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聚焦千年古都洛阳丨寻找洛阳遗址文物“活起来”的密码

本报记者 田宜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 王雪娜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洛阳实力出圈。三大博物馆约满、龙门石窟限流、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人气爆棚……不少网友感慨:“难道全国的游客一半在鲁C(注:淄博车牌代码)烧烤,另一半在豫C(注:洛阳车牌代码)穿越?”

洛阳的遗址和博物馆为啥“火”了?

保护利用3.0版,留住老洛阳的“底片”

4月30日上午,来自漯河的王先生和李女士身着汉服,携手在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游玩。“来洛阳旅游,发现这里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王先生对记者表示。

王先生和李女士的脚下是隋唐洛阳城里坊区遗址,现在这里已建成近30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在洛阳,像这样建在遗址上的公园还有很多。

“我们正在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3.0版的‘洛阳模式’。”洛阳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遗址保护利用1.0版,被动式保护,把遗址“保护起来”;大遗址保护利用2.0版,主动式保护,推进建筑复原、生态修复,让遗址“美起来”;大遗址保护利用3.0版,创新式保护,使遗址“活起来”。

在对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中,洛阳对遗址内部和周边的道路、建筑,严格控制体量、风格,使之与文物风貌相融合,最大程度地保存城市传统肌理,留住老洛阳的“底片”。在重大公共设施的建设、道路桥梁的命名等方面,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比如定鼎门大街、厚载门街等。通过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创新融合,实现了古韵新风交相辉映、山水林城和谐共融。

“让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和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该工作人员表示,洛阳在文物保护中通过美景怡人、文化育人、产业养人,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创新保护形态,让群众享受保护成果

在洛阳游玩期间,王先生和李女士不仅身着汉服游园,还参加了“古墓探秘”活动。

打着手电探墓,用“时空回溯仪器”回看千年,与“墓主人”对话……今年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以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主场的“古墓探秘”剧本杀,即使售出1688元的“天花板”票价,依然抢手。刺激又惊险的过程,让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各地的玩家“激动不已”。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洛阳,一批守正创新的“样本”正脱颖而出。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洛阳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和部分考古工地相继开发出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和年轻游客。洛阳通过强化创意驱动,积极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形成了系列化的文创产品体系,对传播河洛文化,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洛阳实现了大遗址从“保”起来到“美”起来再到“活”起来的跨越。寻找到切合城市、切合时代、切合人民的表达,这是让洛阳遗址文物“活起来”的密码,既满足了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洛阳   遗址   天门   文物   漯河   洛阳市   底片   隋唐   河南   古都   植物园   车牌   古墓   中国   博物馆   工作人员   千年   密码   产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