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与家的往事

#爸爸的时光故事#

醒来,满眼泪水,梦见老爸了。

身边的女儿睡眼朦胧地看着我,“爸爸,你怎么哭了?”

“爸爸梦到爸爸了,爸爸永远没有爸爸了。”

老爸于2022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下午五时二十分走了,没能如弟弟所想,迎来2023。

觉得愧对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没能照顾好他。如果我没有被新冠感染,就能亲自照料他,也许他会活得质量更好一点,活得时间更长一些。

对爸爸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抱怨,譬如他为了让我早点工作,报大我的年龄考了中专,譬如对我上学时的不管不问,譬如对家人的专断和对外的懦弱,……但在他走后,我的心中还是觉得空落落的。

从家里找出老爸这本印有雷锋字样的红色皮面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曾陪伴我由小学到农校再到如今,其中小小的两页纸,是老爸自己记录他当兵和工作的经历:

1959年1月16日-1月21日新兵,由淮阴乘船到镇江(听老爸生前说,由于洪泽湖封冻,船行五天多才到镇江)。然后由镇江乘火车到福建漳州。路上生病(据他自己说是饼干吃多了,把肚子吃坏了),路上先留医南昌解放军94医院,后转到福建南平92医院。

1959年9月15日调福州107工程(闽侯甘蔗镇?)担任警卫。同年12月调任107工程土地工程股任施工员。

1962年107工程完工。同年8月调油库任焊工。

1964年3月转业到江西乐安县721矿(乐安公溪镇、临川上顿渡镇)(江西省105公司)。

1965年3月调江西修水县724矿(修水马坳镇)。

1966年5月调浙江衢州771矿(杜泽镇、大洲镇)。

1966年12月,开始参与成立771矿造反组织。

1972年10月调江苏淮阴地区粮食汽车二队。

(721矿、724矿、771矿都是铀矿)

这个本子上,还记录有老爸在部队的授衔情况:

1960年2月上等兵

1961年6月下士

1961年10月中士

1963年3月上士

在部队,由于老妈的家庭出身为地主成分,老爸没能入党,没能提干,可能这是让老爸抱憾终身的事情,也是导致他对我们这个家庭可有可无的态度吧。

父亲性格内向,跟儿女整年没几句话,跟战友和同事也没有来往,老家的亲戚关系全靠母亲维持。如今,他走了,也带走了他的一切。

2023.1.4-1.9


回江西过年,路过抚州。从父亲生前留下的两小页纸片中,找寻父亲在抚州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七二一矿。

从高德地图搜索七二一矿,目的地有七二一矿标识的只有七二一矿职工医院,在乐安县公溪镇。沿236国道导航至国营七二一矿职工医院,在公溪镇没找着七二一医院所在。

春节期间的公溪街道拥挤不堪,车停公溪镇政府院内,到镇政府办事大厅咨询七二一矿生活办公集中居住区情况。第一位是年轻的办事人员,她说不清楚七二一矿,转而让我咨询柜台内另一位年纪稍长的女士,她也是答非所问。

无奈,一个人在街上溜达,遇到一位老人,很热心,带我在镇上走了一圈,告诉我这边是古城,沿街的商业门面房后面都有七二一矿遗留下的老房子,随便找一个铺面的进口,就可以看到。古城只是七二一矿的一部分,莲塘村那边规模更大,可以去看看。

虽然我是体制内退休的,但我还是认为,外出时还是少跟体制内的人打交道,问东答西,问天答地,不是冷血不热心,而是那种惯性的吊儿郎当做派。

七二一矿,号称中国铀都,高峰时,矿区数万人,建有幼儿园、学校、医院、电影院、篮球场,还有专用铁路,为国家的核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溪镇上一栋栋没有窗门的楼房,一片片长满青苔倒塌的平屋,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七二一矿职工医院已经成了乐安县第二人民医院,两排平房当年也许是这个偏远地区很好的医院了。

莲塘村。比起古城,七二一矿在莲塘村遗留的建筑物规模更大,只要跟着宽阔的老水泥路往山里走,你总会遇到惊奇:也许是一扇锈迹斑斑锁着的大门,大门里面有一个院子,有几栋楼房,几棵大树;也许是一栋被杂草乱树包围着的孤零零的没有门窗的楼房;也许是一片低矮的平屋,屋顶上长满青苔或是杂草或是树木……

隐约可见的七二一矿莲塘小学门牌,歪歪扭扭的七二一农贸市场标牌,表明七二一曾经的存在。

一幢气派的青色楼房,可能是曾经的办公楼,办公楼前地面上的篮球划线依然清晰,感受这里曾经的朝气蓬勃。

走进一栋栋破败楼房的居住区,竟然还有人居住,一位老人跟我们打招呼,让我们到她家里坐坐,老人拿出点心给末儿吃。老人说,她就是附近村里人,后来嫁给了在矿里工作的外地人,丈夫去世后,虽然后来矿区员工搬离,她舍不得离开矿区,如今还居住在老房子里,电是村里接的,水是原来矿里接的长流自来水。

