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高原」气象灾害风险“摸家底”为防灾减灾“加把力”

央广网西宁5月1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为了找出各类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影响,摸清灾害风险底数,让灾害可‘预估’,为灾害及时预警和防范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青海省气候中心主任刘彩红说。

青海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相关资料(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气象防灾减灾的基础,普查成果的有效应用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根据通知,普查标准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2020年为前期准备与试点阶段,2021年至2022年为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要完成全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

气象灾害监测(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记者从青海省气象局获悉,根据国务院普查办要求,青海省气象局结合省情特点,主要完成了暴雨、干旱、雪灾、低温、大风、冰雹、雷电、沙尘暴8种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承灾体包括人口、GDP和农作物,同时在国普办任务基础上新增了青稞、油菜、载畜量等青海省特色承灾体。目前,普查工作已形成调查数据20余万条、评估区划类数据3000余条、图件类成果5400余张。

气象监测工作会议(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据刘彩红介绍,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开展,对提高青海省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摸清各类灾害性天气可能致灾的风险点、风险区域和致灾的阈值。在此基础上,推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的发展,未来不仅可以预判明天天气,还可以预判天气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以及致灾的风险,从而进行重点防范,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此外,通过普查形成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更有利于推进韧性城市、韧性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这次普查工作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基本理清了青海省气象灾害本底特征和影响特点。下一步,青海省气象局将高质量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并持续推进成果应用,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强化普查成果在青海省规划编制、观测站网选址、人影作业、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中进行应用,全面提升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刘彩红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灾害   气象局   青海省   气象   灾害性   风险   家底   自然灾害   区划   韧性   高原   成果   天气   记者   能力   数据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