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儿童童年期内的阶段划分:根据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

文|辛德拉观世界

编辑|辛德拉观世界

罗马人根据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将童年期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一些关于儿童的视觉材料,会反映出这种划分。

一副来自于公元2世纪中期奥斯提亚城(Ostia)的石棺上,制作者充分运用石棺横向伸展的特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男孩M·科涅利乌斯·斯塔提乌斯(M.CorneliusStatius)从出生、玩耍到学习的成长经历,体现了一种线性的成长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

石棺长1.49米,高0.475米,最初在奥斯蒂亚被发掘,现藏于卢浮宫,供奉者是他的双亲。石棺从左至右表现了四个场景:

第一个是出生时,母亲在给婴儿哺乳,父亲倚在立柱旁,手托着腮帮,慈爱地注视这个画面;

第二个场景里,父亲将婴儿抱在臂弯中,眼睛正对着婴儿,婴儿的手伸向父亲的脸颊;

第三个场景中儿童似乎5、6岁的模样,身穿托加袍,正在玩小羊套车游戏,一手紧握缰绳,另一只手持小鞭,驾驶着小车;

最后一个场景里,男孩左手拿着一个卷轴,右手摆出演说家的手势,身体站得笔直,向坐着的父亲朗读书卷上的内容,或者是向他演示一番像模像样的演讲。

艺术史学者哈兹金森(Huskinson)认为这个石棺雕塑是被认为是高度理想化的。笔者认为这四个场景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至少在反映生长阶段、体现理想儿童理念和证明父亲作用的三个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首先,相应的场景都对应了特定的生长阶段,襁褓中的儿童和臂弯中的儿童对应了“婴儿期”(infantia),随后玩耍中的儿童和学习状态下的儿童则体现了“儿童期”(pueritia);

其次,这些场景直接反映了儿童对应的天性特征和罗马人对他们的社会期待,如前两个场景中的儿童给人以柔弱、需要保护的印象,而后两个场景直接对应了“自然天性”和“受教育”,暗示了热衷玩耍和投身学习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本质特征。

再次,儿童手中的书卷和像演讲者般的姿势,在罗马的墓葬纪念物中大多象征了知识和演讲技能,反映了罗马人对儿童未来发展成就的期待。这个石棺上的场景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古罗马人对于童年期内不同生长阶段的认识。

西塞罗规定了不同年龄的性质,如婴儿、少年、壮年和老年。塞内加直言,婴儿、男孩、青年和老年,皆为人生不同之阶段,皆有不同之品格。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起,罗马人将童年期分为:“幼儿期”、“少年期”和“青春期”,以某些生理机能的成熟为主要的划分标志。

幼儿期infantia

罗马人将儿童出生至7岁前后成为幼儿期infantia,以儿童的语言能力作为划分童年中第一个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分界线。infantia字面上意思是没有说话能力。古罗马人认为牙齿是说话的关键,儿童在第一次换牙前不能流畅表达,直到第一次换牙。

瓦罗结合命理学与儿童机能发展,认为牙齿在头7个月的时候在两侧各长出7颗,在7岁的时候脱落,而臼齿通常在7的两倍那年生长出来。

因此,罗马人一般将出生至7岁作为幼儿期。学者曼森(Manson)认为罗马人将幼儿期作为童年中的一个独立时期的做法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晚期,他们用infantia一词来指代pueritia之前的几年时间。内罗杜也认为这种划分始于公元前1世纪。

罗森发现,直到共和国末期,infans这个词一直被用作形容词,而卢克莱修可能首次将婴儿作为名词使用,从而识别具有特殊特征的特定年龄段。

西塞罗在《论预言》中最早使用单数的infans这种用法。根据上述实例可以推测,infantia作为一个独立的童年期内的分期,始于公元前1世纪起。

古罗马作家们描述了这一时期儿童的特征。西塞罗描绘了初生婴儿的脆弱。卡图卢斯笔下的两岁儿童是嗜睡的。西塞罗更为详细地描述了儿童的特点:

离开襁褓后,他们学会站立,伸出自己的手,认识照顾他们的人;喜欢同伴的陪伴,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他们很慷慨,对家里的活动很好奇,他们开始学习,力图与同龄人竞争。