据说,七二一矿是分三批撤离的,有的撤往南昌,大多撤往抚州,也有去乐安县城的,留下来的极少。

七二一矿保留下来最多的是建筑,据说有数百栋之多。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比较完整,六七十年代的大多坍塌或成危房。有的建筑被当地百姓改造占用,有的成了无主建筑。

因为七二一矿的存在,这里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铀矿专线铁路——向乐线(南昌向塘-乐安江边村),让山区百姓第一次见到火车。

因为七二一矿的存在,国家把山西太原地质专科学校于1959年1月迁至抚州,并改名“抚州地质专科学校”。这是我国首所铀矿地质学校(就是现在的东华理工大学)。

因为七二一矿的存在,全国各地的专业非专业人员来到公溪镇(这些人当中有很多像我父亲这样的部队集体转业人员),使公溪镇成为全县乃至抚州的贸易集散地、人员流动中转站,当年车水马龙、商贸繁荣,公溪镇还因此被称为乐安“小香港”。

想象着1964年的公溪镇,26岁充满朝气的父亲,由福建来到721矿,当时工作在古城?在莲塘?还是在江边村?父亲现在已经不能回答了。父亲第二年去了九江修水的七二四矿,第三年去了衢州的七七一矿,我的弟弟妹妹在七七一矿出生,我在七七一矿长大,我小学二年级时跟着爸爸妈妈回到江苏原籍。

没能去看采矿区,也没能去江边村看铁路。

逝者如斯夫。该走的总会走,该留下的也会留下。记忆,美好,困苦,艰难,都是这个世界循环往复的一部分,还有在天上的父亲……

2023.1.16


虽然正月已过初十,节后回家的路上还是堵。

晚宿衢州,一个也能称作为“家”的地方。

早上,在郊外称为山庄的所住酒店吃完早餐,带着末儿去杜泽镇铜山源水库和杜泽老街,还有心心念念的771矿五工区。

老爸于1966年5月从江西修水724矿调到衢州的771矿。由此有了我们一家与衢州的关系。


衢州是弟弟妹妹出生的地方。弟弟在771矿的杜泽五工区出生,妹妹在771矿的大洲农场出生。

那一年,满身脓疮的我,是妈妈外出唯一的行囊,在老家没法生活的妈妈带着我,去衢州找到了爸爸。从此,老爸单调滋润的日子多了些热闹和担当。

“很多年前,爸爸在远方。妈妈带着我,在找爸爸的路上,两手空空。我是妈妈的行囊。”

《行囊》

怀念在衢州生活的日子。周末有露天电影,夏日有冰棒,家里总有吃不完的甘蔗,长方体的小蛋糕也会常常有,一日三餐更是不用烦恼。山水间都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嬉闹声。

童年,在771矿是满满的幸福。

有一天,在矿上农场小学读二年级的我,不用上学了,说是要跟着父亲,回老家了。当然,还有妈妈弟弟妹妹我们一家。

幸福戛然而止。从此,童年在穷困和无尽的痛苦中度过。当年的老家,贫穷超过了现在的想象,我的童年也从天堂掉入了地狱。


于是,曾经的一天,我立志不再想回到所谓的老家,离开老家是我唯一的愿望。可人总是走不脱命运的安排,当我即将毕业时,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去了我的学校,其目的不言而喻,最后还是回到了所谓老家,工作生活结婚生孩,直到退休,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

在铜山源水库。末儿玩得开心,犹如我六岁时的童年。


在杜泽老街。老街虽经过改造,但充满着生活气息,五金杂货铺、铁匠铺、小吃店、服装店、理发店、糕点坊等应有尽有,只是没有找到当年的照相馆,我那张推着小自行车和爸爸妈妈经典的合影就是在杜泽照相馆留下的。


在曾经的五工区办公区。工作后,我不止一次来过771矿,上几年也带着母亲来过。母亲在杜泽五工区的宿舍区还找到了我们家曾住过的房子,弟弟就是在这个房子里出生的。

如今,曾经的矿办公区全部成了杜泽镇初级中学,这也是我们孩时看露天电影的地方。隔着一条马路的宿舍区老房子,部分改造成了居家楼房,部分加了琉璃瓦顶,部分倒塌破烂不堪。

一位老人看我对着破败的老房子发呆,走过来问我,哪里来的?我答非所问,771矿的。他说,每年都会有很多全国各地的人过来走走看看。也许,众多的771矿的子弟跟我一样,有一个对771矿的牵挂和心心念念。

2023.2.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乐安   修水   抚州   老街   末儿   衢州   乐安县   老爸   工区   楼房   老家   往事   父亲   爸爸   妈妈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