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身死族灭?

说起秦相李斯和武城侯王翦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两人一文一武,都是秦始皇身边的得力重臣。李斯为秦国吞并六国出谋划策,建议以重金贿赂关东六国权臣,贵族,从而分化瓦解各国,破解多国合纵攻秦之谋,最终辅佐秦始皇兼并六国,成就帝业。

之后李斯拜为秦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大一统秦朝之根基。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思想等方面都出了不少力,深受秦始皇器重宠信。但他晚年却惨遭各种刑罚折磨,最终又被处以腰斩极刑,并被夷灭三族,落得一个惨死族灭的凄惨下场。

王翦则是一名老练持重的武将,当秦始皇和一众文臣组成的智囊团制定好战略方针后,王翦和一众武将便率领大秦铁军踏遍关东六国土地,不断上演灭国之战。六国之中除内史腾攻灭的韩国之外,赵、魏、楚、燕、齐五国都为王翦和其子王贲父子二人率军攻灭。

毫不客气地说,王翦和其子王贲是秦始皇开疆拓土,武力吞并六国的最大功臣。而父子二人在大一统秦朝建立后,也分别被秦始皇赐封最高的级别的侯爵,武城侯和通武侯,后颐养天年,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前皆以善终。

那么李斯和王翦同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得力宠臣,且都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立下了重大功劳,为何两人最终却有着相反的结局,一个善终,另一个却是惨死且灭族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两人虽然都立下大功,是秦始皇身边的左膀右臂,但王翦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而李斯却贪得无厌,留恋权势,为此两人也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李斯一生为求功名利禄,最终因贪得无厌而惨死灭族

秦相李斯属于外客入秦士子,原本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南方大国楚国上蔡人。他年轻时还做过郡里负责管理粮仓的小官吏,也是在办公的地方从老鼠身上得到了一些人生启发,姑且称之为“仓鼠之论”。

藏身于厕所附近的老鼠不仅担惊受怕,还吃不好,吃不饱。而藏在粮仓中的老鼠不仅不会受到人或狗之类家禽的惊扰,还吃得好住得好,每天睡醒就有数不尽的上好粮食来填饱肚子。李斯见到这一幕就感慨说道:“人就同这些仓鼠一样,有才无才是由所处环境而决定的!

在仓鼠之论的启发下,李斯也想在战国人人追名逐利的环境下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不过这时的李斯尚还年轻,虽有才学但不多,于是他辞去粮仓小吏,拜当时著名的大师荀子为师,也就是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名士。

李斯主要学习的科目是辅佐诸侯君主治理国家的君王权术,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投身诸侯,近身辅佐一国之君,从而飞黄腾达,功成名就。在学业完成后,李斯对战国七雄各自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对比,认为秦国实力最强,且秦王有着吞并六国诸侯,一统天下的雄心,便决定入秦游说侍奉秦王。

在辞别老师荀子时,李斯说了这么一段话:“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身份卑贱,家境贫穷,如此还不想着求取功名利禄的人就好比行尸走肉一样活着。厌恶这些,假托与世无争的士子并不是他们原本该有的性情!”。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斯的功利心很重,而这也是他贪厌之心的开始。

怀揣飞黄腾达梦想的李斯刚到秦国,结果正赶上了秦庄襄王壮年早逝,而新继位的小秦王不过才十三岁,这直接打了李斯一个措手不及。不过转念一想,李斯觉得这也是个机会,毕竟秦王尚且年轻,若能在其早年侍奉获得宠信,将来封侯拜相也犹未可知。

于是李斯凭借荀子高徒的身份先投身于大秦相邦文信侯吕不韦府上做了一位门客,准备以此作为跳板接近游说小秦王。没多久后,李斯便如愿以偿,凭借多年所学之才学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并保举他入宫做了一名郎官。

做了宫中郎官的李斯也因此有了近距离接触小秦王的机会,便寻找合适时机游说这位小秦王。而李斯事先经过了解观察,认为秦王虽小,但雄心勃勃,于是在一番高谈阔论,再以吞并六国,成就大一统帝业的游说下得到了秦王认可,为此李斯从一名小小的郎官升任为长史。

