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探索并建立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等需求,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最普遍、最乐见的养老方式,而“家门口”养老供给不足的问题却相当明显。
如今,一些地区开始发力探索“物业+养老”新模式,希望借助小区物业“距离近”“人员亲”“硬件足”的优势,充实社区养老力量、延伸社区养老触角。随着物业加入养老行列,“家门口”养老难题有望迎来新解。
“物业+”助老优势明显
今年3月的一个深夜,家住重庆市渝北区鲁能西路社区的刘婆婆,发现家中的速效救心丸用完了,她及时按响物业呼叫报警系统,物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药店买到药品并送到刘婆婆家里。
刘婆婆使用的报警系统,是鲁能西路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发的智能化平台。“通过智能化服务系统,我们为小区的老年人提供24小时服务。无论什么时间,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可以联系到物业工作人员。”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对记者说。
物业,正是这套智能系统中一个关键的参与者。在社区人力有限、力有不逮之处,物业成为“家门口”养老服务的有力延伸。
“物业服务企业贴近居民,拥有‘距离近’‘人员亲’‘硬件足’等优势,可整合资源为老年人服务。”渝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聚焦老年群体需求,全面推动物业平台发挥优势,将24小时物业融入上门服务、人文关怀等养老服务中,可以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物业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活跃于各种社区养老场景,“物业+”正不断嵌入社区养老服务链条。
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丰文街道学府悦园小区的老人罗开芬,前段时间生病住院,出院后需要专业康复护理,子女便将她送到了由社区和物业联办的养老服务中心。“住在小区养老服务中心很方便,服务很周全。”罗开芬说,在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下,如今身体已逐渐恢复。
“家门口”养老力量得到充实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剧,居家养老需求如何满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重庆市的数据为例,该市在养老机构休养的老年人数不足全市老年人总数的2%。根据国家卫健委测算,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都需要居家或依托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最普遍、最乐见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足的问题相当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大规模退休阶段以及生育率的不断降低,逐步小型化的家庭已没有足够的照护能力去单独承担陡然增加的养老压力。不难预见,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的需求还会大幅度增加。
而物业的加入,有望缓解居家养老服务紧张的情况。“和社区的老年人数量相比,社区的人手是严重不足的。为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物业服务人员纳入队伍,增强社区为老服务能力,也是服务站接下来的努力方向。”鲁能西路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如是说。
在不少人看来,“物业+养老”将带来多方共赢。物业服务企业利用其独特优势,可以充实基层养老力量,降低养老服务的总体社会成本;对于物业自身而言,开展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弘扬孝道文化,提升企业形象,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业务延伸、拓宽增值渠道,通过合理经营布局,发掘庞大的养老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益。
“物业+养老”需进一步扶持
近年来,不少地区都在发力探索“物业+养老”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从2020年开始,重庆连续三年将“物业+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要点予以推进。
“应充分发挥物业企业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快速响应等优势开展养老项目,以满足小区老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为老人提供助医、助洁、精神慰藉等温馨服务。”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养老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物业服务企业是最贴近居民的服务组织,在参与养老服务方面有天然优势。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莫远明表示,由于部分养老服务的准公共性质,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运作、民营企业参与,不足以构建健康有序的社区养老体系。为此,政府部门应出台力度更大的政策,对物业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给予大力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已初步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联盟、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明确养老“平台+数据+应用场景”的设计方案。
同时,《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已将“物业+养老”服务纳入其中,提出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企业发挥贴近住户优势,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能力评估、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
来源:工人日报
更新时间:2024-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