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考》:作家朱鸿遍考长安遗址史迹,探寻中国大地的原点














历史上的盛世,最是汉唐

中国大地的原点,自在长安

作家朱鸿,倾情叙述长安的遗址、史迹和形胜

穷尽文献,田野调查,考古实证,彼此互见。

山川河流,宫室陵阙,城池道路,道观寺庙。

风物民情中蕴含祖先信仰

黄土沉积中绵延东方文明


——编辑推荐



BIANJI TUIJIAN

《长安新考

作者:朱鸿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朱鸿,散文作家。30余部散文集行世,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思想求索类散文集《夹缝中的历史》、中国出版集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化表现类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灵倾诉类散文集《吾情若蓝》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安叙述作品《朱鸿长安文化书系》。

作品录用于中学语文教科书和高职语文教科书,见诸语文试卷,入选百余种散文版本。《西部心情》一书进入希望书库,是中国青少年素质发展论坛工作委员会推荐读物、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指定读本;《夹缝中的历史》教辅版一书进入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

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第二届老舍散文奖、首届陕西图书奖和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大型学术著作《中国散文通史》对其置有分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长安笔会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



通 序


文/朱鸿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中国人是怎么形成的?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如何?

我,一个中国人,此刻想表达的意思就并未完全表达出来,仿佛一瓶水,本当让其尽流,意思才更清楚,更明白,但我却由于某种唯我知道的原因守口不言。为什么如此?还不仅如此,也许我有一个幽隐的精神之泉,是生要带来,死要带去的,并会谨防外泄。这个精神之泉,难免要泛起一些微波细澜,包括戒备、不安、盲从、猥琐、圆滑、虚荣、伪善、冷漠、苟活、自保、祭神欺神或脚踩两只船,为什么呢?当然日光也照我,月光也照我,我也有自己的璀璨。

长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它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多年以来,我一直通过长安透视中国文化,以了解它的本质和特点。我以为长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是居于长安文化之中的,长安文化绝非简单的地域文化。

长安在雍,当然属于中华,不过中华与夷狄同在。雍西面夷狄,雍北也面夷狄,夷狄到雍来吃一吃,喝一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周人与羌人虽然分属两个部落,不过彼此通婚,遂能合作克商。周人弃雍而去,无非是夷狄入侵,不可在雍行礼作乐了。周人吩咐秦人对付夷狄,也是因为秦人与夷狄长期共处,在形体上、习惯上,跟夷狄近似。以夷狄治夷狄,似乎是从周人开始的。崤山以东诸国之人皆骂秦人如虎狼,是指其野蛮,见利便不顾一切,甚至不顾亲戚,而夷狄之俗则正是如此。

汉人与匈奴人相争,不过彼此也和亲,凡此四百年左右。刘姓当是汉人,然而刘姓也有匈奴人。公元1世纪,匈奴人拆帐而去,鲜卑人遂自大兴安岭南迁大泽,占据了匈奴人的草原。留下的匈奴人与徙来的鲜卑人便连缀游牧,凡此四百年左右。至公元5世纪,鲜卑人再南迁,以洛阳为国都,自上而下,努力向汉人学习,计有两代,其加速了民族融合。隋人和唐人便是从民族融合之腹孕育而出的。

中国文化在这样一个过程演变和发展,从而生成了它的本质和特点。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创造了中国人。

10世纪以前,长安为国都多矣!汉人在此即皇帝位,诏命天下,匈奴人、氐人、羌人和鲜卑人也曾经在此登基并班政。历史是宽容的,都给了他们以正统的地位。1703年,清圣祖玄烨巡狩陕西,遣官祭华岳,又遣官祭周文王和周武王,这当然有追求正统的意思。满族人发于长白山以北,康熙在北京即皇帝位,不过长安是圣地,到此拜一拜周才感到踏实吧!

唐太宗曾经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长安自有胸怀和气魄,胜者便可做主。

这个角度也能反映中国文化,并为分析中国人的产生、中国人是怎样的心理和性格提供线索。

在宗教信仰方面,长安一直都是开放的。汉长安置有种种巫祠,以满足臣民的通灵需要。唐长安有道教、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不仅是臣民,即使是西域诸国之人,也可以从事他们高兴的精神活动。中国汉传佛教的宗派共有八家,唐长安独有六家,其祖庭赫赫在焉。实际上,氐人、羌人和鲜卑人在佛教的信仰上似乎更热情、更积极。唐长安的六个祖庭,也是从四世纪以来,经十六国、北朝及隋的积累,臻于唐长安的。

…………

(点击此处查看完整内容)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长安   安新   中国   人民出版社   佛教   史迹   鲜卑   臣民   散文集   汉人   陕西   匈奴   中华   原点   遗址   散文   大地   作家   中国人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