李斯也直接献上了一个足以使秦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吞并六国的计策:暗中派遣谋士说客前往关东六国游说各国权臣贵族,并以重金珍宝收买他们,无法游说或收买者,便暗中除掉。此计谋的目的就是离间六国君臣关系,从而达到分化破解合纵之势。

计划成功后,秦国便派遣良将雄兵开启灭国之战。李斯也因此又被升任为客卿。从这点也能看出李斯为了功名利禄有些不择手段,作为士子竟然会建议暗中行刺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后来因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修渠实为间人,疲劳秦国,为此秦王在宗室贵族和秦国大臣的提议下发布了逐客令,驱逐一切从关东六国而来的客卿士子,而作为楚国人的李斯也在驱逐之列。

但李斯不想失去来之不易才得到了地位俸禄,为此不惜冒着风险写了一封《谏逐客书》,最终得到秦王认可,废除了驱逐外客的命令,而李斯不仅被官复原职,还得到秦王赏识,又升任为廷尉。秦王制定吞并六国战略时也经常会问询一下李斯的意见和计谋。

从秦王继位开始算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兼并战争,秦国终于攻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随后秦始皇在李斯等大臣的建议下,首次使用“皇帝”称号,自称为“朕”。而李斯也在丞相王馆卸任后,被任命为秦朝的左丞相,继续辅佐秦始皇奠定秦朝的大一统根基,因提议多符合秦始皇心意,故而深受宠信,在以右为尊的秦代,李斯的地位还要略高于右丞相冯去疾。

然而飞黄腾达,功成名就的李斯却为了个人的名利得失辜负了秦始皇对他的信任,竟然在秦始皇外出巡游病逝沙丘后,且生前立下遗诏,命长公子扶苏从上郡赶会秦都咸阳主持丧礼的前提下帮助赵高和其负责教导的学生少公子胡亥一同策划密谋了废长立幼的沙丘之变。

在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李斯谋划下,沙丘之变顺利完成,如:及时封锁秦始皇病逝消息、宦官近侍在车中代皇帝处理政务、以咸鱼臭味掩盖尸身腐烂气味等都是出自李斯之手。同时身在上郡的长公子扶苏被李斯家臣和胡亥门客逼死,大将蒙恬关押在上郡阳周,最终秦二世胡亥在李斯的尽力帮助下即位登基。

李斯也因此暂时保住了自己的相位、名利俸禄,但走入歧途的李斯也为日后的凄惨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秦二世胡亥称帝后,赵高作为他的老师,也是帮助他继承帝位的主谋,顺理成章成为了秦二世身边最亲信的决策者,也从中车府令一职升为了九卿之一的郎中令。

后来在赵高的建议下,胡亥整日在宫中只顾贪图享乐,将朝野大事都交给了赵高代为处理。而赵高随着权力扩大,野心开始不断膨胀,于是就想取代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为此开始故意设计陷害李斯。

“李斯重爵禄,乃阿二世意。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史记》

但李斯为了名利得失,在明知赵高有害他之心的情况下依然不愿退隐让权,并且为了爵位俸禄迎合秦二世的心意,上书建议行更加严厉的监督考察制度,为此秦朝官场上出现一番赋税多者为明吏,罚人众者为忠臣的局面,天下百姓深受其害。

“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与其中子俱执,夷三族。”《史记》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为了权势而无所不作,贪得无厌的李斯也遭到了报应,最终被赵高陷害入狱,同其次子在咸阳集市处以腰斩极刑,三族也被诛灭。

王翦一生为秦奋战,功成名就后退隐善终

王翦是秦国频阳县东乡人,距离秦都咸阳并不远,在秦朝建立后,频阳县归内史管辖,算是秦国的王畿之地。而王翦在少年时就喜欢研究兵法,后投身军中效力,因所立战功卓著,故而得到秦王赏识,委任为秦军主将。

在公元前238年,秦王前往旧都雍城举行成人加冠礼,正式亲政,掌权后的秦王嬴政也开始正式着手推进几代秦国先君心中期待已久的统一大业,经过一年多年时间的商讨和准备,最终在尉缭、李斯等一众智囊团的协助下制定了笼络燕齐,稳住魏楚,先灭赵韩,逐个击破的统一战略。

