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范孝女到政坛女强人,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最终被自己侄子赐死?

今天我要说的是太平公主,父亲唐高宗(李治),母亲武则天,作为李治和武则天最宠爱的小女儿,她参与朝政,权倾朝野,幼时险招和亲,经历两次婚姻,政变事败自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670年,太平公主6、7岁时,她的外祖母杨夫人(荣国夫人)去世,这位杨夫人出生高贵,四十多岁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为他生了三个女儿,其中之一就是太平公主的母亲武则天,她不仅给了武则天生命,更成了她政治生涯的最得力帮手,无论是武则天入宫还是当皇后,背后都有这位杨夫人的身影,她的死,武则天倍感神伤,她想为母亲敬孝道,为其祈冥福,但身为一国之母又不能出家,那怎么办呢?所以为了替荣国夫人祈福,武则天便让太平公主出家当了女道士。当时年幼的太平公主哪里懂得这些,只不过是顺从母命罢了。

《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太平公主,则天皇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荣国夫人死,后丐主为道士,以幸冥福。

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是将太平公主按照孝女的传统女性标准模板来教养的,她的第一个形象就是模范孝女。

她的名字“太平公主”其实是她的道号,并没有真正出家,还是呆在父母身边。一直到吐蕃使者的到来,才正式出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吐蕃来求娶太平公主的,当时的吐蕃是现在藏族的前身,和唐朝崛起的时间差不多,它与唐朝比邻,势力强大,为了维护关系,唐太宗时期曾经派文城公主和亲,**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国王)**干布,到了唐高宗时期,吐蕃的势力在唐朝的西南边境越来越强大,经常攻城掠地。当然,吐蕃势力强大了,但地理没有优势,土地非常瘠薄,人民非常贫穷,国力还是不如唐朝,很难打持久战,于是就请求与唐朝和亲,缔结友好关系,点名求取太平公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亲,在现在和平的年代,父母也不希望家里闺女远嫁,何况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帝王家。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远嫁,且还是那么贫瘠的地方,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的太平公主也吃不了那个苦,唐高宗又不好拒绝吐蕃。于是修建了一座道观,就叫太平观让她入住,唐高宗请道士为太平公主斋戒,让她做了太平观观主,这时才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经出家来避免和亲。吐蕃使者见太平公主已经做了道士,和亲之事也只好作罢。

《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仪凤中,吐蕃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

做了观主的太平公主,是怎么结的第一次婚姻呢?

原来是太平公主主动提出来的,在她做了多年观主,公主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少女了,可以出嫁了。可是,当时已经是唐高宗统治的后期了,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而武则天则忙则集聚势力时刻准备着夺权,两人分身乏术,没有心思管太平公主的事情。太平公主眼看着自己的大好青春悄悄溜走,心里不免有些着急,等来等去,也没有等到父母提还俗结婚的事。终于等得不耐烦了,知道幸福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什么要求还是得自己提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方法。

公元681年(永隆二年,开耀元年)的某一天,唐高宗在宫中设宴,宴请亲族,太平公主身穿紫袍,腰围玉带,头戴黑巾,手持弓箭,一副武官模样边歌边舞地走到父母的面前,引得李治和武则天哈哈大笑,说:“你这是要当武官不成?一个女孩子家,怎么穿起男装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平公主忙说:“女儿是女儿身,肯定当不了武官,但是我的驸马可以呀”

李治和武则天恍然大悟,明白的太平公主的意思,女儿已不是那个印象中的小孩儿了,已经长到可以出嫁的年龄了。过了这么多年,吐蕃也没有再来寻麻烦,于是便开始大张旗鼓的开始为太平公主挑选驸马了。

《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久之,主衣紫袍玉带,折上巾,具纷砺,歌舞帝前。

太平公主争取来了婚姻,但是还是做不了主。在古代,子女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家子嗣也不例外,她的婚姻还是含着政治因素,唐高宗选择了薛绍做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乃是高宗的亲姐姐城阳公主的小儿子,唐高宗的嫡亲外甥。他出身皇室,又是亲戚,也可谓门当户对。虽然含有政治因素,但不乏高宗的爱女之心。

