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撒贝宁扔下水,姚晨还抢着和他握手?内娱连底线都不要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两天关于《灌篮高手》的讨论不绝于耳。


Sir转念一想。


什么时候,我们能拍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灌篮高手》?


随手一搜确实能看到不少粉丝在讨论。



于是仔细分析一番后。


好消息:


论硬件我们不输,好导演,大市场,还有数不清的优秀运动员故事……


坏消息:


即使如此。


国内体育的激动瞬间往往是赛场限定。


而离开了比赛。


热血,总会沦为狗血。




01


赛场以外,近年国内运动员们最常出现的地方是综艺节目。


曾经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更是顶流般的存在。


整个节目组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张继科上《跨界歌王》,这是他的第一个综艺节目。


娱乐圈各个咖位的明星,前辈如陈建斌、姚晨,当红如陈赫、娄艺潇,都来抢着握手。



一首平平无奇的《成都》唱完。


姚晨拱手;



陈建斌恭维:


他是真正的英雄级人物



弹幕大赞:


被乒乓球耽误的歌手



唱完,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张继科在成都辛苦训练的照片,大家跟他一起回忆和肖教练的点点滴滴,众人泪光闪闪,仿佛教练本人已归西。



这时的他还很羞涩,唱着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这是大多数运动员进入娱乐圈的缩影:


人是跨界了。


身上的光环依然不容侵犯,甚至被多方精心保护着。


一档户外综艺《看你往哪跑》,节目设置是寻找指定特征的女性路人。


张继科上来就把素人拦腰抱住。



那时,他“迷妹”众多,保姆车上,他瞥着大腿,拍着肚子,软踏踏靠在座位上,跟宣称要跟他“离婚”的粉丝对线:


脱粉,行,两分钟可以。


什么?还不行?不惯你们了!睡!



下车,做着无意义抬帽动作,张继科松松垮垮地说:


我是为了你们这群迷妹才不找女朋友的。



油腻?


不,当时很贴心地将这些行为都美化成“给迷妹送福利”。



无独有偶,孙杨也曾有过这种待遇。


起初看是可爱。


他在综艺节目,以并不雅观的手势把撒贝宁扔下水,他是要表达:我喜欢你哟。



军队题材真人秀《真正男子汉》里也有这么一段。


部队拉练中孙杨手不小心受伤,未经教官批准,训练还没结束的情况下,擅自离队包扎。


在崇尚纪律性的军队中无疑是大忌。



但孙杨坚决认为自己没错。



这些尴尬我们都尽收眼底。


但真正有人把这当成问题吗?


没有。


节目组,把他的人设包装成天真、“少女心”。



他俩后来的事咱都知道了。


不止是翻车的他们,其他的世界冠军来到综艺节目,随便一个小举动,都会被包装成“幽默”。


即使只是忘记摄像头,穿内裤“出镜”。



综艺节目对他们的“捧”,捧的是他们本人的综艺素质吗?


当然不。


是“世界冠军”这个身份。



02


如果没了世界冠军光环,作为一个普通运动员,会变成怎样?


运动员进入赛场,天然要接受着观众的审视。


一个鲜明的例子。


冬奥会上“摔了”的朱易,没有大家期待的优秀。


指责接踵而至。


起初群情汹涌:发挥失常就是技术菜,菜就是原罪,没得洗。


再然后,开始质疑起朱易的参赛资格。


比如因为朱易的父亲是归国的顶级科学家,于是就推测她走了后门。


冰协出面澄清,以及朱易妈妈放出的视频,努力证明她的实力并没有那么差,也不是走后门。


可这时质疑的声音又调换了方向:


奥运都结束了,以前滑得再好都没啥用

没说她不行,能参加都不差,但是那又怎样?奥运摔了呀



赛场上失误后哭泣,说是心态不行,抗压能力不行,怪不得比赛发挥失常。



表现不够自信大方,说她大赛经验不够,对自己实力感到心虚。



采访时小动作多,又嫌她挤眉弄眼、疑似说谎。



换个角度想。


假如她现在已经是世界冠军,上综艺用上这样的表情,Sir大概能猜到花字:


天真可爱。


对朱易的“踩”和对张继科的“捧”,其实都是出自同一逻辑:


唯成绩论。


“金身不破”的神话愈演愈烈,光环之下便越是漏洞百出。


张继科运动员时期,有个人设叫“藏獒”。


在赛场上,他的攻击性,被包装成少年意气。


孙杨则是“孙萌萌”,他的幼稚被包装成天真可爱。


粉丝的疯狂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2017年,张继科第一次参加综艺,但彼时,身为广告宠儿的他已经身价6000万。


第一名是孙杨,比他高出900万,不太参加娱乐圈项目的第三名宁泽涛几乎腰斩,身价3500万。


别误会。


Sir并不是在质疑运动员的商业价值。


竞技体育,成王败寇是铁律,赢得多理应赚得多。


但。


这些所谓的“身价”里,有多少是运动员个人的价值。


又有多少,是来自多方保护甚至美化下,所打造出的那个榜样人设?




