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耳其10天建一个“中国村”

来源:微信公众“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抖音@选择幸福,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

距离2月初土耳其南部强震已经过去3个月,走在震中卡赫拉曼马拉什市的街头和郊外,随处可见用帐篷和集装箱搭建的受灾民众安置点,其中的一个由中国民间力量参与规划、设计和建造,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中国村”。

“中国村”安置点由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与土方合作建设,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帐篷。村内设有保健室、洗衣房等设施,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还尊重当地习俗设置了祷告室。“中国村”曾一度为近400人提供生活保障,目前有287名受灾民众入住。

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会长李木子告诉记者,“中国村”的建设着实不易,团队克服了余震、低温、水电短缺等困难,从开工建设到第一批居民入住,仅用了10天时间。

负责“中国村”规划设计的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委员张复星说,规划营地时,团队充分考虑了帐篷的间距、采光、通风、排水等多种因素,在保证营地功能齐全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居民居住的舒适性。

穆斯塔法·阿拉格兹是卡赫拉曼马拉什本地人,他的房屋被地震摧毁了,目前居住在“中国村”。“我非常感激中国朋友给我们的支持,我在这里过得非常开心。”阿拉格兹说。

“中国村”除了提供生活保障外,还招募中国志愿者,帮扶受灾民众。从开工建设到正常运转的近3个月中,共有20多名从国内和周边国家自愿前来的中国志愿者。他们和受灾民众一同吃住。在这里做翻译,协调物资发放,当中文老师,提供儿童心理辅导……

中国志愿者方明道已经来“中国村”服务7次,每次一周左右。他这次带来了自己的投影仪,召集营地的孩子们一起看球赛。“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努力让孩子们放松下来,消除地震在他们心里造成的创伤。”方明道说。

第4次来“中国村”的汪琴是这里的中文老师。她表示,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每次上课都会有十几个学生。通过学中文、玩游戏,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15岁的优素福·埃伦·凯在震后和家人一起搬到“中国村”,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两个月。他说:“我们和中国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看电影、做游戏,他们还教我们中文。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地时间4月25日,土耳其总统府举行“共和国崇高贡献奖章”颁奖典礼,土总统埃尔多安向参与地震救援的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救援人员颁发奖章。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王墨代表中国救援队受颁该奖章。

埃尔多安表示,土耳其目前有三种不同类别的国家级奖章,“共和国崇高贡献奖章”为新增的第四种,为表彰在抗击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表现英勇的人而设。

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土耳其   中国   明道   共青团中央   阿拉   中资   共和国   奖章   营地   帐篷   崇高   中文   志愿者   民众   居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