在这一年的七月,太平公主的婚礼隆重热烈的举行了,婚礼定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衙举行,场面非常豪华,天下人瞩目羡慕。按照唐朝风俗,婚礼都在晚上举行,当时的街道上是没有路灯的,只能点火把。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可以想象是有多少人举着火把呀,据说,当时装满嫁妆的马车络绎不绝,一辆辆彩车的的首车已经到了县衙,尾车才刚刚从大明宫兴安门出来。公主的婚车豪华庞大,万年县衙的大门狭窄过不了公主的婚车,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还拆除了万年县衙的围墙。为了增加喜庆氛围,高宗还大赦囚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太平公主出嫁的同一天,她的哥哥李显(唐中宗)娶妻了,婚礼与太平公主的婚礼同时举行。那么她的嫂嫂是谁呢?她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韦皇后。日后她将和太平公主在权力上争得你死我活。但是,目前的他们不过是两个花季少女,都在享受着幸福的新婚生活,谁能预知以后的事呢?

婚后的太平公主与驸马薛绍过上了一段和睦恩爱,举案齐眉的婚姻生活,这时的她不恋权势,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结婚七年生了二男二女。这个时候的太平公主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的代表形象。和大多数古代的传统妇女一样,把一生的幸福生活都寄托在婚姻和家庭上。

那么是谁将她的幸福生活终结的呢?

这里就要着重说说她的母亲武则天了,武则天在高宗死后,称帝的倒计时开始了。在这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她先后废黜了李显(唐中宗,当时叫李哲),软禁了李旦(唐睿宗),镇压了徐敬业领导的扬州叛乱,又通过所谓的裴炎谋反案,肃清了军政系统的反对派。但是想要当皇帝,将李唐改为武周,要控制的不仅是皇帝,还有整个李姓皇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武则天为了登基,李唐宗室还是得清一清。随着武则天大刀阔斧的动作下,她的行为引起的宗室贵族和官僚的不满,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父子起兵造反,但是很快被镇压,武则天开始顺藤摸瓜,大肆株连,很多宗室牵连其中,一大批宗室皇族的成员被下令处死,而其中就有薛绍的两个哥哥(薛顗和薛绪)。本来薛氏兄弟就得罪过武则天,那时太平公主刚嫁到薛家,武则天发现薛绍的两位嫂嫂(成氏、萧氏)不是大家族出身,不配与太平公主当妯娌,想让薛氏兄弟休妻,所幸有人出来打圆场说,这姓萧的嫂子(薛顗的妻子)出身于江南贵族兰陵萧氏,也是大族,而且祖上也和皇室联姻过,是国家的老亲,还是算了吧。武则天这才作罢,薛绍的两个嫂嫂才逃过一劫。但是梁子已经结下了,两人被武则天处死。

薛绍没有加入哥哥们的谋反队伍当中,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时太平公主嫁给薛绍,是为了巩固李唐江山,现在武则天要改李唐为武周,需要加强武家的政治力量,为了达到目的,薛绍是必须死的。太平公主要承担新的政治使命,就要成为寡妇才行,于是薛绍被杖责一百,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

太平公主曾经有一个温暖如春的家庭,但这一切都被满眼欲望的武则天给毁了——“最是无情帝王家”

有道是善恶只在一瞬间,为了治愈曾经的伤痛,太平公主开始了她不一样的余生。

薛绍刚死不久,武则天就开始张罗太平公主再嫁的事,为了了巩固武家的地位,挑选的新驸马必须姓武,武则天挑选的第一候选人是武承嗣,他是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儿子,从辈份上来说,是武则天的大侄子,当时袭爵周国公,是武则天父亲的继承人。武承嗣为武则天改朝换代立下汗马功劳,是武周王朝的功臣,也是武则天的重点培养对象。把宝贝女儿嫁给最有政治前途的侄子,这是武则天打的如意算盘。

