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忏悔,下跪亲吻教皇脚背,欧洲国王为何如此卑微?

罗马帝国毁灭后,欧罗巴大陆的秩序更加混乱,无数势力蜂拥而至,妄图借助帝国的遗产成为欧洲的新主。

宗教的权力也趁机被世俗君主掌握在手中,这也使得欧洲王权与神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欧洲教堂

随着欧洲的“神王之争”进入白热化,几场经典对决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被后世借指为屈辱投降,又同时指代忍辱负重的“卡诺莎之辱”。

罗马帝国衰败后,宗教权力和其他一切财富被世俗君主侵占!

君主们或直接无视教廷,将神职交给自己的亲属和忠诚的手下,或将教权当作商品售卖,同时掠夺教区内的资源。

长此以往,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一大批打着教皇名号的“宗教力量”,这些宗教力量随后又形成了数股较强的政治势力。

罗马帝国

和过去的宗教力量不同,新生的宗教力量属于世俗,这使得罗马教廷的声望和财富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同时也使教皇对领土和宗教事务的控制力加速衰败。

然而,披着宗教力量外衣的世俗力量,其本质仍然没有改变,彼此间纷争不断。

相反宗教力量由于有名义上的领袖是教皇,所以其体量依旧不可小觑。

在这种背景下,教皇的力量虽然被削弱,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仍然有和王权做斗争的资本。

果不其然,公元十一世纪,西欧爆发了克吕尼运动,该运动本质主张提升教皇的地位以及反对教区世俗化,很明显,教廷是克吕尼运动的幕后推手。

克吕尼运动

1056年,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去世,其年仅6岁的儿子亨利四世成为继位者。

提起亨利三世,虽然他是坚定的克吕尼运动支持者,但其同时也是对教皇控制程度最高的罗马帝国皇帝,他曾儿戏般地罢黜了三位教皇,又随便选了三位新教皇,让教廷的声望跌至冰点,也几乎一度让教皇成为了傀儡。

所以当亨利三世去世后,罗马教廷趁着新皇帝少不更事的好时机,颁布了一系列繁琐的宗教法。

这些法律的内容极其复杂,核心在于将神权和世俗剥离,逼迫世俗君主让出神权。

亨利四世

由于此时的亨利四世还不大明白复杂的政治斗争,为其辅政的母亲艾格尼斯也是名气大于能力,所以帝国内觊觎母子俩地位的人数量众多。

这些人在罗马教廷许以承诺的诱惑下,主动向后者靠拢,帮助其回收了诸多权力,此消彼长之下,属于亨利四世的权力就变少了。

1075年,罗马教廷中铁腕改革先锋希尔德布兰,凭借克吕尼运动中立下的赫赫威名,成为新任教皇格列高利七世。

尽管此时的亨利四世已经25岁,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然而格列高利七世却仍然未将他放在眼里。

成为教廷的新领袖后,格列高利七世下的第一条命令便是实行《教皇敕令》(二十七条)。

比起十几年前的宗教法,《教皇敕令》(二十七条)试图进一步突破世俗君主的底线。

格列高利七世

除了“教皇有权解除民选主教的权力”、“教皇有权制定新宗教法”这类和宗教事务相关的条文外,《教皇敕令》(二十七条)甚至出现了“一切君主应该亲吻教皇脚面”、“教皇有权废除皇帝”、“教皇可以直接征讨邪恶的人民统治者”这类充满攻击性的、专门针对世俗君主的挑衅条文。

同年底,格列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得干预米兰大主教的选举!

然而后者压根没有将警告放在眼里,委任了新的米兰大主教,毕竟罗马皇帝任命主教是司空见惯的操作。


亨利四世的操作惹恼了格列高利七世,1076年2月22日,经过周密的策划,格列高利七世宣布取消亨利四世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剥夺其在帝国内的统治权,并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呼吁民众停止对亨利四世效忠。

一开始,亨利四世并没有在乎格列高利七世的操作,毕竟他刚平定了萨克森叛乱,正是志得意满之际,然而后续的发展给了他当头棒击。

亨利四世的王冠

在10月的帝国会议上,大多数领土主一致逼宫亨利四世。

他们给出了一年的期限,如果在一年之内,格列高利七世没有取消罢黜亨利四世的决定,那么施瓦本公爵鲁道夫就会成为新的帝国皇帝。

而民众此时也不再支持亨利四世,理由是后者已经被逐出教会,和自己的信仰冲突,这意味着亨利四世很难靠武力支持渡过难关。

内忧外患之际,亨利四世被迫妥协,他承诺会在一年内取得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原谅。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亨利四世的回应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不至于输的太难看罢了。

其实亨利四世和格列高利七世的冲突,是王权和神权冲突的必然阶段,两方势力均已膨胀到极致,缺乏突破空间,想要突破只能抢夺对方的空间了。

至于为何国内的其他世俗势力,选择了站在教廷一方,无非是他们想趁乱重新划分权力范围而已。

卡诺莎之辱

就在所有人等待着一年之期顺利到来之时,亨利四世却展开了绝地反击。

没有言论争执、没有对外求援、也没有武装冲突!

