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颜真卿

你好!颜真卿


《文化艺术报》融媒体系列节目第一期


“也谈”之“也”,在于独辟蹊径,观点独到;“也谈”之“谈”,在于论争明辨,深度解读——这是我们想为读者呈现的一档融媒体栏目。


“也谈”的另一层意味在于“野谈”。以“野谈”的形式,注重野外的现场感,倾向轻松化解读文化事件、文化人物。不妨如此理解“野谈”:它是采访地点的变化,从室内采访变为文化事件的现场发生地采访;更是审美趣味上的“野”,摒弃传统严肃采访模式,注重文化事件及内容的轻松化,稿件写作的趣味化、轻阅读,挖掘访谈人物背后的趣味点、知识点。



李凤阳(左)、姚安(中)与记者魏韬在灞河畔“也谈”


在第一期节目《你好!颜真卿》中,姚安、李凤阳在灞河河畔带读者共同走近颜真卿,这与以往人们印象中“书法家颜真卿”的固有印象不同,我们看到的是一副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盛唐脊梁。


简言之,“也谈”,在野外,有野趣;吹野风,品野性。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春天,退朝之后,75岁的颜真卿没有来得及回家,便拖着老迈的身躯,蹒跚着启程离开长安。此行的任务九死一生——被派往许州宣慰叛将李希烈。

苍茫暮色里,晦暗的阴影笼罩着颜真卿与大唐帝国的命运。倘若时间能够回溯,这个英雄悲壮的定格画面,应当配上这样一段对话:

“颜真卿,你知道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我知道。”

“如果一去不返?”

“那便一去不返!”

灞河边的柳树寥落惆怅,灞桥的牌楼孤高寂寞。盛唐的脊梁颜真卿,就以这样的形象向我们走来。

四月初,同样是一个春和景明的春天,在灞河边上,《颜真卿评传》作者姚安与《这样好读的历史:盛世大唐》作者李凤阳一起,跨越千年,走进颜真卿的内心世界。“只要是唐朝,跟灞河都有关系,唐诗是泡在酒里的,唐朝无法和灞桥割裂开来。只要是送别,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和灞河、灞桥有关,‘折柳送别’的符号,一直镌刻在古往今来人们的记忆里。”姚安认为,在灞河边谈谈颜真卿,恰如其分。


颜氏家族迁徙之路:从琅琊到长安 家住通化坊

颜真卿,小名羡门子,门子是道教的一种称呼,门子在唐以前是给孩子的称呼,官宦人家对自己的子弟有时候这样叫。“羡”古义是祭祀的词汇。在阮籍的诗里曾提到过羡门子,是指道教的神仙。颜真卿的道家思想,既是受到家族的影响,也对其日后的为人、为政产生过重要影响。

颜真卿自称“琅琊颜真卿”,从山东临沂到陕西长安,颜氏家族的迁徙之路到底是怎样的?“在古代,宗族意识是非常强烈的,特别是在南方地区。之所以称为琅琊颜真卿,是因为颜家第一代祖是从颜回算起。颜回是山东临沂人,所以颜真卿的祖籍也是临沂,也就是古代的琅琊。唐代称为‘郡望’,比如姓韩肯定在河北,长安韦氏、杜氏,弘农杨氏,这些都是郡望。”姚安解释“琅琊颜真卿”的意义。

“有个历史大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常讲究门阀制度的一个时代,隋唐时期延续了魏晋南北朝的传统,所以非常强调郡望。而且在唐朝的前半段,在科举制度还没那么健全发达的情况下,人的出身还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比如博陵崔氏这些大家族,甚至都瞧不起皇族。琅琊颜氏祖上颜回,不能算太大的家族,他的五世祖颜之推,出生于湖北江陵,与琅琊没有关系,后来因为政治动荡,几经辗转来到了隋朝的大兴城,就是后来的长安城。自五世祖以来,颜氏家族就居住在长安。”李凤阳梳理颜家从南朝到隋唐的迁徙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兴城   盛唐   道教   姚安   大唐   长安   隋唐   脊梁   唐朝   河边   趣味   你好   采访   家族   事件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