但是太平公主不愿意,太平公主心里肯定非常清楚,薛绍的死,母亲才是主谋。但是对于母亲,太平公主的感情非常复杂,可以说是爱恨交织,母亲生她养她,她不能完全去恨母亲,而且母亲是那么强势,她也不敢去恨母亲。因此,只能迁怒于武承嗣。在她心里,武承嗣成了替罪羊。就是他害死了薛郎,害死了我那几个孩子的父亲!一想到这儿,心里都不舒服,又怎么能再跟他夫唱妇随同床共枕呢?所以最后她就以武承嗣身体有病为借口,拒绝了这门婚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平公主选择了同样姓武的武攸暨做自己的第二任驸马,武则天同意了,因为一样姓武没有区别。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武攸暨已娶妻,而且妻子年轻健康,一时半会死不了。没事,武则天有办法,她给武攸暨的妻子奉上了三尺白绫,让其自尽。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就嫁给了死了妻子的武攸暨。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登基称帝,实现了她的女皇梦。

太平公主的再嫁是在母亲的强权压迫下结的,薛绍之死与再嫁武攸暨,对太平公主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丢掉了对生活的浪漫幻想,明白了作为身处政治核心的公主,她不可能真正脱离政治,去做一个普通的贤妻良母。明白了她的两次婚姻都包含了父母的利益在其中。薛绍的死让她明白,从此以后,母亲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感情在政治面前是相当脆弱的,如果没有政治权力,生命甚至都难以保障,感情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无论是母子亲情还是夫妻恩情,面对政治利益时,都是不堪一击的。这让太平公主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首先变化的就是性情:她荒淫无度、藐视礼法婚姻、积极参与政事、变得城府深厚、好男色及钱财。加上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进献给母亲武则天(即莲花六郎张昌宗)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则天执政期间,太平公主由于畏惧母亲,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这时还未出现君临天下的野心和志向,更多是在自我保护,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自我私欲。 铲除来俊臣势力便是太平公主为了自保而主办的。

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以图能消弭未来的政治斗争。同时,她也开始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权力。太平公主本人虽是武家儿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702年(长安二年)八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联名表奏,请封张昌宗为王,此次上表,意味着太平公主本人选择加入李家阵营。虽然被武则天拒绝,改封二张为国公。但这次表奏缓和了双方关系。

但不久后的公元703年(长安三年)九月,张昌宗诬告魏元忠(当朝宰相,同时也是李显的下属)与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引起武则天大怒,将魏高二人下狱。自此张氏兄弟与太平公主及李家的关系彻底破裂。

太平公主选择了与两个哥哥站在同一阵营,是当时的时代特点所致,也是太平公主自己的选择。她的选择对于时局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因为当时武则天已经日薄西山,政治博弈到了关键时候,各方的势力对比将会直接影响日后的政治走向。太平公主在武周一朝一直得宠,特别是在圣历之后,她参政程度日益加深,比起从房陵回到首都不久,立足未稳的李显,以及长期遭软禁,早被吓得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的李旦,她政治经验更加丰富,也更有权势。这对于增强李氏一方的实力,意义非凡。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等人筹划并联合太子李显兄妹发动政变,诛杀了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给太子李显。这场政变史称“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是太平公主第一次正式的政治表演。依靠大臣们的周密布置和李氏三兄妹的有力配合,神龙政变一举成功。张昌宗兄弟被顺利拿下,武则天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长久以来一直被压抑的李显,也如愿以偿地第二次荣登大宝,位列九五之尊。在整个政变中,太平公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那么,论功行赏,李显会怎样奖赏这个立下大功的妹妹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平公主由于参与诛杀二张兄弟有功,而受封“镇国太平公主”, 其兄李旦封“安国相王”,开府,封五千户。另外,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跟着沾光,由“安定王”受封为“定王”,从“安定”到“定”,别看只是一字之差,政治待遇可是大不相同。“安定”是郡名,“定”是国名,这意味着,他由郡王被提升为亲王了。而从魏晋分立亲王、郡王以来,亲王就只封给皇子或皇帝的兄弟,郡王虽然也非常高贵,但是立下大功的文臣武将可以封郡王,却不能封亲王。从封武攸替为亲王这一特例可以看出,唐中宗李显对于太平公主一家的高规格对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显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李显的尊重,李显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六月,还没当几年皇帝的李显被自己野心勃勃的妻子和一心想当皇太女的亲生女儿(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他这一死,对于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的李唐王朝来说,又是一场大地震。没有太子,谁来继承皇位?

