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基建狂魔”滨海湾新区背后的平凡力量

在滨海湾新区这片热火朝天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号角分外嘹亮。五年多时间,40多个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到落地建设,滩涂荒地渐渐成了欣欣向荣、近悦远来的滨海新城。

网络上曾有人戏称滨海湾是“基建狂魔”。看得见的是新城渐起,看不见的是这背后的几千名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理想与坚守。

项目工地里的“工匠精神”

每天清晨,唤醒滨海湾的,除了海浪和鸟鸣,还有工地上机器轰鸣声。

每天早上,正中科学园项目的施工员占木红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到现场查看施工情况。每次去检查,安全和细节两个字是他反复向自己强调的关键词。“我在办公室坐不住,更喜欢待在工地上。除了检查,跟施工单位、工人师傅交流都能有许多收获。”占木红说。

白天“泡”在工地,晚上在办公室里写工作日志,记录一天的生产情况和经验总结。毕业入职还不到两年,占木红已经独立负责项目首开区15号楼的现场施工管理,厚厚的工作日志见证了他一年多的成长。

当然,工地上的“主力军”还得是建筑工人。正如占木红所说,工程不仅要管得好,还得靠工人师傅们的好技术、加油干才能建得好。

早晨六点,滨海湾外国语学校各工区陆陆续续开始动起来。吃罢早饭,砌筑工刘文明一手拎着他的“老伙计”砖刀和铁铲,一手提着大水壶,穿着轻巧好洗的橡胶鞋往工区走去。

搅水泥浆、垒砖起墙,一把铲刀捞起水泥浆送进砖缝里,再用砖刀抹平压实。刘文明熟练地挥刀,光是弯腰起身的动作每天都得重复成百上千次。“墙要做得稳固、平整、紧实,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不远处,另一栋教学楼主体结构已经拔地而起。比楼起得还快的,是外围用脚手架搭起来的绿网。架子工熊文和兄弟们踩在20多厘米的钢网上,拿着扳手、系上安全绳,他们就是工地上“飞檐走壁的蜘蛛侠”,用脚手架“织”牢防护网。

把脚手架搭得安全稳固是必须,搭得美观齐整是熊文的技艺所在。每段架子间隔距离、尾端的长短他都心中有“数”。“看到自己搭出来的绿网整齐、好看,心里还挺自豪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要用心垒砌。工人师傅们用细心、耐心、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托起品质工程的基底。不过,要把工程项目做好,功夫可不仅仅在施工现场。

走进交椅湾新河项目技术总工团队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新河全域施工图纸,标注着各工区的施工节点,项目技术副总工、粤水电的巫房清和同事对着图纸讨论河道开挖的新安排。

巫房清称自己为“水工”。做水利,就是改造环境、让水为人类服务,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淤泥地质是新河施工的难点之一,正式施工前,巫房清和团队首先进行了土样实验和试打桩,确定了最佳打桩方案。巫房清还组织技术员组成了“科研小分队”,把淤泥河道相关的创新工艺、技术规范等写成专业论文,为业界提供参考。

技术总工团队好比是整个工程的“指挥”,要把一个庞大的工程拆解、量化成施工方案、节点计划。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时,他们就是“智囊团”。如何把已有的技术理论与施工实际结合,是巫房清和同事们经常要思考的事情。

交椅湾新河东河道开挖及泵站建设

在项目上历练,与建筑相互成就

距离滨海湾大桥正式通车已经过去了近10个月,项目总工程师、中铁大桥局的康宇飞还留在项目上忙着项目收尾验收工作,同时积极为滨海湾大桥申请各项专利准备材料。

十几年前,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各地修路搭桥、兴建高楼的势头迅猛。在当时的人看来,只要进了建筑这一行,不愁找不到工作。康宇飞也是时代大潮中的一员。

2011年,大学毕业的康宇飞从南京一路辗转来到广东连怀高速的项目部,从技术员起步,在荒山野岭间埋头苦学苦干三年,而后被派往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项目担任工程部部长。越是大项目,越锻炼人。期间,康宇飞的项目管理经验愈加成熟,对桥梁建造工艺技术的认识更加开阔。

遇到滨海湾大桥项目时,康宇飞迎来了从业十年的关键期。凭借在大项目上练就的扎实本领,康宇飞被任命为滨海湾大桥项目总工程师。

滨海湾大桥是国内已建成跨径最大的独塔扭索面斜拉桥,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从超宽斜底钢箱梁步履顶推技术研究、钢塔吊装再到椭球形玻璃幕墙安装,康宇飞组织了30多次的技术讨论会,制定出精准可行的施工方案,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在施工工艺上也多有创新。