03


除了综艺,还有电影。


中国一直有拍体育电影的传统。


比如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的彩色电影,谢晋导演的《女排5号》。


即使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谢晋导演依然在电影里加入了喜剧、爱情这样大胆的元素,当时引起不小的观影热潮。


还有之后的《女跳水队员》。


不仅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经历,同时也大方展示了女性运动员的矫健身姿,画风清凉。



那时的体育题材往往以大胆突破著称。


而市场开放后,我们看到的优秀体育片基本是引进自海外。


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到日本的励志青春,再到香港、台湾地区也有过像《激战》《破风》这样有着本土特色的体育片。


甚至印度,也产生过《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现实主义爆款。



反观我们呢?


不是没有拍。


恰恰是一直在拍,一直在改,却很难上映。


陈可辛那部网球电影。


开局野心巨大,故事横跨三十年,而且从各种物料来看这不仅是一部运动员传记片,而是以此为切点记录社会变迁。


然而,电影自2019宣布杀青后,几乎销声匿迹。



当然后续还有不少电影跟观众见面。


短道速滑的《我心飞扬》,女排的《夺冠》,乒乓球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可不约而同地,一波三折。


《我心飞扬》临时撤档又重新上映;


《夺冠》,原片名《中国女排》,更名后才上映。



《乒乓》更不用说。


从去年九月杀青之后,《乒乓》一直在流浪,多次定档、撤档,回炉修改,再定档,再撤档。


在中国拍一个真人体育电影,需要顾及的困难太多太杂。


《乒乓》原定的国庆档,正好赶上世乒赛,电影上映和舆论会不会给比赛带来影响?


再后来则是人物原型问题。


过去《乒乓》所有宣传都强调: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还有一版预告,直接就叫“五虎特辑”,熟悉国家队故事的影迷,已经给报了身证号。



但正式定档初三的预告,人名全部被改,包括看电影时,有的台词和嘴形对不上。


尽管俞白眉在公开场合表示,所有原型人物都已经得到了授权。


但显然,临到上映,这还是成了一道坎。



更可惜的是,即使从成片上看,《乒乓》也试图在限制之下作出了不少有勇气的突破。


比如对团队运动里的牺牲,它没有回避。


毕竟那些队伍里的“弃子”,在现实中才是大多数。



而关于当时国家队内部的问题也没有选择绕过。


电影里有个细节。


教练突击队员宿舍,在床底下搜出了违禁物,镜头没有直接交代,但背景音能听到麻将声。


更意味深长是:


邓超搜出来后冷笑一声说:


呵,和我当年藏的地方一样。


但也到此为止了。


《夺冠》编剧张冀曾说,“要拍中国女排,很多历史时期躲不开,很多东西又不敢触碰,也没法触碰。”


把中国女排换成任何一项“国民运动”,道理都是相通的。


太多禁忌,太多形象考量。


优秀的运动员,不容许被发现有一丝瑕疵。


而即使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


中国体育片,似乎都有一种通病:


太爱“赢”。


阵容上。


必须是最好的导演,最有市场影响力的演员,以及最火的运动。


故事,也大多是失败后的逆袭,并且不止赢了比赛,还要同时扭转某种宏大的情绪,比如落后挨打,比如冬奥圆梦。


但。


正因为对“赢”的理解太过单一,这些电影也往往难以写出真正让人动容的“胜利”。


举个例子。


《乒乓》的结尾是什么?


年轻队员,在赛后发布会上抢过话筒,意气风发地回应国外记者:


这场胜利,只是开始。


潜台词:


不仅要赢,还要一直赢。


而那些为了赢而作出的牺牲,那些为了胜利而被迫压抑的情愫,随着这声坚定地口号而戛然而止。



作为对比,《灌篮高手》怎么写胜利?


湘北终于击败了强大的山王,主角宫城回到家乡,来到海边找到妈妈。


妈妈第一反应没有问他赢了没。


她问:那个叫山王的队,感觉如何?


宫城思索了一番。


望着平静的大海,自顾自地说:


“我觉得,(山王)好可怕。”


如果有一天,国产体育电影也敢于说出这样真实的恐惧。


便可以期待属于我们的“灌篮”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灌篮高手   中国   底线   乒乓   赛场   运动员   综艺节目   综艺   故事   体育   电影   贝宁   姚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