为了自己的皇帝梦,韦皇后利用死了的皇帝唐中宗李显,以他的名义起草遗诏,此次是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最终这份遗诏还是没有顺利执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宗楚客与韦后党羽等人威逼利诱朝中大臣,直接让韦皇后摄政,李重茂登基当皇帝,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韦皇后大权独揽,磨刀霍霍,做起来女皇梦,她效仿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整个长安城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她的举动激起了李唐皇室的强烈反弹。

那么,李唐皇室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韦皇后的皇帝梦到底会不会成真呢?

唐隆元年,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姑侄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

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这场政变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宫廷政变动用的兵力比玄武门之变还要多,同时,它也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政变,因为太平公主高明的策划,李隆基得力的指挥,清除了韦氏的党羽和势力,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旦能再次登基为帝,太平公主是立了大功的,那么他给了太平公主什么好处呢?

1、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2、李旦给了太平公主参政的权利,经常同她商量朝中大事,让她入朝奏事,没去还派人去家中询问意见。

3、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

4、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都受封为王。

5、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

李旦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

唐中宗的儿子陆续死了之后,唐睿宗可以名正言顺了。但是一定会是一帆风顺吗?他是否还会遇到其他的问题呢?

当然会有其他问题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这两人都是把李旦扶上皇帝宝座的功臣,权利之大,从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当时李旦无论是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敢自己决定。每次宰相奏事,李旦总要先问两句话,第一句是:“尝与太平议否?”这事儿你跟太平公主讲过了吗?如果人家说已经讲过了,李旦再问第二句话:“与三郎议否?”你跟我三儿子李隆基商量过没有?如果宰相说都请示过了,他们两位都点头了,这时李旦才敢签字。但是,这样的局面维持久了,不仅皇帝李旦不自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不舒服。

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权力,都把对方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在这种情况下,姑侄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太平公主一开始没有把李隆基放在眼里,认为其年轻,但是不久之后发现李隆基英明神武,不是好控制的人选,为了皇帝梦,想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

太平公主开始挑事,到处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想要将李隆基拉下太子之位,在路上拦住当时的宰相,游说他们,让他们同意改立太子,当时为人耿直、不畏强权著称的宰相宋璟马上替李隆基说话了,说:“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劳,是宗庙社稷的主人,公主您怎么会说出换太子这样的话啊?”义正词严地反驳了太平公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平公主得知姚元之与宋璟的计谋之后勃然大怒,并以此责备李隆基。李隆基感到害怕,便向李旦奏称姚元之和宋璟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长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之间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两人严加惩处。甲申(初九),李旦将姚元之贬为申州刺史,将宋璟贬为楚州刺史。丙戌(十一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被任命为刺史的事也停止执行。

派人在李隆基的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监视李隆基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还有不妥的地方,就跑到李旦面前打小报告,李隆基心里感到十分不安,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小心翼翼,不惹麻烦。

太平公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派大臣造谣,说朝廷都倾心于太子,李旦秘密地召见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倾心归附太子,您应当对此多加留意。”他听到睿宗这么一说,马上反驳了,说:“陛下从哪里听到这种亡国之言呢!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为宗庙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希望陛下不要被谗言所迷惑。”李旦听过这话之后十分惊异地说:“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这件事了。”这话说得一针见血,一下子就把背后的主谋太平公主点出来了。经韦安石这么一分析,睿宗也不得不承认,此事八成就是太平公主搞的鬼。

太平公主还让术士放话说五天之内会有大兵入宫,睿宗又非常紧张,马上跟几个身边的大臣布置任务,让他们都警醒一点,早作防范,千万别让坏人钻了空子。这时候,李隆基的心腹张说又站出来反驳了。他说:说现在显然有坏人在挑拨离间,在这个时候您作为皇帝不仅不能防范太子,反而要给太子更大的权力,让他监国。这样一来,别人一看你们父子两个人关系这么和谐,也就再也不敢向您进谗言了。张说这番话也是分量十足,不仅揭露了太平公主的阴谋,而且劝说睿宗给太子更大的权力,简直是直接帮着李隆基要权力了。

李隆基当时处于守势,要想主动出击,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没关系,有人替他出手了。谁呢?

