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场见证“五一口号”诞生在太行山间

在河北省众多红色旅游景点中,位于石家庄平山县的李家庄村,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

图为河北平山县的中央统战部旧址——李家庄统一战线展陈馆。

这个三面环水、背靠青山的美丽乡村,是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所在地。如今,错落分布的展陈馆、民宿、餐厅、商店,串起了一条旅游产业链,每逢节假日,经常游人熙熙攘攘。

村民谷凤山今年82岁,在他这辈老人的童年记忆里,李家庄也曾有过一段“沸腾”的日子,从四面八方来了很多陌生人,“戴着礼帽、穿着长衫”。

1948年秋到1949年春,李家庄作为中央统战部的接待站,迎来了大批被称为“特客”的民主人士,直至他们离开平山赶赴北平。

这个大山里的小村落,为何会突然“沸腾”?答案起点就在李家庄向北、直线距离40多公里外的保定阜平城南庄村。

深山里飞出的“宣言书”

4月伊始,通往城南庄村的公路很美。山花绽放为景,蓝天白云为幕,穿过这幅春日画卷,进入村庄,会先看到几栋住宅楼,这是为偏远山区村民建造的易地搬迁安置房,小区旁边配建有幼儿园,设施现代齐全。

图为晋察冀革命边区纪念馆。

清早,位于村东头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游客还不多,能听到旁边八一学校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

行走在这片祥和光景中,不能忘记的是这片土地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做出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是坚持华北抗战及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当时阜平人口不足10万,2万余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英勇牺牲。

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当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之后,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来到城南庄村,告别“马背”生活,过上“定居”日子。在指挥全国战场的同时,把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图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毛泽东等人的宿办室。

一桌、一椅、一床,灰土地面木头房梁,如今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保留了毛泽东宿办室的布置。透过桌面上静静摆放的一盏油灯和一方砚台,仿佛可以看到当时他伏案修改“五一口号”的情景。

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打电报请示中央在“五一”劳动节有什么指示要发布。

随后,中共中央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党内党外、政治军事等各种因素,认为到了公开提出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时候,于是决定在“五一”劳动节以纪念口号的形式,向全国发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纪念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复制件被摆放在玻璃展柜内,成为城南庄会议历史版块的焦点。

“毛泽东共作了27处修改。其中,对第5条的修改,成为点睛之笔。”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高宗雯介绍。

初稿第5条为“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将其删掉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图为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中复原的1948年城南庄会议场景。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史称“城南庄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五一口号”,并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

当日,“五一口号”通过新华社正式对外发布。同时,新华广播电台也进行了广播。5月1日,《晋察冀日报》等解放区报纸和香港《华商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五一口号”全文。

由此,这份建立新中国的“宣言书”,从阜平的太行深山传遍解放区、冲进国统区、飞向香港和海外。

简陋而强大的“战斗”电台

“五一口号”如何能从山沟里快速地传播出去?邯郸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郭培伦认为,位于涉县西戌镇的新华广播电台起到了关键作用。

西戌镇地处晋冀交界的太行山深处,曾经鲜为人知,但现在这里已是闻名全国的红色新闻小镇,成为全国新闻广播、大专院校系统的革命传统和教育实践基地。

1946年6月,邯郸新华广播电台进驻西戌镇沙河村,9月1日开始播音,是中国共产党当时在关内的三大广播电台之一。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陕北,廖承志带领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驻西戌镇的西戌、东戌、沙河等村。

如今,人们从外边走进沙河村,依然会感受到质朴的乡村生活气息。沿着狭窄巷子,踏着青石路,在一棵老槐树下、一口甜水井旁,一座青砖砌成的院门,上面挂着牌子,写着“新华社暨邯郸、陕北广播电台旧址”。

图为邯郸市涉县西戌镇沙河村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进入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两孔旧窑洞,左边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右边是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旧址,院落不大,中间伫立着陕北台首位英语女播音员魏琳的塑像。

在每个窑洞里,一张播音桌,一架送话器,一把普通农村木椅,就构成了一座“战斗”的电台,发挥了“不亚于十万精兵”的巨大作用。

在中央档案馆,现存一份《中共中央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连播三天给新华社的电报》,正文上方显示时间是1948年4月30日,文中括号备注:包括文播、口播、英播。