目前,滨海湾大桥已经获得了13项专利授权,还有15项专利正在进行申请中。经过这个项目,康宇飞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的突破,也成功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入行前两年,我也会迷茫,但我向来是不服输的。工作中时常思考学习、随手记录,慢慢发现很多方法是融会贯通。”康宇飞经常跟青年技术员分享自己的经验、技巧,教他们结合项目实际去想问题、借鉴经验,总能找到突破口。

康宇飞与青年技术员交流经验。

也许,每一个建筑人年轻时都是这么过来。

2021年7月,占木红刚到正中科学园项目时,项目正进行基础施工,在淤泥地质上建设产业高楼,许多工艺、工序都要因地制宜。读书时学的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现场千变万化的状况,占木红时常感到挫败和沮丧。

“不会就学,一口吃不成胖子,只能一步一步来。”在求知欲和责任心的驱使下,占木红在看现场时格外留心师傅提到的重点、关注的内容,遇到不了解、不熟悉的,自己回去查资料做笔记。产业园的楼体建设比一般建筑复杂,这让他接触到更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

正中科学园地下室主体结构建设中

2022年上半年,正中科学园全力推进首开区地下室主体结构的建设。六月份正值雨季,施工现场到处是泥浆。占木红和同事们几乎整天都在工地上,和天气抢时间,及时协调问题、监督施工质量和进度。一个月时间,最后一栋楼三层地下室顺利封顶,通过了质量验收。“当时听到领导的夸奖,特别有成就感。”

正中科学园首开区主体结构建设加快。

行业的接力棒一代传过一代。近年来建筑行业日益竞争激烈,占木红始终相信大浪淘沙,只要深耕钻研、精益求精,有能力就会立足之地。一年多以来,占木红和正中科学园首开区一起“拔节生长”,已经能独当一面的他正努力向着六月底的主体结构封顶发起冲锋。

干一行,爱一行

夜已深,滨海湾外国语学校项目总工程师、中建八局的曾子奇开完生产会议后,又赶往校门首开展示区检查现场建设进度、做技术复核确保质量。临近项目首开展示区的完工节点,“五一”假期项目上下仍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常年穿梭在钢筋水泥“森林”和机器轰鸣声中,寒来暑往、风吹日晒,早出晚归、假期极少,工作“居无定所”产生漂泊感,这是建筑行业的常态。纵然艰辛,但为了生活、为了理想,建设者们始终坚守着。

老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用来形容建筑行业最合适不过。在建筑工地上,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是最朴素的真理。

对于像刘文明和熊文这样的建筑工人而言,他们背井离乡,希望靠双手、凭本事让家人过上好生活。“比起十几年前,现在工地住得好、吃得好,不能回家,手机上也能见面,挺好的。”他们坦言,在工地上踏踏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挣多点钱,盼着过年回家给家人添置用品,陪家人去旅游。

对于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说,每一个参与建设管理的项目都像是自己呕心沥血养育的孩子。当道路桥梁跨越山海通达四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当高楼层层建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当恶劣的环境经过改造提升,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每每经过看到自己建设的项目,那种自豪感、成就感是这份职业独有的浪漫。

2022年,入行四年的曾子奇因表现出色被任命滨海湾外国语学校总工程师。接到任命时他非常激动,不仅因为努力许久的目标实现了,更因为他终于可以把更好的建设管理模式和制度落实到自己负责项目上。

“我们不仅要把工程干完,更要干好!通过建设管理的改革、提升,尽己所能让建筑行业变得更好。”每道工序都做首件样板、从上至下层层技术交底,以身作则亲自带着团队抓质量、抓安全,曾子奇正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在曾子奇入职三个月时曾写下这么一段话——“时间已经午夜,我默默走近项目经理和总工的办公室,他们伏案的身影,像基石、像红砖、像一颗倔强的钉子,我仿佛看到他们的身后,隐约有一座座崛起的高楼大厦、架起的水栈云桥。”

曾子奇笑着说:“现在我也变成深夜伏案的身影啦!”他期待着,一年后滨海湾外国语学校建成,成为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生工程。“我已经能想象到孩子们入学看到校园时欣喜的表情,想象到他们开心学习生活的画面。”

拓展幸福空间,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仍在路上。

【撰文】吴碧彤 郭文君

【设计】孙沛川

【作者】 吴碧彤;郭文君;孙沛川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滨海   新河   总工   工区   总工程师   基建   技术员   学园   大桥   特写   工地   新区   主体   平凡   力量   结构   项目   工程   工作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