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半生红尘,半生佛门,几辈子的人生

编辑|先读帅

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民国七年的一天,天津河东粮店前,卖报童扯着嗓子喊:“卖报!卖报!桐达李家三公子当和尚去啦!”

不消片刻,《大公报》便被一抢而空。随后,这则新闻,一石惊起千层浪,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头百姓,议论纷纷。

一个人出家为僧,为何能引起轩然大波?

只因此人并非凡俗。

桐达李家三公子,正是大名鼎鼎的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的一曲《送别》唱到今天,不断激起人们的往日情怀;

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一代宗师,在文学、音乐、书画、戏剧等多个领域开创中国的先河;

他被林语堂评价为“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出家前,李叔同是富贵乡里的风流公子,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是万人景从的教育先驱;

出家后,他舍弃荣华,六艺俱废,苦行持戒,成为一代高僧。

半生红尘,半生佛门,李叔同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人生。

承两世悲欢,历一生修行

1880年10月23日,天津卫,李叔同诞生了。

其父李筱楼,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做到吏部主事,后子承父业,经营盐业,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68岁,母亲王氏,是三房姨太,当时只有19岁。这对老夫少妻,生出了一位麒麟才子。

那一天,喜鹊衔来松枝,天空降下祥瑞。李家迎来三公子,是一位不世之才。

5岁时,父亲去世了。那一天,晚清重臣李鸿章登门祭拜,亲自为丧仪“点主”。当时,李鸿章就如此评判李叔同:“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

然而,失去庇佑的王氏母子,在家族繁华映照下,生活却是格外寂寥。

李叔同天姿极为聪颖,从小即随长他12的二哥李文熙读书,兄长对他要求很严。十余岁时,李叔同书法填词就极具功力,以“文童”入进天津县学,写下各种华章。

在15岁时,这位绝代风华少年,竟然就写出了这样看破红尘的句子: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18岁时奉命成婚,李叔同娶下茶商之女俞氏,酿造人间一段残忍又悲情的旧式婚姻。

次年,遇上戊戌政变,李叔同高呼“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激愤义气,支持维新。

李家担心他招祸牵连,让他搬出。1898年10月,李叔同携家眷迁居上海。

在上海,李叔同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于城南草堂,聚文人雅士,赋诗人生。

22岁时,李叔同入南洋公学,从师于蔡元培,日渐厚学。

1905年4月,李叔同母亲母氏离世,这是他平生最为伤心之事。

当他把母亲遗体从沪上运回天津李家,却被告知“依旧规,外丧不进门”。

面对陈规礼教,李叔同极度痛恨,孤愤之下,为母亲举行了一场西式葬礼。

不许披麻戴孝,不行跪拜之礼。

只要一架钢琴,只读一篇悼词;

所请者四百余人,皆着黑色衣服,以行鞠躬之礼,来送别年轻的慈母。此事,轰动津门,刊入报纸。

也就在那一年,李叔同只身前往日本留学,把俞氏和两个孩子留在天津李家。

从此,天才少年,浪子情怀;遗世独立,孤愤行走。

李叔同,打开了他“承两世悲欢,历一生修行”的人生。

专注于教书 开启民智

日本留学归来后,李叔同应好友邀请,入职浙一师,当起了美术、音乐老师。

有一次,李叔同带学生西湖写生,他沉浸在授业解惑中,要不是忽然造访的警察,李叔同还没有意识到,他早被政府盯上了——怀疑他在私自测绘地图。

李叔同的专注还不止于此,他上一小时课,备课的时间要花去一整天。为了最有效地利用起每堂课的五十分钟,他总是提前写好板书。

对学校,李叔同似乎有操不完的心。

为校友会的杂志《向阳》写发刊词;

别出心裁地举办漫画会;串场国学课堂“砸场子”,劝告学生们不要钻故纸堆,最好去看《鲁宾逊漂流记》;

作为美术老师,积极地写《欧洲文学史》;更是在1914年秋天,大胆用“裸模”写生……

电视剧《一轮明月》剧照,濮存昕饰演李叔同

对学生,似乎也有操不完的心。

有个叫刘质平的学生,在音乐方面颇有天赋,但家境寒微,李叔同不仅给他生活费,还想尽办法送他去了日本;

有个叫李鸿梁的学生,课堂上对李叔同不敬,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李叔同下课后将他约到自己的房间,温和劝勉,所言不多,点到为止;

有个叫丰子恺的学生,与教导主任发生了矛盾,险些被开除。关键时刻,又是李叔同挺身而出。

这种事情不胜枚举,李叔同对学生一片真情,学生回报以“学有所成”。

漫画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国学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大记者曹聚仁……

他们像李叔同折射出的光芒,照亮了黯淡无光的晚清艺术界。他们齐心用艺术开启民智,打开了贫苦百姓看世界的眼睛。

如果说,专注于读书,是对己用力,那么专注于教学,就是对人用情。

师生间的深厚情谊,时常感动着李叔同,他把忧愁隐于西湖山水,为内心寻得了一方净土。

庄子有言:“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正是在这份静谧中,李叔同得以有了窥伺内心更深的机缘。

专注于修行 返璞归真

1918年,38岁的李叔同,身披海青,脚穿芒鞋,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

李叔同的一切,瞬间在世间消散。

对于他出家的原因,世人也是各执一词。

有人说,他是为了洗涤心灵,才选择了遁入空门;

也有人说,他是对过往的风流人生心怀忏悔,想开启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无论他人如何猜测,弘一大师始终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

在他心中,真正的“佛”是“仁爱”、“爱人”,再无其他。

如果没有了仁爱之心,再清心寡欲、再四大皆空,又有何意义呢?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弘一法师不顾个人安危,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

他还亲手写了一条横幅: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得知了弘一法师的名望和影响后,日本人曾几次利用他的日籍妻子,试图将他争取过来,甚至还用鉴真东渡日本的例子来感化他。

但是弘一法师不为所动,甚至言辞犀利地说道:

“现在去日本的海水,已经被你们染红了!”

作为佛学界公认的奇才,弘一法师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也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终年64岁,遗书:悲欣交集。

寥寥四字,似乎却又道尽了他的一生际遇。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

徘徊半生,僧俗两世,做到极致,便是圆满。

作为李叔同,他善书画,笔走龙蛇,每一辐作品都沉稳静穆,恬淡脱尘。

作为弘一法师,他重研习,静心钻研戒律,力求循理行事。

人活一生,既然仅此一次,便应努力活得充实。

珠光宝翠,永远不能成为最终的目标,灵魂丰盈,才是本质的力量。

有意义的一生,要在每一次历练中修炼自己,在每一段岁月中打磨灵魂。

这是弘一法师的传奇人生,也是我们这一生最美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鲁宾逊   半生   富贵   民智   人生   西湖   晚清   佛门   仁爱   天津   日本   法师   公子   红尘   母亲   学生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