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发展历程:2.探索之路-计划手段之铸币权

马克思认为,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オ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经济活动、商品交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货币的稳定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活动开展,有利于王朝的统治。

在地中海文明中,金、银,铜被明确为货币材质的时间比较悠久,至罗马共和国时,金币、银币、铜币作为法定货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各个币种之间因为材质含量不同,兑换价值时常发生变化,但统治阶层对货币的铸造、应用等管理却是比较规范,也成为统治阶层管理原始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抓手。

在中国,货币的概念也是源远流长,但货币的材质却是多样化,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自行铸币,其形状、材质大不相同,给经济活动、商品交易带来诸多不便,直至秦王朝统一后,半两钱才成为法定货币。长时期的货币混乱,秦王朝的抑商政策,导致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发挥有限,商品交易活动中,特别是大宗交易,以物易物仍然是重要方式,甚至官员的品级都是以粮食重量确定(如秦时郡丞、县令官级待遇多为秩比六百石)。

马克思认为,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不一定是金、银,这在中国历史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金、银作为贵重金属,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但不是法定货币,统治阶层在征收赋税时并不将金、银作为等价物形式,更多的是贵族交易过程中使用,对交易中的贵金属,共金属含量、材质等没有明确规定,金,银对商品交易活动的促进作用有限。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金、铜作为法定货币才得以确定其一般等价物地位,但作为全闻流通的货币半两钱的材质、含铜量却被屡屡诟病。汉朝初期,鉴于休养生息的政策,统治阶层实行了自由铸钱的政策,仍以金、铜为法定货币,金以斤为单位,流通有限。铜钱越铸越轻,细小如榆荚,被称为“荚钱”同时,半两钱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货币仍在混用,造成了严重的财政问题。之后,统治阶层开始规范货币,先后发行八铢钱、四铢钱、五分钱(重2.4铢),但货币流通仍然混乱,造成了很多弊病。

铸币权的滥用,导致中央政府的货币信用有限,劣币驱逐良币经常发生。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地方豪强为了便于商品交易也开始自行铸币,其规范的材质和含铜量广受欢迎,流通范围一度超越中央的铸币,特别是诸侯国中的吴国、楚国铸币流通更广,富裕了诸侯国财政,也成为“七国之乱”的财政根源。

铸币权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中均占据重要位置。市场的选择可以使优质货币更为广泛流通,但市场的失灵也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计划的管理能够规范货币材质、含量,但滥用的权力会使货币出现塌方式信用丧失。围绕铸币权,在短暂的放纵之后,东西方文明中,即使原始的市场经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铸币权仍然被统治阶层牢牢的抓在了手里,作为计划、管制的重要手段。

在原始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维护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成为了统治阶层不约而同的选择,铸币权、税收、城市建设等计划管理手段开始成为统治阶层计划、引导、管理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计划经济没有消亡,正在以合适的方式蛰伏待发,并逐步地展示其强大威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铸币   秦王   马克思   等价物   计划   计划经济   阶层   市场经济   材质   货币   商品交易   手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