两位人望非常高的大臣,姚元之和宋璟主动找睿宗谈心去了。这位姚元之就是后来著名的开元贤相姚崇,在武则天时代就已经声名赫赫,也算是几朝元老。宋璟则是以耿直见长,号称“铁筷子”。两人一起劝谏睿宗说:“宋王陛下之元子,幽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圈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

这是针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景云元年(710年)二月,唐睿宗连下两道诏令。

第一,以宋王成器为同州刺史,幽王守礼为幽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隆范为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隆业为右卫率;太平公主蒲州安置。这个诏令只做了一点小小的修正,就是太平公主的安置地点变了,没有让她到东都洛阳,而是就近安排在蒲州。唐睿宗不忍心唯一的妹妹去东都洛阳那么远的地方,于是就把她留在身边比较近的地方蒲州,说,一旦我想她了,还可以召她进宫,或者哪怕我去看看她都行啊。这个理由无人能够反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人情味的解决方式。

第二,让太子李隆基监国,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和一般轻罪的惩罚都由李隆基全权决定。这其实是实行了张说的方案。张说说过,现在有人调唆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为了表明态度,应该给太子更大的权力,这样才能表现对太子的信任,也能堵住小人的嘴。现在唐睿宗李旦采纳了他的意见,让太子监国。到这一步,李隆基反击太平公主的主要目的都达到了,是以李隆基全面胜利而告终。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懂天文历法的人到睿宗李旦面前说:“臣仰观天象,发现大事不好啊,这两天天空里出现了一颗彗星。彗星出现可是除旧布新的象征啊,臣觉得奇怪,又看其他星星,发现帝星和象征太子的心前星最近都有变动。这样综合看来,恐怕太子要当天子了!”

他听完术士这番高论,一点都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呵呵一乐,干脆地说:“既然天象如此,那我就顺应天意,传位太子好了!”睿宗这么一表态,真是政坛地震,石破天惊。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啊。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们都极力谏阻,认为这样做不行。

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劝,睿宗都不肯松口了,他说:“中宗在位的时候,一群小人当道,当时天象也屡次发生变化。那时,我就劝中宗早点儿立定太子,赶快传位。可是中宗不但不听,还非常不高兴。我怕他猜忌,心神不宁,好几天没吃下饭,也不敢再建言了。我当年难道劝能劝别人禅位,轮到自己头上就做不到了吗?我绝不能重蹈哥哥的覆辙啊。”于是在八月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完睿宗这番高论,太平公主真是肠子都悔青了,心想我怎么那么多事呢?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太平公主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之中,苦心经营都付于流水。可以说,她遇到了从政以来的最大挫折。她和李隆基斗了这么久,一旦李隆基接班,肯定和她水火不容,她的权力不就要大大缩水了吗?那么,太平公主会甘心接受这种局面吗?她是否还有机会重振雄风呢?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李治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太平公主开始搞阴谋了,史书记载,太平公主想自己当皇帝。第一次是派宫女投毒,想毒死李隆基。第二个阴谋是直接搞一场政变,但最终没有实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平公主决定在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四日这天发难。

在太平公主政变的头一天,李隆基为了不让太平公主的势力继续发展下去,他发动了先天政变,也就是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三日清晨,李隆基突然宣布:根据可靠情报,太平公主即将在明天也就是七月四日发动改变,为了挫败她的阴谋,拯救国家,我们今天必须提前行动!

李隆基的政变计划针对性很强。首先解决了太平公主手下的文武大臣,又软禁了太上皇李旦,一下子就控制住了局势,而她逃到一座寺庙里去了。在寺庙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天之后太平公主还是自动下山,回到了家里。李隆基派人送上三尺白绫。太平公主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享年不到五十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太平公主自尽,她的儿子和几十个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只有一个儿子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

太平公主的势力基本就被瓦解了,手下的得力干将都被李隆基一网打尽,自此她声威赫赫的镇国太平公主的一生彻底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吐蕃   太平   孝女   政坛   宰相   侄子   女强人   模范   太子   皇帝   母亲   公主   政治   图片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