1077年1月,欧洲寒冷的冬季,亨利四世带着妻子贝尔塔、幼子康拉德、数十个最忠诚的卫士,冒着严寒前往教皇所在的卡诺莎,恳求教皇撤回对其发出的绝罚令。

尊贵的国王降低身份,选择了最艰难的出行方式,去恳请教皇的原谅(也可以升华到教廷的救赎),消息传出后,立刻吸引了全欧洲的眼光。

或许是出于对弱者的天然怜悯,当亨利四世动身后,立刻获得了舆论上的支持。

由于领土主们不对亨利四世放行,所以后者步履维艰。

然而之前和他闹过离婚的妻子贝尔塔,却坚定地支持丈夫,不仅亲力亲为地伴行,还恳求自己的母亲女侯爵阿德莱德斡旋。

亨利四世向格列高利七世忏悔

离婚事件让岳母和女婿相处得非常不融洽,然而哪个母亲又能拒绝女儿的眼泪呢!

最终,在阿德莱德的调停下,亨利四世一行通过赛尼峰内的小路抵达了卡诺莎城。

随后,亨利四世脱掉皮帽和靴子,穿上了苦修士的长袍,来到卡诺莎城的城门口,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教皇的忏悔。

妻子贝尔塔也脱掉鞋帽,赤足站在雪中,加入了忏悔的队伍。

夫妻两人痛哭流涕,陈述着自己的“罪行”,希望以此来换取格列高利七世的的谅解,并收回之前的处罚。

除了尊贵的教皇外,卡诺莎城内还居住着许多贵族,眼下他们都被这难得一见的奇景吸引了注意。

尽管亨利四世夫妻俩身体上饱受严寒的折磨,然而格列高利七世内心的煎熬却远超二人。

由于低估了亨利四世反击的决心,此时的格列高利七世的正在面对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原谅亨利四世,还是不原谅他呢!

赎罪券

毫无疑问,格列高利七世是不想原谅亨利四世的,如果成功罢黜罗马帝国的皇帝,那么这会是自己加强神权、实现改革、收拢权力、打压其他势力的大好机会。

问题在于,教廷对逐出教会或违反教规的人,允许其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忏悔仪式,来赎取自己的罪行,比如赎罪券,就是用巨额钱财换取教廷原谅的最佳手段之一。

而伤害自己身体的忏悔方式,其效力甚至远远超过金钱的效力,因为教廷所谓的赎罪本质上只针对贵族,而贵族鲜有爱钱财胜过爱自己的。

无论是早期的罗马教廷、1056年克吕尼运动时期的罗马教廷、亦或是格列高利七世在任时的罗马教廷,为了收买人心,对忏悔和赎罪行为极为鼓励和提倡。

所以亨利四世通过忏悔乞求赦免,同样是有理有据,按照教规要尽可能地从宽对待。

亨利四世和妻子贝尔塔

尽管格列高利七世并不愿意赦免亨利四世,然而城里的其他贵族开始联名向他施压,这里也许有对弱者的同情,却也有政治博弈。

最终,在贵族们的集体施压和联合担保下,格列高利七世同意接见亨利四世,这也代表着他原谅了后者。

所以当亨利四世进城后,尽管他卑微地匍匐在地面,痛哭流涕地忏悔自己的罪行,给足了教皇面子,可是全欧洲的人都知道,这一次对抗,其实是亨利四世大获全胜。

果不其然,亨利恢复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平息以鲁道夫为首的诸侯反对派,最终以武力征讨的方式废除了格列高利七世,洗刷了卡诺莎之辱。

格列高利七世

而格里高利七世不得不离开,随着诺曼人来到意大利南方,不久就在众叛亲离中病死在萨莱诺。

卡诺莎之辱将此时欧洲社会政治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王权至尊"才出现转机,但它对人民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


参考资料:

本文中关于卡诺莎之辱的部分内容,参考自英国.britannica网《Learn about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Pope Gregory and King Henry IV of Germany and King Henry IV's walk to Canossa》,发布于2018年9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欧洲   教皇   卡诺   王权   亨利   罗马   教廷   脚背   罗马帝国   雪地   卑微   国王   世俗   宗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