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视频-“90”后挑大梁,五华提线木偶玩出新花样

视频加载中...

(时长共46秒)

五华提线木偶:智取大名府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方寸舞台上,木偶师在幕后十指悬丝、上下翻飞,形象逼真的木偶在台前手舞足蹈、活灵活现。

方寸舞台上,木偶师在幕后十指悬丝、上下翻飞。

“五华提线木偶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在五华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是广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提线木偶戏之一。”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所长李浩说,该剧种于200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稀有剧种,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介绍,五华县木偶剧团成立于1951年,并于2012年转制为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让木偶戏的传承创新得到了有力保障。

表演中创新增加了“配手”,弥补单人表演的局限性,使得表演更生动、更到位。

走进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年轻演员在师傅带领下练习提线木偶技艺,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角色通过木偶师手中的十几根丝线,在戏台上舞刀弄枪、写字倒水,仿佛活了过来。

这一幕“传帮带”场景,在传习所上演了70多年,从未间断。

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十根错综交织的丝线连接着木偶各个关节,木偶师熟练掌握理线技巧以及各个行当、各种动作的“线规”,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意象和感觉,丝毫不差地传达给木偶,为小小的偶人赋予生命的温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木偶师掌握理线技巧以及各种“线规”,为小小的偶人赋予生命的温度。

心中藏经纬,指上运乾坤。每一个手上功夫娴熟的木偶师,背后是“台下十年功”,离不开无数日夜的默默演练。

一说到提线木偶,人们第一印象是年长手艺人的行当,其实不然。1994年出生的周鹏润,是行业里的晚辈。但他在2020年便成为五华提线木偶县级传承人,是最年轻的五华提线木偶传承人。

数十根错综交织的丝线连接着木偶各个关节。

“我15岁陪着哥哥来传习所报名,没想到自己也被选上了。”周鹏润提到这个行当双眼发光,2009年通过招考进入传习所至今已有14年。

“目前是‘90后’挑大梁,我们让青年演员担纲主创,以戏带功培育戏剧青年,同时培育创作型人才。”李浩说,新复排的《智取大名府》由周鹏润担任执行导演,对培育创作型人才来说踏出了重要一步。

为了让新学员尽快掌握技艺,每年都会不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到五华上课指导。《智取大名府》特邀福建泉州木偶戏表演艺术家傅端凤前来五华,进行手把手指导,演员们受益匪浅。

五华提线木偶传统大戏《智取大名府》剧照。

4月28日,由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复排的国家级非遗五华提线木偶传统大戏《智取大名府》,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牡丹剧场圆满完成三天展演,全场座无虚席,观众直呼“太精彩!”

据悉,自4月26日首演以来,凭借演员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木偶扮相和精彩的剧情,该剧受到了热烈欢迎,“没想到这么火爆,梅州近300人到场观看,还得临时加座,很感谢大家喜欢五华提线木偶。”李浩说,这是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40年来首次编排的高标准大戏。

《智取大名府》采用“地台”表演,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局限,首次增加了杖头木偶的表演。

该剧首次采用“地台”表演,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局限,表演区域从一个增至四个,背景从静止画面转变为立体布景。同时根据所演故事的剧情需要,首次增加了杖头木偶的表演,更显现出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表演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表演中创新增加了“配手”,即在木偶表演过程中,配合主操手操纵同一尊木偶进行肢体表演的形式,能弥补单人表演的局限性,使得表演更生动、更到位。

鲜明生动的木偶在头像、造型、服饰等方面独具一格,一出场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是五华提线木偶人一直坚守的信念。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通过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复排,使新一代传承人全面继承老艺人对五华提线木偶的虔诚情怀和追求精神。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汪思婷 何森垚

【通讯员】曾晓彬

【作者】 汪思婷;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提线木偶   线规   偶人   木偶戏   剧种   错综   挑大梁   南方日报   行当   丝线   大戏   木偶   技艺   大名   演员   传统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