“在那个年代,广播是最快捷最安全的传播方式。”郭培伦介绍,“五一口号”当时连播三天,还以记录速度播报,方便身在国统区的同志记录校改口号内容。

借助广播等手段的传播,饱含合作诚意的“五一口号”很快扩散开来,迸发出巨大号召力,在国内和海外引起强烈反响。

5月2日,在上海的黄炎培到虹桥疗养院与张澜、罗隆基等民盟负责人碰头,密议“五一口号”,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甚注意中共五一广播第五节。”

5月5日,在香港的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等12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向国统区和解放区发出两份响应“五一口号”的简短通电,都全文引用了第5条。

后来,各界响应的通电、宣言、声明等,都表达出对中共所提“五一口号”的拥护之意。

周恩来当时强调,“五一口号”不是宣传口号,而是行动口号,这是今天形势发展的趋势,全国人民的要求。

身为《向北方》作者之一,刘仰东曾深入研究民主人士北上历史。在他看来,毛泽东对第5条的改写,让“五一口号”化为一个行动号召,引发了从新政协运动到民主人士北上、协商建国的重要历史进程。

“沸腾”的山村 山潮海潮人来潮

“五一口号”激发的北上热情,首先让滹沱河畔的李家庄“沸腾”。

发源于北岳恒山的滹沱河由晋入冀,自西向东,冲出太行山,过峡穿谷,在平山县蜿蜒300余里,当年给沿岸留下了10多万亩稻麦交熟的滩淤地。

历史上的李家庄就生根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由于地肥水美、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中央统战部的前身中央城市工作部在最初定址时选择了它,也为接待民主人士提供了有利条件。

时任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的童小鹏在其撰写的《沸腾的李家庄》一文中回忆,李家庄是距离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五华里的一个小村庄,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可是,一批批民主人士的到来,使这个村变得热热闹闹。

图为家庄统一战线展陈馆讲解员在介绍当年到达李家庄的24位民主人士。

最初,李家庄的统战部工作人员只有几十人,后来从各地来的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代表,还有从各地调来的干部、新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足有六七百人。当时李家庄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山潮海潮人来潮”,形容全国各地民主人士像潮水一样“涌”来解放区。

1959年修建岗南水库,部分李家庄村民迁移到平山县内外的数个村庄,留守下来的村民搬到山坡上,成为现在的李家庄。

2007年,在邻近水库的地方,平山县开始逐步复原中央统战部当年的旧址,修建李家庄统一战线展陈馆。

对于展厅里的每幅图片,参与布展的《“五一口号”史稿》作者史宝强都如数家珍。在一幅麦场舞会的铅笔画前,他讲起作画人钟灵在自己著述中的回忆:“当时,钟灵是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负责民主人士的饮食起居和文化娱乐活动,从没听到过他们对生活待遇提出任何意见,更没有一个人因为生活问题而发脾气。

钟灵在延安时担任过秧歌队队长,而且是打着彩伞带队的“伞头”。在李家庄,他使出浑身解数教这些客人扭秧歌。每天晚上,打麦场便呈现出一片党内党外团结共舞的欢腾景象。

统战部旧址还复原了民主人士的住所。在毛泽东的老师符定一先生的房间里,摆放着一个软沙发。当时,毛泽东来看望老师,发现偌大年纪的符老房间里,连一个软座椅都没有,便马上派工作人员送来这个沙发。

回顾李家庄的“沸腾”岁月,像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这样坦诚相待、共筑友谊的故事还有很多。

离开李家庄前,记者去了谷凤山的家,就在岗南水库岸旁,站在家门口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虽然有了新房,但他还是保留了后院曾经住过的土坯房。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肝胆相照》,讲述爱国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曲折,共同完成共和国建国伟业的故事,谷凤山的老房子成为取景地之一,他认为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李家庄的知名度逐年提升,到这里探访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已经80多岁,但对于想了解李家庄历史的人,谷凤山总是会热情接待讲解。或许对他来说,讲好李家庄的故事,就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统战嬗变

新闻自强

微信号:tongzhanxinyu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中央统战部   平山县   凤山   陕北   沙河   太行   口号   晋察冀   民主人士   中共中央   新华社   解放区   旧址   新华   山间   城南   广播电台   见证   现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