句话

怀着这样的使命,他来到了杜聿明被关押的功德林,到这个时候,杜聿明才知道两个人是亲家。

原来,杜聿明之前一直忙于事业,东征西战,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子女,后来又战败被俘,长期关押,基本上与世隔绝。因此,他不知道自己的大女儿已经在国外结婚了,更不知道自己的女婿竟然就是声誉正隆的大科学家。

杨武之先是对杜聿明在狱中的生活表示了慰问和关心,鼓励他好好接受政府的改造,以期将来能够走出监狱,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杨武之言语真挚,饱含深情,让杜聿明颇为感动。

之后,杨武之话锋一转,就转到了杨振宁夫妇的身上,他极力赞扬杜致礼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媳妇,杨振宁埋头苦干,杜致礼无怨无悔,独自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没有杜致礼的全力支持,就不会有杨振宁的杰出成就。他委婉地告诉杜聿明,希望他出面做杜致礼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伉俪回国。

杜聿明听完后,心情很复杂,对杨武之的民族大义他很佩服,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你认为是对的,是正义就可以着手去做,尤其是杜聿明如今这个“阶下囚”的身份,连自己的生死尚且捏在别人的手中,又如何敢茫然插手女儿女婿的事情?更何况他的家族成员众多,绝大多数在台湾,也有在美国的。

此时的局势不容乐观。他作为国军的高级将领,一生为国民政府血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虽然兵败被关押,虽败犹荣,国军还是很好地对待他的家族成员。

如果他这时出面劝杨振宁回国,为大陆效力,在国军看来,无异于变节丧志,那么他在台湾和美国的家属的状况就令人担忧。他是一名将士,更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不能不为自己的家人考虑。于是,他婉言拒绝了亲家的请求,之后一直心情沉重,忧心忡忡。

当其他狱友得知他的女婿竟然就是那个华人科学家杨振宁,纷纷跑来向他道喜,但是他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处在这样的夹缝中国,他觉得自己好矛盾,好无力。他支持新中国的发展,可是又不忘自己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特殊身份,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此同时,杨武之也是垂头丧气,他怀着一腔热血,到处游说,结果一个人也没有没有被他说动,这种沮丧不言而喻。

总理得知后,就亲自出面接见了杜聿明,总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劝说杜聿明联系杨振宁,毕竟杨振宁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才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总理的话,杜聿明多多少少还是听见去了一些。

于是,他提笔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不过这封信出人意料的简短,只有短短的两句话:“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真是惜字如金啊,可见,在杜聿明的内心里,他还是没有放下诸多顾虑的。

杨振宁收到信后,礼貌地给杜聿明回了信,不过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回国。这件事情就此作罢。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的关系有所松动后,杨振宁才回到中国走走看看,也受到了主席、总理等人的亲切接待。

杜聿明作为一个被俘的国军将领由于各种顾虑不肯出言相劝女婿回国,这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在他的后半生,他一直致力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两岸统一、编写战争历史等,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正义和担当,无愧于一代爱国名将的称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诺贝尔奖   爱国   亲家   国军   岳父   美国   女婿   新中国   儿子   父亲   华人   杨振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