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丨执笔山河阅古今③ 在娄山关,倾听历史的回声

娄山关一景。欧东衢/新华社

1

那时,枪声已经停止,硝烟已经散去,火药味还在空中弥漫着。那一刻,一切都平静下来,黔北万山如涛,天空如洗,夕阳将天地映衬如血一般。

一支队伍红旗漫卷,在夕阳中走向远方。

在他们的身后,娄山关,如铁铸一般,耸立天地间。

那个诗人,就站在娄山关上,面对着万山苍茫,晚霞滔滔,一动不动。八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每次读到那首《忆秦娥·娄山关》,我的眼前,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支队伍,在蜿蜒山道上长长地行进着,红旗随风,战马嘶鸣,诗人面对着残阳西风,一手叉腰,望着远方,眼光中带着一种自信,一种凝重。

那时,那支铁打的军队,离开根据地已经几个月了。他们走在一条长得不能再长的路上,带着疲惫,在炮火硝烟中,一路血战前进。

所有的人都希望他能站出来,用他那高挺的身躯,挑起一支军队的希望,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复兴的希望。可是,前路茫茫,兵戈不断,烽火连天,在哪儿才能找出一个地方。

遵义,最终成为这样一个地方,也成为一个坐标点,标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也标注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参观者瞻仰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欧东衢/新华社

2

那是1935年的一月。一月的黔北,仍如秋季一般,景色多好啊,苍天辽远,犹如大海;万山起伏,犹如奔马,一直奔向遥远的天边。而在遵义,那次著名的会议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娄山关的防守,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提供了保障。

娄山关,距离遵义仅仅五十公里,是遵义的一扇“铁铸的大门”。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欧东衢/新华社

当年,一群年轻的战士就守在这儿,用热血,甚至生命,为那次会议站岗,为那次改变国家命运的会议把守着关隘。

娄山关,而今翠色满山,花光照眼,鸟鸣声声,犹如珍珠飞溅,成为一处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一处画里山水。我来的时候,特意选择了一个落日黄昏,不为别的,就为了感受一下八十多年前诗人所见的“苍山如海,夕阳如血”的意境,感受那种雄浑,那种豪壮。

天空很净,简直是纤尘不染。站在山顶夕阳里,回望来路,万山滔滔,犹如滚涌向前的波浪,难以阻挡。遥望前路,重山万叠,如一万匹红鬃烈马,昂首扬蹄,奔腾而去。这是自然的军阵,就那样带着无畏,带着骁勇,一路冲向落日天边,冲向我的视线尽头。

八十多年过去, 那位雄才大略的诗人,带着他的部队,已经沿着这条路走远了,变成了岁月深处的一座座丰碑。他们走过的地方,映山红红遍黔北的山山水水,也红遍了整个中国大地。

参观者在娄山关内参观。欧东衢/新华社

3

那年的诗人站在娄山关上,写下那首著名的词时,已经是红军二占娄山关了。多少年后,一些百岁老红军回忆,二占娄山关,比一占娄山关的战斗还要激烈。当时,枪弹如雨,杀声如雷,战士们展开白刃战,大败敌人,兵锋无敌,再占遵义。

这一次战斗,一百多名战士喋血倒下。

他们的血,染红了夕阳,染红了叠叠大山。他们很年轻,有的十七八岁,有的二十岁左右。他们的脸上带着青嫩,带着稚气,就这样倒下,倒在黔北的大地上。

诗人站在山上,仿佛看到了清霜满地,寒风劲吹,月色清冷;仿佛听到马蹄响起,喊声阵阵,军号回荡;仿佛看到战士们冲向关口,冲向敌人炮火的情景。

词里有悲伤,更多的则是豪情满怀。

因为,在这样一支队伍面前,何关不开?何敌不败?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他带着他的部下,在夕阳下,在暮色中,依依而去,挥别这里的险关要隘,挥别这里躺下的烈士,走向远处。

再回首,苍山依旧如海,残阳依旧如血。

一切,都凝重如油画一般,和我来这儿时所见相似。不过,我来时已是如歌盛世,如花岁月。他们此时早已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岁月深处,只有一组组塑像,站在娄山关上,守护着这片盛世江山,守护着如画山河。

我站在西风台上,仔细倾听着,仿佛再次听到喇叭声响起,马蹄声细碎,仿佛听到那个诗人用带着浓重湖南腔的声音,在高吟着:“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一时,无来由地,我泪流满面,难以自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苍山   遵义   霜晨   新华社   马蹄声   参观者   炮火   残阳   回声   西风   山河   红军   古今   诗人   夕阳   队伍   岁月   会议   历史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