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巴基斯坦巴中学会执行主任穆斯塔法·萨伊德:“一带一路”建设充分证明中国是全球化的推动者

“中巴两国的合作非常融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国一直给予巴基斯坦支持,而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如此。”近日,巴基斯坦巴中学会执行主任穆斯塔法·萨伊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道。

受家庭氛围影响,穆斯塔法·萨伊德与中国结下深厚友谊,过去多次到访中国各地。他曾表示,自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里一直在研究中国,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以及维持政治稳定与政策延续性。

今年4月,穆斯塔法·萨伊德再次抵达中国,参与在广州举办的“读懂中国·湾区对话”论坛。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谈到中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时,萨伊德感触颇深,“‘一带一路’不仅为巴基斯坦创造了近7万个就业机会,也带来了非常显著的经济增长。”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穆斯塔法·萨伊德始终认为各国要保持沟通和对话。在他看来,中巴致力于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典范,是值得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

与此同时,在谈到中国经济时,他始终对中国经济稳增长保持信心。穆斯塔法·萨伊德直言,“对全球所有经济体而言,眼下都是一个困难的时期。我认为,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看到复苏,或到今年年底。而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稳定持续的。”

共建“一带一路”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

《21世纪》:您如何看待中巴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穆斯塔法·萨伊德:中国和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的合作非常成功。“一带一路”倡议为巴基斯坦人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不仅为巴基斯坦创造了近7万个就业机会,也带来了非常显著的经济增长。中国是我们最大的投资国,我们非常期待进一步深化“中巴经济走廊”下的合作,希望能够将其延伸至更多领域,如农业、工业等方面,尤其是经济区、铁路和其他领域的建设。我们非常期待与中方进一步扩大合作。

《21世纪》: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您如何展望两国未来“一带一路”合作的前景?“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体现中国重构全球化的思路?

穆斯塔法·萨伊德:“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是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最根本的体现。“一带一路”(的建设)已经证明了中国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与引领者。通过互联互通、经济纽带与商业往来,实现合作。并且,随着新冠大流行的结束,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未来将变得更有价值。对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让在疫情期间受到重创的经济再次复苏。我认为“一带一路”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振兴经济的机遇。

其次,中巴两国的合作非常融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这一友好关系将继续扩大、向前发展。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国一直给予巴基斯坦支持,而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友谊将继续加强和巩固。

各国需要保持沟通和对话

《21世纪》:中巴经济走廊已走过第一阶段,主要解决了巴基斯坦关键基础设施和能源短缺问题。如今,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第二阶段,计划在多个领域开启新合作。您认为第二阶段的合作重点将是什么?

穆斯塔法·萨伊德:我认为第二阶段的重点项目会有水利、灌溉等项目。这将是中巴经济走廊二期建设的样板。我认为我们合作的潜力很大。我们非常期待与中国合作。

《21世纪》:当前,全球很多讨论都指向全球化将退潮,“脱钩断链”的声音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巴将要向世界传递怎样的声音?两国要如何加强合作,加强互联互通?

穆斯塔法·萨伊德:我认为面对当前世界的挑战,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需要他们来搭建桥梁,而不是在彼此之间“筑墙”。事实上,实施“脱钩”是非常困难的。这显示了冷战思维,也是不值得的。这对于全球的稳定没有帮助,也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放大和升级现有的紧张局势。所以我不认为“脱钩”是解决方案。我们必须进行对话和沟通。

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持续保持稳定

《21世纪》:您曾说中国进入了新的“改革开放2.0”阶段。何为“改革开放2.0”阶段?对于中国提出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您有何评价?

穆斯塔法·萨伊德: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非常稳定的。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经济的表现依旧相当不错。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与往年相比是低一些,但我认为到今年年底或明年,我们会看到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对全球所有经济体而言,眼下都是一个困难的时期。我认为,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看到复苏,或到今年年底。哪怕经济增长略有放缓,我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是各国都会经历的经济增长周期性的一部分,而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稳定持续的。

《21世纪》:中国经济、科技、社会高速发展,您可以谈谈对中国治理的看法吗?您是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

穆斯塔法·萨伊德: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而且,中国式现代化还实现了减贫。我们也看到,中国一直贯彻“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更让人欣喜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已经传递到其他友好国家。

中巴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典范

《21世纪》:在您看来,中巴命运共同体有怎样的内涵?有哪些特点能够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穆斯塔法·萨伊德:构建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它还意味着通过合作,各国能够从彼此的强项中受益。而我们看到,中国和巴基斯坦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在中国,这种方式非常成功,中巴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典范,是可以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所以我认为得益于中国坚持和平道路,不做对抗和遏制,其他国家都可以从中受益,中国也非常愿意与他们分享实现经济增长的经验。

(本报记者何柳颖对此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萨伊   巴基斯坦   巴中   推动者   就业机会   共同体   国际关系   中巴   中国经济   其他国家   中国   典范   专访   主任   命运   稳定   关系   世纪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