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该被弃用的“盐城籍”汉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盐城的众多地名中

有10个左右传承海盐基因的文字

灶、团、场、垛、荡、仓、总、锅……

都是千百年海盐文化的珍贵印记

也是中国地名文化的重要组分

然而,

有一个地名汉字

却因电脑和手机输入不便

竟被有意无意地弃用了

这个字就是

“䥕”(、鐅piě)



1

“”

是明朝后期和清代灶民煮盐的

主要生产工具之一。

形同铁锅,略比锅浅,

直径三尺左右,深达3~4 寸。

因煎盐省草省时,操作方便,

两淮地区普遍使用。


以“”命名的乡镇,

东台曾有曹,

大丰曾有潘。

盐城先后有6个村、13 个自然村组,

也是以“ ”为地名。



2

地方志上也是这样解释的。

最为市民熟知的,无疑是曹。

曹原是海滩草地。

明朝崇祯年间,

苏州阊门有一户曹姓最先来此烧盐,

故名曹家,简称曹。


曹是革命根据地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

一度是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3

可是,

这个古老的“䥕”字,

竟然因为电脑和手机输入困难,

在许多文稿、招牌、媒体上

“无法显示”,

被只有一画的“丿”所替代!



4


5


6


7


8


9


10


11

两个以“”为名的乡镇

先后被撤并。

“八字”有一“丿”?

连邮戳也改了名字!

莫非,

真是笔者孤陋寡闻?


只是,

这个只有一画的“ 丿”,

一个毫无意义的“ 丿”,

生生割断了家乡的历史,

剥离了家乡的特色文化!


以“䥕”为名,

是盐城独特的文化基因,

是值得代代珍视的地名遗产。

随意迁就、习非成是,

既显文化粗鄙,

也与法规相悖。


《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

第七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

  (三)符合地名规划;
  (四)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等地方特色;
  (五)尊重当地居民意愿,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六)维护地名稳定性。



由此可见,带“”地名的更改、换字,既不符合地名规划,也有损盐城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地方特色;既未尊重市民纯朴的乡情,也伤害了游子深刻的乡愁,同样有碍地名的稳定性。

“ 一丿带过”,无情无感,貌似方便书写、方便打字,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比“”复杂难打的字多了去了。民间一般书书或许无伤大雅,但官方文稿、材料、书刊、官网,以及公共场所的店招、标志,却必须以敬畏之心严肃对待。


建议官方请行家出手,集齐(开发)几种“”字的电脑、手机输入法,广泛公布于众,方便社会各界人士采纳应用。举手之劳,善莫大焉。


诸君以为然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盐城   崇祯   习非成是   大丰   东台   明朝   汉字   地方特色   海盐   文稿   地名   稳定性   文化   历史   电脑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