贺拉斯在《诗艺》中谈到不同年龄的人拥有不同的特征,“能够咿呀学语、稳稳站在地上”的孩子渴望和同龄人一起玩,很容易生气,也很容易改变心情。普鲁塔克认为“儿童时代是柔嫩的”,容易接受进入心灵的任何事物的印象。

如同在软蜡上容易打上印记,儿童的头脑也易于接受在这个年龄给予的教育。塞内加在论述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本性才能知道如何行动之时,用孩童学步做例子:“婴儿想站起来,却不太习惯,同时又想再试一下力气,结果摔倒了;

虽然留下了眼泪,但他一次又一次地振作起来,直到通过痛苦的练习,他掌握了本性所要求的东西。”在幼儿期,儿童主要表现为幼稚、不成熟、善变等多种特征。

少年期pueritia

罗马人将“幼儿期”结束后至青春期前的时间段称为“少年期”pueritia。约摸在7岁左右,儿童落掉乳牙,换上了恒牙。在这此之前,死亡的儿童不允许被火化。

罗马人认为7岁起,儿童逐渐产生了理性。昆体良转述了赫西俄德的说法:“儿童在七岁以前,不要教他们识字,因为从七岁开始儿童开始理解所教的东西”。昆体良认可将7岁作为幼儿期的结束,但他呼吁不要错过7岁以前的学习机会。

【7岁以前的收获无论怎样微小,为什么就要轻视它呢?诚然,7岁以前学习的东西无论怎么少,但有了这个基础,到了7岁就可以学些程度更深的东西,否则到了7岁还只能从最简单的东西学起”。】

这个时间点也标志着许多孩子开始进入处于公共场所的学校,从性别上看,男童进入学校的人数要比女童多。因此,罗森认为7岁起年龄阶段开始产生了性别上的疏离。

贺拉斯对这个时期儿童的特征也进行了概括:还没有长胡子的年轻人摆脱了看管,在马驹和狗的陪伴下,在战神广场里洒满阳光的草地上尽情欢乐;

他像蜡一样易受影响,很容易堕落,不待见批评他的人,对有益的东西吸收学习得很慢,一方面充满欲望,另一方面很快就把他欲望的对象抛在一边。这个阶段的儿童是精力充沛的。

除了7岁,10岁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罗马男性公民才有资格获得粮食救济,但10岁以上儿童也享有获得救济的权利,无疑这也表明这个年龄的儿童趋近于某种成年身份。

pueritia起始于恒牙生长的年龄,其结束的标志为进入青春期,此时身体机能达到成熟,开始具备生育的能力,男孩的这个年龄一般在14岁左右,女孩则在12岁左右。

青春期adulescentia

我们论述过古罗马社会中的人生阶段并没有完全明确的年龄的界分,有些术语在指代年岁时很有可能是互相重合的。

青春期adulescentia这个词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并以性成熟为主要特征,它既是被视为童年期的结束,但有时与童年期的部分时间点相重合,如瓦罗用adulescens指代从15到30岁的青年。

我们可以将青春期视为罗马人衔接童年期与成人期的过渡阶段,男孩从14岁左右至参加成人仪式,女孩从12岁左右至结婚。费斯图斯将青春期定义为:男孩可以产生精子或男孩达到14岁,女孩到达12岁。

费斯图斯代表了罗马人的普遍的划分标准,即生理机能的成熟,尤其是指具备生育能力。此时,男孩的脸上开始长出胡须,男孩同时出现变声现象,胸肌逐渐变得强壮。

女孩的身体状况也发生变化,首先是乳房的膨胀,普劳图斯创造了sororiare一词,其意为两姐妹在长大,暗示了女孩乳房的膨胀。但对于女孩,最重要的是月经来潮,专门有一词ancunulentae,意为女性月经来潮。

这表明女孩在生理上为生育做好了准备。罗马人认为,伴随着身体的生长,儿童的心智也从14岁开始变得成熟。年轻人能够开始理性地思考、推理,在道德上也开始意识到善与恶,正义与不公,美德与邪恶,责任与快乐。

但是罗马人也强调此时年轻人的道德信念很容易受到诱惑,左右摇摆,难以捉摸。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罗马   童年   阶段   儿童   石棺   青春期   婴儿   生长   场景   规律   幼儿   男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