之后在公元前236年,秦国开启了统一兼并战争,第一个目的是相邻的赵国,主将就是王翦与桓齮、杨端,此次攻赵最终取阏与、橑杨、邺县、安阳等十余城。之后在公元前234年和公元前232年,秦国又两次大举出兵攻打赵国,取平阳、狼孟等城。

最终在公元前229年,秦国因赵国去年发生严重饥荒,发起了第四次大举攻赵战争,而这次为灭国之战。在王翦率领下,秦军历时一年多时间,攻克赵都邯郸,俘虏赵王迁,以及完全平定整个东阳地区,赵国宣告灭亡。

赵国灭亡次年,由于燕国太子丹害怕秦国攻燕,而燕国弱小,无力抗秦,姬丹便派遣刺客荆轲以使者身份前往秦都咸阳刺杀秦王,想以此来改变燕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结果行刺失败,遭到秦国大举攻伐,同年,王翦率兵攻燕,次年平定燕都蓟城,几乎灭亡燕国,燕王喜出逃辽东极北之地躲避。

在王翦攻燕同年,其子王贲担任主将,率兵南下攻打楚国。携胜返程途中借引黄河水灌掩魏都大梁城,灭亡魏国,平定其地。这时关东六国,除了赵、燕在代地、辽东的残余势力外,只剩下楚、齐两国,经过休整,秦王便准备再次大举攻楚。

在问询王翦和李信意见时,由于王翦所需兵力达六十万之众,为此秦王选择了只需二十万兵力即可攻灭楚国的李信率兵南下。奈何结果不尽人意,由于一些原因,李信不仅没有取得胜利,还大败而归,二十万秦军几乎都折戟楚地。

秦王见此,只好满足王翦一切要求,请其出山率军灭楚。而王翦为了携举国之兵而不被性格多疑的秦王猜忌,为此不惜厚着老脸,自污其名,多次向秦王讨要良田美宅。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还请善田者五辈。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

后历时一年有余,王翦率军俘虏了楚王负刍,完全平定了楚地,楚国亡。接着王翦之子王贲在次年公元前221年率军攻打齐国,同年齐王建投降,齐国亡。

至此秦国完全兼并了关东六国诸侯,而王翦、王贲父子也因赫赫战功成为秦灭六国之战中的最大功臣,皆受封最高级别侯爵武城侯和通武侯。

“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史记》

秦朝建立后,王翦、王贲父子像是销声匿迹一般,史料中几乎再无记载,等秦二世在位时,王翦和王贲已经去世。根据史料记载,王翦之子王贲和孙王离曾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秦朝建立第三年跟随秦始皇一同巡游天下,爵位为武城侯,想来王翦在此之前就已经去世。

王离出身名将世家,之后也做了将军,担任北方长城军的副将,也就是大将蒙恬的副手。在沙丘之变,秦二世即位后,继蒙恬成为长城边防军的主将。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王翦是以善终结局,在秦朝建立后,或许因为多年打仗积劳成疾,加上年老多病的原因便退隐频阳故里颐养天年。

结语:

从李斯和王翦的一生经历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并不相同。秦相李斯为人贪恋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得失几乎到了不管不顾,肆意妄为的地步,即便他成为位高权重的丞相后也没有些许改变,反而更加顾忌自身得失,贪恋权势,而这也正是李斯落得凄惨结局的关键所在。

若李斯能做到武城侯王翦那样,知进退,明得失,不贪厌,功成退,也不至于落得惨死族灭的下场,后世流传也只有他的美名,而不是背负密谋沙丘之变的谋逆篡权之名!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时,李斯至少步入花甲之年,或许都过了古稀之年,一个都过了知名之年的年迈老翁却还不知命,不知足。即便公子扶苏即位,丞相之位让与蒙恬又何妨呢!以他的功绩,难道秦朝还没有他家族的立足之地吗!难道一向性格宽容的公子扶苏容不下一位与秦有功的开国功臣吗!难道今时李斯拥有的名利富贵还不如当初身在楚国上蔡故里时卑贱贫穷的模样吗!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士子   武城   秦国   秦王   楚国   史记   左膀右臂   秦朝   丞相   沙丘   公元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